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罗非鱼行业有哪些大事?

  或许很少人预想到,2015年的罗非鱼产业会陷入这样的深渊。由于外贸订单数量大幅降低,罗非鱼价格长期低迷,在养殖户群体普遍丧失养殖信心、放弃生产的大形势下,整个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

  在全局性的低迷之时,许多同仁在苦苦思索改变的出路。在此敏感时期,行业多年积累的矛盾不断暴发,越是引起关注的事件,越能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病灶所在,各个事件看似独立,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传导和贩卖。

  本期《农财宝典》梳理了2015年以来,中国罗非鱼行业的主要重点和热点事件,意在从第三方的角度,追溯这些事件的最新进展,并通过分析事件的缘由和经过,揭示其中的逻辑内涵。

  磺胺问题引起重视 各方寻求解决方案

  事件回顾:2015年1-4月,我国罗非鱼因被检出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药残,导致美国FDA拒绝进口共29批次,超过同期历史记录。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罗非鱼主产区华南三省:广西13批次(45%),广东12批次(41%),海南2批次(6.9%)。因药残问题被拒绝出口较去年同期骤增3倍,占药残拒绝进口水产品的62%,占拒绝进口鱼类的80%。

  美国为最大的罗非鱼进口国,我国罗非鱼总出口量的超过4成销往美国,因此,美国的进口需求对我国罗非鱼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因药残问题批次增多,FDA除了将问题企业列入“进口警告”名单外,各口岸也加大了对罗非鱼进口的检验力度和频率。同时警示,如果药残问题得不到改善,FDA将把“中国罗非鱼”纳入进口警告名单。

  自2009年国内大面积爆发链球菌以来,因国内磺胺并非禁药,所以一些养殖户便在发病后使用来控制病情。而FDA药残检测种类,也从2007-2013年以孔雀石绿为主,到2014至今全部转为磺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

  事实上,自从2009年前后,罗非鱼链球菌病开始大面积满眼起,出于对药物残留的警惕,国际市场上已经在注意中国产罗非鱼加工品的安全问题,随着病情的愈加失控,关注的目光逐渐集中在磺胺类药物方面。有业界人士提出,虽然当年美国没有提出严查罗非鱼产品,但是有出口量巨大,且行业依赖性严重,未来罗非鱼仍是贸易风险最大的水产品。

  虽然,第一季度所被拒绝出口批次罗非鱼,多为2014年库存,但此问题的发生,直接导致罗非鱼出口受阻,价格低迷。国内一些地区1斤以上规格罗非鱼,塘头收购价跌破4元/斤。鉴于问题严重性,国内很多加工厂加强了磺胺类药物检测,如提前打样检测一旦发现药残超标即拒绝收购。而很多养殖户也意识到,药残问题对加工出口影响甚大,加强链球菌的预防措施,或寻找替代药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