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变异株:抗原变化大,毒力变化不明显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危害我国和国际养猪业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在国际上防治PR的主要手段是接种疫苗。欧盟在内的很多国家均使用基因缺失疫苗(Bartha K61株)来防治PR,该疫苗株缺失gE毒力基因,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疫苗株,一些国家结合配套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成功实施了控制和根除伪狂犬病的计划。我国也主要使用此疫苗来控制伪狂犬病,有效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但近两年来不断有免疫猪场发生PR流行,并且呈逐渐严重的趋势。

  伪狂犬病毒三大特点

  PRV(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水疱疹病毒属。PRV核心为线形双股DNA病毒,分子量为95×106kd。PRV基因组大小约为143kb,GC含量在疱疹病毒中最高达73%。PRV基因组至少包括70个基因,可以编码100多种病毒蛋白质,成熟的病毒粒子携带约有50多种蛋白质,包括各种糖蛋白,其中gB、gC、gD与病毒的保护性相关,gI、gE、TK为致病相关基因,缺失这几个致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疫苗已投入市场使用。

  伪狂犬病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1、PRV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牛、羊、犬、猫、兔、鼠、貂、熊、狐、野猪、等均可感染,且是致死性,主要是散发;猪最具耐受性,猪也是主要的带毒宿主、排毒者,是引起其它动物发病的疫源动物。

  2、PRV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成年猪主要表现隐性感染,有时表现为增重减慢;公猪主要为睾丸肿胀、萎缩、种用性能降低或不育;母猪通常为返情、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感染PRV表现最为严重,常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哺乳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3、PRV为典型的疱疹病毒,可在猪体内持续感染。持续感染的猪是该病在猪群中循环传播的根源,其强毒、弱毒、基因缺失病毒感染猪后均可建立持续感染。病毒持续感染的部位是三叉神经节和扁桃体。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被激活重新复制,持续感染的猪将终生带毒。

  抗原变化大,野毒感染少

  PR在我国的流行范围遍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规模化猪场普遍使用Bartha K61株疫苗,使PR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虽然偶尔有病毒分离的报道,但总体而言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2011年以来,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猪场纷纷暴发PR。该病的流行新特点主要有:疫病在PRVgE抗体阴性猪群突然出现,且传播迅速,整个猪群gE抗体阳性率一个月内可以超过50%;病毒来源不清楚,种猪场只有部分猪表现临床症状;免疫猪场部分猪发热、厌食,母猪流产、产弱仔,仔猪出生后有神经症状和腹泻,死亡率10~50%。

  在我国,各猪场存在较低程度的PRV野毒流行,疫苗的使用可减少感染猪发病与向外排毒,但不能阻止感染,即免疫过的猪群仍然会发生感染,而且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一些gE抗体(野毒抗体)阳性率超过30%的猪场,按照阴性猪场的免疫程序去做,由于猪场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体,非常容易出现免疫失败,尤其在二次免疫的空白期,一部分猪不能抵抗伪狂犬野毒的感染,表现出临床症状;另一部分猪为隐性感染,表现gE抗体阳性率上升。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童光志等进行了病毒分离、交叉中和及攻毒等试验结果表明,当前流行的分离毒株毒力并没有增强,但抗原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更高效价的疫苗才能提供更好的交叉保护。

  伪狂犬防控:抗体监测不可少

  全世界商品化的PR疫苗主要分两类:自然基因缺失疫苗和人工基因缺失疫苗。当前使用范围最广的疫苗毒株Bartha K61为gE-/gI-双基因自然缺失,此外还有TK-/gE-、TK-/gG-、TK-/gC-双基因缺失,以及TK-/gE-/gI-三基因缺失等人工缺失疫苗。抗原性完整,效价高、安全性好的优质伪狂犬病疫苗可产生更佳的免疫保护效果。

  国外采用以Bartha K61为主的疫苗免疫、抗体监测和淘汰gE抗体阳性猪只的方法,成功控制和根除了猪伪狂犬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制定适合中国养殖环境条件下的防制措施。

  (一)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PRV可以建立潜伏感染,密集型疫苗接种可以降低自然感染率(减少排毒),但不能清除已形成持续感染的病毒。免疫接种的作用是使未感染者预防发病,已感染者减少排毒。免疫时机和效果取决于:(1)疫苗免疫时猪群的抗体水平;(2)该疫苗免疫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及细胞免疫需要的时间;(3)抗体效价及持续期;(4)野毒存在情况。针对复杂的流行现状,不同的猪场不能采用统一的免疫程序,在制定免疫程序前应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等工作,以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得各个日龄、不同猪群始终保持在有效的免疫保护下,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

  推荐免疫程序:阴性仔猪1周滴鼻或肌注;母源抗体较高仔猪45日龄肌注;经产母猪每4个月肌注1次;后备母猪6月龄肌注1次,间隔1个月加强1次,产前1个月再免1次;种公猪春秋季各1次。

  2、选择品质优良的疫苗:疫苗仍然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伪狂犬疫苗的品种有很多,厂家更多,如何选择品质优良的疫苗对于每个猪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国家标准是5000TCID50/头份,但各生产厂家内控标准参差不齐,出厂效价有波动。品质优良的疫苗有以下特点:毒价稳定、达到106.0TCID50/头份,安全性好、无外源病毒等。猪场可联合疫苗厂家以及当地的高校等科研院所,对疫苗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来确保疫苗质量。

  3、必要的抗体监测体系:科学使用PR疫苗离不开抗体监测。除了便于猪场及时发现疫病、控制疫病外,更可以确定免疫时间,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灭活疫苗免疫一次不足以产生足够的保护,需一至二个月后加强免疫,此后抗体持续时间将更长。而活疫苗随意加大免疫剂量和增加免疫次数对疫病的防控意义不大。因为活疫苗免疫后需在动物体内进行复制,一段时间后才能提供有效保护,如果两次免疫时间间隔太短反而会抵消第一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另外,抗体监测也是确定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型养殖场可自主建立相应的抗体检测平台,若无条件可依托合作单位或当地高校科研院所来进行相应的工作。南农高科成立了江苏省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疫病诊断、血清学、病原PCR检测技术平台,可为猪场提供技术一条龙服务。

  4、正确的疫苗使用方法:疫苗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正确使用,不同产品使用方法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严格按程序与方法来进行猪群的免疫,加强营养、注意消毒、防止应激,保证疫苗产生具保护性的抗体与细胞免疫。

  (二)适当的药物保健。发病猪场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尤其是扶正祛邪的中药来预防与治疗,并提高机体抵抗力,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三)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正确认识动物疫病防控理念,坚持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线。对阳性猪场,已经发病的猪要及时隔离,对猪舍进行消毒,治疗发病动物,同时对未发病猪群采取紧急免疫接种措施。科学的环境控制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消毒措施和各项无害化处理。

  (四)定期监测淘汰,实现猪群净化。PR的净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免疫接种、检测-淘汰、加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等。猪场密集免疫gE-缺失疫苗(种猪使用灭活的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后采用相对应的ELISA方法逐头监测,将有gE抗体的野毒感染猪只全部淘汰,以后用基因缺失疫苗按免疫程序免疫,监测抗体,淘汰阳性猪,如此坚持反复进行,可实现净化。

  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副主任 何叶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