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伪狂犬野毒感染压力大,多重感染频发

  猪伪狂犬(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均可感染,但表现临床症状有差异,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在我国,并未实施PRV强制净化计划,在高强度免疫压力和没有及时淘汰野毒感染阳性种猪的现状下,2012年以来部分省(包括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广东)再次出现了伪狂犬的强毒株,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仔猪和保育猪出现神经症状、呕吐、腹泻、呼吸困难、肥猪眼睛红肿等症状,发病率较高。

  2013年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疫病诊断中心依托农业部生物兽药创制重点实验室,采用ELISA和PCR两种检测方式,对我国猪群PR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提示我国规模化猪场存在较大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压力。

  gE抗体检测:伪狂犬全国流行

  1.1gE抗体阳性率整体分析

  采用gE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公司)对2013年1-12月份,全国16个省(直辖市)221家规模化猪场送检的5215份血清进行gE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表明,gE抗体猪场阳性率为65.6%(145/221),血清样品阳性率为35.6%(1857/5215)。

  1.2不同区域的gE抗体阳性率调查与分析

  将送检血清和规模化猪场划分为华中、华北、华东、西北四个地区,每个地区PRgE抗体阳性率均较高,提示本次伪狂犬野毒流行面广,呈全国性流行的态势。

  1.3不同生长阶段猪群gE抗体阳性率调查与分析

  将送检5215份血清按生长阶段进行分类分析,根据PRgE抗体阳性率,分析不同猪群的PRV野毒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均存在PRV野毒感染,其中公猪gE阳性率最高,为43.1%,其次为后备母猪,gE阳性率为42.8%,而产房仔猪阳性率最低。另外,若将怀孕和哺乳母猪总体统计,其阳性率更高。该结果提示,种猪群携带野毒,尤其是公猪和后备母猪,是PR难以防控的关键因素之一。

  1.4PRV感染的季节性调查与分析

  对2013年1-12月份送检样品的gE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伪狂犬野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就2013年来讲,4-9月份是PRV野毒感染的高峰期,尤其是4月份gE抗体阳性率明显增加。

  PR病原学检测:多重感染频发

  2.1PCR检测阳性率分析

  采用PCR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全国12个省(直辖市)101家规模化猪场送检的314份病料进行PR病原检测,结果表明,PR病原阳性猪场为25家,阳性率为24.8%(25/101);送检阳性病料为36个,阳性率为14.6%(36/314)。

  2.2PRV野毒感染模式分析

  采用PCR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送检的221份病料进行病原感染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RV单一感染的比例较低,仅为10%,但混合感染的比例较高,以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模式为主,分别为33.3%和43.3%,同时也存在四重感染(13.3%)。另外,在二重感染模式中,以PRV+PCV2为主,占70%;在三重感染模式中,以PRV+PCV2+PRRSV为主,占61.5%,这一结果提示,当猪群存在免疫抑制(如PCV2或PRRSV感染)时,PRV野毒感染及其临床发病尤为严重。

  种猪带毒成主因之一

  2013年瑞普生物疫病诊断中心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送检的5215份血清和314份组织病料进行gE抗体和PRV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PRV野毒感染比例居高不下,呈全国性流行,没有明显季节性,其原因可能为:(1)种猪群携带野毒,造成持续性感染,可能是PRV难度防控的因素之一;(2)PCV2和PRRSV等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猪群免疫抑制,促进了PRV野毒感染的几率和致病力;(3)不规范引种、混群、运输和销售,加之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是PRV呈全国性流行的因素之一。(4)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只重视母猪群,而忽视商品群,可能是造成PRV野毒感染的又一原因。目前,常见免疫程序:种猪每年普免2-3次,商品猪于50-60日龄免疫1次,当感染压力较大时,于1日龄做一次滴鼻免疫。该免疫程序在PRV阴性猪群或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得当的猪群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当前饲料霉变、PCV2和PRRSV感染以及环境应激等条件下,该免疫程序已不能抵抗PRV野毒感染。加之,重视母猪群免疫与保健,忽视商品群,尤其是生长育肥猪,从而造成育肥早期(转群-100日龄)的猪群呼吸道发病率高,若继发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则死亡率增加。

  PRV防控:活苗与灭活苗结合

  虽然当前PRV野毒呈现高致病性,甚至出现了某些基因变异,但现有疫苗(如Bartha-k61)仍是有效的,这与PRV的免疫机理密切相关。总所周知,PRV为疱疹病毒,其免疫机理是诱导机体较强的细胞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这一点常被忽视。人们通常通过检测gB抗体而判定疫苗免疫效果,如若这样,PRV灭活苗应更有效,所以这是个误区,因此,应充分发挥PRV活疫苗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的特征。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适当加大活疫苗的免疫剂量和免疫频率,是可以有效控制PRV野毒感染,同时也要做好PCV2和PRRSV疫苗免疫。在此,推荐PRV疫苗免疫的“3+3”免疫模式,即种猪群每年普免3次,商品群分别于1日龄、35-40日龄和70-80日龄免疫3次,尤其重视1日龄的滴鼻免疫。但就长远而言,还应从国家层面,尽早启动PRV根除计划。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部生物兽药创制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诊断中心 李建丽 李树森 冯敬敬 宋姗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