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医疗建筑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医院建筑,高龄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30 09:43
日本医疗建筑
日本建筑师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向来是广采博收的,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理念的同时,尤其善于整合东西方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而创造出自成风貌的建筑形式。日本的医疗建筑设计充分地反映了这种风格,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较少,更多的是将医疗建筑的理念与实质加以提炼、升华,再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各细节中。
本期专题,我们特意联合日本医疗福祉建筑协会,就日本医疗建筑的现状、评价体系及各类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防灾医院等)的建设及管理特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案例分析。旨在增进中日医疗建筑界的交流,分享日本医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而传播日本医疗建筑界的重科学、讲理性、重落实的先进理念。
专题中既介绍了日本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有特色案例研究,虽然只有寥寥数篇,相信可以激发业界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当下日本医院建筑的设计话题
医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不同的时代与地区,文化是不同的,所以医疗并不是世界通用的。作为医疗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也会受环境影响,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所以在每个国家多少都会有一些区别。日本当下的医疗服务体系对医疗建筑的设计有何影响?医疗建筑设计中,经常会被讨论的话题有哪些?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
医疗服务体制讨论人口高龄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日本总人口从2008年开始减少,据预测,到2060年,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人减少到8700万人。另一方面,高龄人口的比例现在为25.1%,在2035年将达到33.4%,在2060年将超过40%。伴随高龄者的增加,医疗费用随之上涨,平均每人的医疗费用约为3650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的10.3%[1],并仍在增长中。
医院功能的重组
日本医院(20张床位以上)大约有8500家,除去精神专科医院大约有7500家。从角色分工来说大致可分为大学医院和地方骨干医院,从医疗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高度急性期医院、急性期医院、恢复期医院、慢性期医院。2014年秋季各医院都向地方政府提交了本医院所拥有的功能备案。地方上根据这个备案以及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明确各家医院的分工,在地区医疗服务体制中推进以医疗设施间的合作为基础的重组措施。此前患者就医均在一家医院完成,今后的体制是地方上各种各样的医疗福利设施协同合作,可为患者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
平面设计
伴随着医疗服务体制的改变,医院建筑也开始追求能够自由改变结构的功能类型。根据医学、医疗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的不断跨越式发展,今后必将有新的技术被拓展,因此要求医院建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通过内部改建或扩建来达到使用要求。
1960年,英国曾有专家提出了“成长与变化”这一主题,在今天来看也是很重要的。但现如今我们也需要一些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医院各部门之间对“成长与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医疗技术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影响诊断部门、检查部门和手术部门的与诊疗相关的科室,医院通过引进新的医疗设备而提高医疗水平,是趋势所然。而病房楼则没有进行频繁改建、扩建的必要。因此,出现了各部门建筑之间耐用年数不同的问题。位于城市的医院大多受占地面积的制约,将病房区设置在诊疗部门的上层,于是出现了最难以改建、扩建的形式。
另外,以往的建筑是采用把每个部门的边缘部分设置为open end这种可以延伸的形式。从结构来说,边缘部分可以随时打开并进行改建,扩建一个跨度、两个跨度都没问题,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改建形式在现实中并不适用[2]。因此,在改建时,通常会预留出必要的空间以备扩建时使用。比如设计一些功能不多的房间(仓库、员工室等),在需要新增空间时使用这些已有的房间,将它们原有的功能移至别处。如果需要大面积改造,有的医院甚至将办公空间搬到医院外,把原有的空间分配给门诊及影像诊断部门使用。
病房楼设计
病房楼平面设计
设计病房楼最关键的是如何缩短看护动线,并给予护士在床边作业时更多的空间。日本医院病房楼的一个特征是每个护士站所要照料的病床数比欧美医院的平均35床要多,约40~45床,原因是患者的住院时间略长,因此看护动线也被延长。若从设计上缩短动线,可在护士站的位置和形状上下功夫,或是在病房楼平面设计上想办法。对于前者,护士站应尽量设置在病房区的中心位置,可以缩短整体动线,或者将护士站分割,将一个护士站分割为几个站点的做法也很常见;对于后者,尽量不把所有病房直线排列,可以将多人病房和单间组合排列,缩短走廊的距离。
应对高龄患者增加的建筑设计
随着高龄患者的增加,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摔倒、坠落的风险亦随之增加,仅仅应对他们所患的疾病是不够的。对一些需要观察的患者,还需要把他们集中安排在离护士站近的病房。急性期医院则需要在医疗和看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功能以应对高龄患者。
此外,不只是高龄患者,近年来医院中意识障碍患者的增加也是值得关注的。设计病房时,应尽可能地让自然环境融入进来,让患者看到外界。即使是ICU,也要让病床和窗户平行,使患者一转头就能看到外面景物。
小组医疗的促进
病房楼中除医生和护士外,还汇集了药剂师、康复师、营养师、保健师等其他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密切沟通,共享患者的信息,作为一个小组对患者进行诊疗。因此病房楼的设计应为医疗小组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各类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作业空间。
门诊部门功能变化
复合化
医院的门诊部门曾一直被当作是医院整体中的次要部门,通过门诊就能治疗的患者通常只要去诊疗所(拥有19张以下病床或者无病床的诊疗机构)即可。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起初需要入院治疗的疾病,现在有些在门诊便可治疗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化疗。因为在抗癌治疗中需要使用非常强力的药物,伴随着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副作用,因此在几年前,这种治疗都是需要住院进行的。不过如今,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精确控制药量,在门诊即可完成治疗的案例也在急速增长。不住院既能缓和患者的心情,也节约了医药费。因此很多医院加强了治疗室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而且要确保长时间待在里面不会感到压抑,此外还增设了紧急处置室,以备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发生不适时使用。
另外,门诊手术也日渐增加。据悉美国所有手术中有70%~80%是门诊手术(Day Surgery)。因为保险制度不同,日本很难有如此高的比例,但像胆囊息肉摘除术、胆结石、疝气、下肢静脉瘤等手术,以及整形外科的膝盖及肩膀间接置换手术、耳鼻喉科的管式手术等等,门诊手术的范围将越来越广。需要注意的是门诊手术需要在术前进行缜密的术前检查,并在术后进行细致的管理。
中心化
伴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医院的各个科室呈现复杂化并向更多领域延展的趋势。但对患者的治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针对一种疾病让患者在数个科室之间奔波接受治疗并不合理。所以为了能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出现了将多个科室集中起来设置为一个中心的情况。例如,此前治疗胃癌时需要分别前往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进行检查,但在消化科中心,内科和外科医生可以协同为患者检查,同时中心内配有必要的内视镜检查和超声波检查设备,患者可在此进行所有检查,是一种集约型的设计。除了消化器官,还有以循环系统器官、呼吸器官等按脏器分类的中心,产科、儿科的周产期中心以及高龄者中心等按患者属性分类的中心。
高水平诊疗的需要手术部门建筑设计的变化
对一般手术来说,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手术越来越向着微创化、长时化发展。以前很多高龄患者无法进行的手术现如今也可以进行了。
此前的手术部门建筑设计,目的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上明确区分无菌区,确保手术室的洁净。现今则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让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确保清洁方面,通过配置先进的空调设备、将手术器材进行封装搬送、导入CDC(美国疾病预防管理中心)准则等手段,达到一定标准(比如日本是HEAS-02)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对于如何让手术能够更安全、更高效地进行,建筑设计则起到很大作用。比如人工呼吸器、麻醉器等设备的保管、供给和回收动线,术前、术后患者所处的位置及空间,展开手术器材的时机和场所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另外,现在有些患者无需进行预备麻醉,是以清醒的状态进入手术室的,这就需要在室内设计上避免给患者带来恐惧的情绪。
先进医疗技术的普及
随着新医疗技术的使用,医院的建筑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以使用放射线的内科手术为例,即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介入放射学),需要在能够遮蔽放射线的房间内进行手术,或者在手术室内导入MR或Angiography设备的混合型手术室日渐普及。这些房间同时具备手术室和放射线管理区的特性,在设计上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另外,这些配有大型装备的诊疗室也要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必须确保一定的舒适性。
对医疗聚合的构想
所谓医疗聚合,指各种医疗相关机构——医院、研究所、医疗相关企业、大学等组织联合起来,促进医学的发展。其目的为:使医院成为诊疗、特别是再生医疗的临床应用和实践的场所;推进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确保医药品等的临床研究支援机能。
在这一前沿领域,“神户医疗产业都市”是比较有名的。作为城市特区,这里集结了先进的医疗研究机构、高水准的专科医院、企业和大学,以构建次世代医疗系统为目标,通过顶尖水平的医疗中心(Translational Research)、医疗商业支持中心(Medical business support center)和人才培育中心(Training Center)这三个核心机能,集中构建医疗关联产业。其他几个地区也有类似的构想,预计今后会大有发展。
医院建设费与医院生产力
医疗一般被定义为社会公共资本,应该作为社会公共财产被大家守护。另一方面,因为资材费用的飞涨以及医护人员不足,导致医院建设费用暴涨,医院建筑的建造费用被压缩得非常低。但是,为了能提供合理又高效的医疗服务,医院又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环境和医疗设备等,因此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机能与建设费用甚至都不成比例。
另外,医院的运营管理理念也非常重要,为了展示医院水准,美国有JCI制度,日本也有自己的认证制度,主要从安全性的角度评价医院的机能。此外,日本还导入了一种Hospirate制度,用来评价员工工作的便利程度。不管哪种制度,都能大致反映建筑的质量。
结语
南丁格尔有一句名言:“医院建筑不应给患者带来伤害”,这也是医院建筑的大原则。医疗最根源的意思是:促进患者自身拥有的自然治愈力,并排除阻碍这种自愈的要素。医疗无论如何变化,这个原则都不会变。作为医疗环境,医院建筑必须要做到能够缓解患者的压力,我们应当不忘初心。
文|【日】中山 茂树NAKAY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