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功能流线 注重疗愈空间

  ——长兴县中医院迁建工程

  三面靠宅,一面临街,置身于拥挤县城中心的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老院区受场地条件和医疗硬件的制约,已无法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和医院发展要求,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规划建设新院区,总用地面积为39995m2,总建筑面积约70000 m2,分两期建设,2010年9月,一期完成并投入试用,二期工程预计将于2016年1月开建。

  长兴县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乙等中医院、省重点建设中医院、首批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新院区含门急诊、住院、医技和行政等功能。建设中,虽然没有极力渲染中医特色,但整体院区规划有序,尤其是各功能流线分区简明、便捷,并在各楼中多处设置庭院空间,尤其注重疗愈空间的环境设计。

  南北分区规划布局

  医院用地规划为刀把形状,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南侧一期为门急诊住院区,北侧二期为医疗综合区。两区域间除以入口广场相连外,还设有空中连廊,方便互通。门急诊住院区采用集中式布局方式,门诊、医技、病房三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布置。医技部位于门诊与病房之间,兼顾两者,并且通过一条贯穿南北的医疗主街与门诊部相联。一层还设置一条东西向的主街,将病房与医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病房楼南侧为完整的中心绿地,占地十亩,该地块兼作医院的发展用地,为未来预留出发展空间,目前为中医药种植观赏休闲区,方便患者休憩与锻炼。

  医疗综合楼位于基地北侧,靠近图影大道,并设置单独出入口,自成一区。东边后勤楼靠近医疗综合楼布置,方便病房送餐及医护就餐,布局紧凑合理,联系紧密快捷。规划康复中心楼(预留发展项目)位于病房大楼南面,共6层,预设床位数200床,地下室设双层机械停车场。

  现代简约造型

  医院积极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使立面风格现代简约,去除繁琐的装饰,为患者在视觉上营造简单大方的形象。12层的住院楼高耸挺拔,与4层高的门诊医技裙房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效果,构成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并通过门诊体块之间组合排列及穿插对比,创造出流动开阔的建筑空间与完整的建筑形态,既烘托了主体建筑的独立,又增加了各个裙房单体间的凝聚力。

  医院外部结构层面丰富多变,通过门诊与医技之间围合的庭院空间使立体绿化穿插其中,形成功能与环境互动的组合。门诊大厅主入口三层通高大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与主入口广场水景小品(二期)相映成辉,创造出医院开放性的建筑形象,不仅流程合理,亦赏心悦目。

  纵向三段式的门诊区布局

  门诊急诊住院楼地上11层,地下1层,裙房4层。平面功能被医疗主街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侧为门诊区,东侧为医技、住院区,三者之间以多条纵横交错的医疗街相互联系,构成便利高效的水平交通体系。在楼梯间穿插绿化庭院,使室内室外均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独立便捷的门诊楼

  门诊楼首层设宽敞通高的共享大厅,患者从主入口进入门诊大厅,通过主楼梯或垂直电梯,直接分流到各个科室。一层布置门诊大厅、急诊及输液室。医院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各科室自成尽端,做到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并且设置明亮的候诊空间,同时电子叫号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就诊的效率。门诊西侧设置条南北贯通的医护走廊,便于医护间的学术交流。急诊部位于门诊一层,相对独立,设有挂号、收费、抢救、药房、化验等医疗功能用房。传染门诊,设置单独出入口,靠近急诊,便于分流就医者。

  功能明确的医技楼

  一层布置中西药房、放射科及功能检查。放射科采用双通道布局方式,患者活动区与医护工作区分开设置。医生患者互不干扰,不仅改善了医生的工作条件,也使患者有一个较好的候诊环境。

  二层布置血透中心、中心供应及检验科。检验科、中心实验室采用大空间开敞实验室与部分小隔间组合模式,通过玻璃隔断、架空线和选配模数化等形成灵活的实验室组合。中心供应室位于手术部下方,中心供应严格按洁污分流原则,并依照工艺流程单向循环布置。污物的接收和清洁物品的发放,分设不同出入口,污物接收后经分类、清洗、打包后送入高压蒸汽或化学灭菌消毒后取出、检验、存放,再按定单发放。

  三层布置ICU、手术中心及病理科。病理科靠近检验科,两者联系方便;四层为体检中心与行政办公区。行政、科研采用大空间办公环境结合部分小隔间的组合模式,满足现代化办公灵活组合要求。

  设施完善的住院楼

  住院大厅设置出入院结账、病区药房,方便住院患者,相对独立,不与门诊患者交叉。住院楼的五至十一层为标准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置床位46张。护理单元中,患者电梯与污物电梯分开设置,满足洁污分流的使用要求。病房均布置于南侧,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每个护理单元内设有三人间、二人间和单人间。每间病房均设有独立卫生间,配置综合医疗带,内含医疗气体管道接口、电气插座、呼叫讯号按钮、床头灯等。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部,便于观察所有病房,提高护理效率。

  适应需求的医疗综合楼

  北侧二期医疗综合楼地上主楼15层,裙楼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33595m2,其中地下5453m2,地上28142m2(含连廊),室外连廊与一期建筑紧密联系,连廊面积为742m2。

  医疗综合楼原计划为行政后勤功能用房,但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一期工程在使用期间已面对大需求的压力,因此将二期功能作适应性的调整。待医疗综合楼建设完成后,现位于一期门急诊医技病房楼内的行政、总务、体检中心、康复中心、血透中心等功能科室将搬迁,被用于扩大并改善医院门急诊、医技等功能用房。

  医疗综合楼亦应充分尊重城市肌理,将主楼及裙房的走向与交通干道及周边建筑产生呼应,与门急诊医技病房楼之间产生呼应,使两者融为一体。在主出入口处规划设置入口小广场,广场设计绿化景观节点,营造优雅宜人的入口空间。

  科学合理的就医流线

  虽然医院主要出入口均布置于西侧道路上,但是医院通过科学合理的入口设置达到了有效的管理人流、车流、物流的目的,保证医疗流程顺畅,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能体验到简捷方便高效的就医感受。

  发散式人流组织

  为避免就诊高峰期内大量患者涌入医院而产生拥挤、等待现象,人流组织采用发散式分流形式,即根据医疗流程按三级分流模式均匀分散人流。通过各部门独立出入口的设置使患者人流由医院主出入口广场分别到达门诊、急诊、传染、病房等区域,实现第一级分流;其次由医院主街中的主楼梯或垂直电梯到达各门诊单元及医技部分,实现二级分流,由此使不同类型的患者快速直接的到达目的地;各科室候诊区域与交通区域分开,实现由科室到诊室的候诊分流。

  就近原则的车流动线

  依照医院最基本的功能分区而形成三大车流,即门诊车流、急诊急救车流、住院部车流。门诊位于医院主入口处,因此流线较短,患者车辆进入大门后便可直接进入门诊停车场,停车入院就诊;急诊入口位于西侧主入口南边,车辆由此直接进入急诊部院前,不与门诊相交,方便快速转运急诊患者,形成急诊车流;住院部入口门前为停车场,可直接进入住院楼。三条流线均以就近为原则,实现患者入院时间最短、距离最短。因行政楼与医疗综合楼分隔成两个独立区域,固不互相干扰,从而医院内医患车流自然分开。

  地下行走的物流

  物流线路设计在地下室,与患者人流分开,大大降低了污物对整个医院环境的影响,不受地上车流的干扰,提高了物流效率。针对废弃物,采用专用车辆夜间作业,而供应车流为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

  穿插于楼梯间的绿化庭院

  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温馨、轻松的医疗环境,设计中运用了“共享空间”的手法,将门诊大厅设计成3层高的共享空间,通过局部玻璃幕墙将外部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可使行走在医疗主街上的人们和候诊空间的患者享受到阳光、绿化,同时可解决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亦可增加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主街的使用效率。

  医疗主街和诊室间围合而成的绿化庭院,引入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使患者在集中式布局的建筑内没有空间闭塞的感觉,可享受明亮的光线、清新的空气。

  改善环境的辅助设施

  在公共空间的组织上,采取了与传统医院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门诊大厅附近设有鲜花礼品店、超市等设施,并且将银行营业部、商店、休息区、儿童娱乐设施、问讯、健康咨询、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医院公共空间之中。

  网络及楼宇自控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患者的挂号、分诊、交费、等候检验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减少了公共服务空间的拥挤现象,使得以往繁复的就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结语

  长兴县中医院迁建工程虽没有华丽的造型,但朴实的外表下却将就诊流线简约、便捷化,住院区更是尽所能利用庭院,为患者营造较为独立的诊疗空间。正因为以患者为本的出发点,加之各方的努力配合,医院一期工程获得2011年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2013年获得国家优质奖。

  本刊记者|刘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