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15这样一个“灾年”,凡是和罗非鱼相关的产业,几乎全线跌入低谷,在养殖户集体丧失信心、放弃生产的形势下,产业链上的企业影响深重。
罗非鱼行业的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有出路?这是一个老话题,从不同的人口中,都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行业中的种种矛盾,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养殖量、消费量、出口量、种苗和饲料生产,中国罗非鱼都位居世界首位,光鲜的数字难以掩盖的是,多年来的无序发展,造成了一个不健康的繁荣,挑破脓包之后,看似强壮的肌体上到处都是伤口。
想解决行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从行业的角度进行反思,跌入低谷的行情,未尝不是一个打破固有矛盾的外力,促使整个行业向变革的方向迈进。就当前而言,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逐步接近良性发展的轨迹。
一、罗非鱼的产量是否过剩?
中国的罗非鱼年产量,好几年前就已经突破了百万吨级,但现实的情况是,罗非鱼的价值越来越低。这一点在罗非鱼出口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近年来,罗非鱼的出口额增长远低于出口量。
在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国内的罗非鱼加工企业迅速增加,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很多加工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动或随大流地放弃了准入门槛,各种来源不明的原料鱼都被采购销售,同时由于加工企业的自身需求,以及一些政府部门的推动,罗非鱼的产量在迅速膨胀。
现在,罗非鱼明显供过于求,但真正优质的原料鱼却仍然稀缺。生产的发展都是由需求所带动的,但是由于出口行业的问题,提前透支了罗非鱼商品的价值含量,出口企业之间的价格搏杀也愈加激烈,随着药残、严查等外部因素在罗非鱼价值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增加,大量不符合规范的鱼只能沦为廉价倾销品。
也经常有人会提到内销市场,中国确实有巨量的消费者群体,但是多年来的市场已经告诉我们,除了部分地区以外,水产品的消费注定只是肉食的补充部分,更何况在很多有食用水产品习惯的沿海地区,罗非鱼根本被排斥在主流食用水产品以外。不仅如此,由于罗非鱼的低附加值,以及和其它淡水鱼类的可替代性,个人认为,未来罗非鱼在国内市场的前景,或许还不如生鱼、加州鲈等品种。
二、劣币淘汰良币现象
劣币淘汰良币,是罗非鱼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劣币要能淘汰良币,首要的条件是两种币都能够流通,众所周知,在水产品质量方面,目前国内和国外实行的两套标准,由于商业环境的差异和国际贸易的博弈,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客观理由。但具体到罗非鱼这个品种,正是因为低质、廉价的不符合出口规范的“劣币”也能销售流通,导致“良币”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其次,低成本的“劣币”能够替代“良币”,还有一个因素是,两种币之间缺乏有效的甄别。和工业产品不同,罗非鱼的定价机制,并不包含质量因素,其结果显而易见,在生产端,低成本、高产量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受限于财力、设备和技术水平,监管者很难发挥真正的左右,其实这是农产品中一个普遍的问题。
三、实现罗非鱼真正的价值
作为食品,罗非鱼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蛋白质。现实的问题在于,真正安全、健康的优质鱼,在实际的商业流通中,无法体现其价值,其实这也是“劣币”能够淘汰“良币”的一个关键因素。
品牌化似乎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考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的甄别问题。闻名全国的千岛湖有机鱼,最大的卖点在于“多年野生放养”,而且主营淡水鱼类中最有特色的大头鱼,在罗非鱼和与其相似的草鱼等品种中,近年来也涌现了不少品牌化经营的养殖场和企业,在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在于,逐步扭转消费者的观念。
由此可见,对于养殖户、饲料企业等生产领域的个体来说,罗非鱼的真正价值,在于产品劳动力含量的增加、产品品质的提升。在外贸型的水产品中,对虾和鳗鱼的转型之路,罗非鱼虽不可能完全模仿,但至少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