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水网交错的广州南沙十四涌,梁雄铭的第三造虾规格已达100支/斤,再养一个多月就能上市。梁雄铭是顺德人,与父兄在南沙养虾已有十多年,现在南沙十四涌租有虾塘200亩,前几年又在十六涌租下100多亩水面养殖鱼类。十多年来,梁雄铭一家养虾养鱼都坚持“稳”的理念和养殖模式,年年养殖都赚钱,在养殖年景好的时候,仅200亩虾塘一年纯利润就达100多万元。
而在150公里外的江门市台山赤溪镇月湾村,养蛙户阮房平在一个多月前卖了第一造蛙,在“养蛙最大的风险就是价格不稳定”的当下,创下纯利润20多万元的好成绩;现在第二造冬棚蛙已经投苗一个多月,长势良好。
梁雄铭和阮房平,一个在南沙一个在台山,一个养虾一个养蛙,本无共同点,却因为佛山市高明汇林饲料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林”)而有了交点。梁雄铭养虾最近十年来一直只用汇林的“兆星”牌虾料,一句“质量稳定、值得信赖”是梁雄铭对汇林的肯定;阮房平是2013年年底才开始使用汇林饲料的,在其带动下,身边亲戚朋友近十户转用做现金销售的汇林蛙料,他自己也顺势做起了蛙料经销商,每年蛙料销量在600吨左右。
创建于2005年的汇林公司,经过十年的积累,现在已有了一批优质客户。据汇林饲料销售经理关翀霄介绍,汇林用极少的资金,却选择了一批优质客户。这在饲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是如何做到的?
梁雄铭:一年养三造,混养模式年年赚钱
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养虾就像赌博,近两年赌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梁雄铭凭借自己稳健的“低密度+鱼虾混养”的养殖模式,连续十多年来没有亏过本。求稳,一直是梁雄铭养虾坚持的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了其整个养殖过程,包括选苗、养殖模式和追求产量上。
据介绍,梁雄铭每年都养三造虾,每年年底清淤晒塘,不养冬棚虾。他采取鱼虾混养的模式,虾苗放养密度3万尾/亩(标粗苗),同时每亩投放30尾1斤多规格的草鱼,这种模式坚持了十年,每年都赚钱,去年养殖的三造虾,去除人工、饲料、药物等所有成本后,纯利润达40多万元。今年前两造虾共收了8万多斤,以第二造虾为例,200亩虾塘(150亩水面)共投放土苗600万尾,养殖100天出虾,出虾规格40-50枝/斤,共出虾4万多斤,平均亩产约300斤。
梁雄铭在苗种选择上显得比较随意,土苗、一代苗都可以养。由于放苗密度不高,加上鱼虾混养模式,即使养土苗,每年都能保障收成,而且有利润。“不求高产只求稳,每造虾亩产有300斤就够了,高产风险太大,很多养殖户就是死在这上面的。”
精打细算的梁雄铭在饲料投喂上也有一套方法,他一般先用投料机喂饱混养的草鱼,半个钟头后才喂虾料,并且只在池塘边单边投喂虾料,他发现这样投喂反而节省人力。虾经过驯化后,每天固定时间就会跑到投料的塘边吃料,这样比全池撒料节省一半的人力。
十年来,梁雄铭一直使用汇林“兆星”牌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坚持的原因,他说主要是两点:一是产品质量稳定,二是大家合作很愉快。“这么多年基本没出现过质量上的波动,而且养虾也一直赚钱。”据其介绍,用汇林虾料养虾成绩最好的时候,一代苗两个半月就能出虾,土苗3个月到100天,今年上造土苗饲料系数1.0。
阮房平:饲料成本最低2.9元/斤,料比最低0.88
江门台山是珠三角水产养殖重地,以南美白对虾、蟹和一些经济鱼类为主,蛙的养殖则主要集中在都斛和赤溪两镇,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养蛙水面约200亩。养蛙不同于养虾养鱼,一般每户养殖面积在2-3亩,4-5亩的算是大户,而蛙的产量也非常高,最高亩产可达1.4万斤,碰上好行情,每斤蛙的纯利润可以达到塘头价的一半。
赤溪月湾村主要养殖泰国虎纹蛙,一年可养两造,快则60多天出蛙,养得久的也有130-140天才出蛙,养一斤蛙的成本约3.3-3.5元/斤。据了解,阮房平今年第一造养殖80多天出蛙,饲料成本约2.9元/斤,料比0.88,赚了20多万元,是村里单位面积利润最高的养殖户。
“养蛙最大的风险就是行情波动大”,阮房平告诉《农财宝典》记者,蛙市如股市,一天一个价,近期受中秋国庆双节的影响,价格持续爬升,清明时最低才2.4-2.6元/斤的蛙,前两天7.0-7.2元/斤,到10月14日就涨到7.5元/斤,这样的行情波动让即使养了十来年蛙的他也无法看懂。“只要海南那边没有蛙过来冲击,大陆的价格就不会低迷,今年第一造蛙有95%的人赚钱。”不过看到近期的蛙价飙升,他不得不感叹“现在的价格跟清明后相比,1万斤蛙就差4万元利润呢。”
对于养蛙,阮房平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从蛙池设计到养殖管理都很精细。《农财宝典》记者看到,其养殖场的蛙池为9米宽、32米长,蛙池中央料台4米宽,环绕料台的两边水沟各为2米宽,料台为水泥台,台上铺上沙土和网。投料时,蛙仔就跳上料台吃食,由于铺了沙土和网,饲料不会被踩烂在料台上,也不会在被蛙带下水沟而污染水质。“我发现水沟宽度小一点,蛙更容易上台吃料、吃料也更均匀。”阮房平说,变窄水沟并不能保证所有蛙吃料均匀,导致蛙大小不均,为了防止蛙大吃小,他每晚都要花一阵时间,将大小分开。
除了密切关注行情和做好养殖管理外,饲料选择对养蛙成功与否也很重要。从2013年年底开始使用汇林“汇创”牌蛙料后,阮房平就一直使用至今,并推荐给其亲戚朋友一起使用,并且每年养殖收成都不错。据介绍,今年当地蛙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几个新品牌以价格战的方式加入角逐,最便宜的蛙料居然和其他品牌相差900元/吨,加上赊销方式支持,这块市场在重新瓜分。
“因为产品质量一直稳定,没有什么起伏,虽然是现金销售,但亲戚朋友都还是爱用汇创蛙料。”阮房平告诉记者,正是看到了这点优势,他的饲料经销生意才能经得住其他厂家的冲击。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郑燕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