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浙江籍养殖户联合停料、抵制卖鱼事件追踪

  各方重新审视定位 竞争趋于理性

  事件回顾:2014年底,因罗非鱼价格低迷,而不少养殖户误判年后鱼价会有所回升,所以年前惜售,导致年后存塘鱼量过多,加上天气及严查药残事件的影响,鱼价不升反跌。直至3月份,海南1斤上罗非鱼收购价仍在3.9元/斤左右低位徘徊,部分加工厂对大规格罗非鱼低价收购,甚至停收,引起养殖户的担忧和不满。持续亏本经营下,4月2日下午,海南约160名浙江籍的罗非鱼养殖户及代表自发组织联合停料讨论会,讨论决定:从4月4日起停止拉料,若有违反者,所拉的饲料扣押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拉料者自负。

  讨论会后,有参会代表开车堵住饲料经销商门面,阻止养殖户拉料。有代表透露,发起此次停料活动,主要是对拥有饲料厂又有加工厂的企业,蓄意压价收鱼的行为表达不满。此外,料商间不堪恶性竞争抬价收鱼,不再加价收鱼或者降低加价幅度,也加深了养殖户的不满情绪。

  停料期间,由于饲料企业和加工厂与养殖户并没有进行直接沟通、传递信息,进一步加深了养殖户对饲料企业和加工厂的不满。4月15日下午,养殖户再次在文昌大致坡聚集,商讨决定自4月19日起,联合停止卖鱼维护自身权益。因当天有媒体采访,现场表达诉求的养殖户一度达到数百人。除了自身停止卖鱼,当天有部分养殖户采取拦车堵路等方式,阻止其它养殖户出鱼,过程中曾发生言语冲突,并一度惊动特警。

  虽然本次停料停止出鱼事件由浙江籍养殖户发起,海南本地养殖户基本没有参与,但这一由鱼价低迷引发的岛内产业链矛盾,令不少人重新审视海南罗非鱼产业特殊的经营模式。

  在海南,不少经销商业务囊括种苗、饲料、成鱼回收,高比例的赊欠催生出不少万吨级的料商,而为了抢客户、争回款,经销商在成鱼收购时往往不得不以高于工厂价亏本回收。此模式下,养殖户嫁接了风险同时,不得不接受更高昂的饲料成本,而经销商为了资金回收,也被迫在成鱼回收上倒贴大量资金。

  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了停料事件的发生,也使岛内产业链各方重新思考深度捆绑的经营模式。经销商间竞争趋于理性,成鱼收购价格大体统一,料企也越发注重终端的服务配套,下游的沟通与信息传递。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事件的实质是利益分配不均,但主要的矛盾还是来自国际市场上,罗非鱼价格被不断压缩。该人士认为,一直以来,海南的罗非鱼产业格局并不健康,由于存在太多的赊欠,导致各个利益环节的风险成本大增,此次事件也有可能成为打破桎梏的契机。

  另据了解,文昌市罗非鱼养殖协会也尝试,组织会员抱团现金拉料,希望能破除赊销捆绑模式,改变以往“以鱼换料”方式,为自身争取更大主动权。目前,已与希望、澳华、旺海等展开合作尝试。据协会会长陈健康透露,抱团现金拉料目前进展不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