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蓝耳防控:如何让老板不再埋怨?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猪场蓝耳防控,蓝耳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3-11 16:16
——一个技术服务人员的故事
与“蓝”共舞和谐相处
十年来首次春节前的猪价大跌让人迷惑,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近年来,蓝耳病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第一大病毒性疫病,是猪群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如何有效防蓝制蓝,猪管理者不断认识和探索,但是十几年来在生产实际中蓝耳病仍在蔓延扩散,印证了“蓝耳病的防控是个世界难题”这句话。我从业17年,亲历很多斗“蓝”现场,认识很多擒“蓝”高手,深知在自然界中要把一个生物消灭是多么不容易,同在一片蓝天下,不如与“蓝”共舞,和谐相处。以下是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斗蓝”故事。
灭“蓝”之痛
华南某猪场,2000年建场,目前存栏能繁母猪3000头,全进全出三点式管理。种猪区和保育区间隔约1公里,育肥区在3公里以外。曾经使用过自家苗,从未接种蓝耳苗。
09年11月份,该场猪群母猪发生流产症状,一个月流产近400头,流产主要发生在母猪怀孕中后期,接着哺乳保育猪出现发烧及呼吸道症状,减料明显,毛松打堆,腹式呼吸,关节肿大,部分耳朵发苷,发病率20-40%,死淘率15-35%。结合流行病学(多个猪场引种,驯化不当)及临床诊断综合分析为蓝耳病和副猪的混合感染。
09年12月份,老板接受我们的建议方案,采用勃林格蓝耳疫苗免疫猪群。母猪普免(同时饲料添加电解多维和四环素类药物以抗应激及控制血液原虫病),一个月后加强免疫,后续跟踪免疫是每3个月普免一次;所有哺乳仔猪与母猪同时普免,以后出生仔猪在14天龄免疫;保育阶段猪群采用保守控制措施:饲料和饮水中使用替米考星禾阿莫西林控制细菌感染,所有保育猪肌注长效头孢类药物,之后将临床病猪集中治疗,3天后无好转的严重病猪果断淘汰。待80-90天龄再补免疫苗。
免疫效果立竿见影,老板感慨,花一百多万才认识蓝耳病不值得,尽早免疫预防,不要见了棺材才掉泪。该场猪群坚持使用勃林格蓝耳疫苗,生产成绩稳步提升,10和11年2年平均每头母猪上市大猪21头多,120公斤出栏重的猪饲养日龄只需175天左右,2011年猪价行情一路高歌,该场效益近3000万。
2011年9月,在某国产蓝耳疫苗厂商的推荐下,出于节省生产投入成本考虑,猪场老板除了保留种猪使用勃林格蓝耳苗,把仔猪的蓝耳疫苗试用性改为国产苗。开始3个月猪群表现良好,但是在改苗后4个月的2012年1月份,“蓝”又来了:保育猪群发烧及呼吸道疾病又爆发了,发病率及死淘率均超过25%。我们建议猪场老板重新全群使用勃林格蓝耳苗,可是老板迟疑了,他们猪场的技术顾问建议疾病的控制不如净化来得彻底,并为猪场制定部分清群和免疫净化计划。
一个管理条件好的猪场,净化蓝耳病是可以做到的。该场到2012年8月左右也基本实现蓝耳病阴性,生产状况也很理想,猪场管理者都认为原来蓝耳病也就那么回事,现在疫苗不打也能净化,只是多花了一些检测费用,但是一年蓝耳阴性的猪群,生产效益比3年的阳性猪群还要赚的更多。
但是,在全国一片蓝的环境下,维护阴性场并不简单,阴性代表易感,尤其是对外销售种猪的场,客户购回阴性后备种猪与自家阳性猪群一混养,出问题是难免的。该场猪群在停用疫苗后不到15个月的2013年4月份,“恶狼”回头,猪群再次重演2009年11月的悲剧!
经验之谈一:从目前我国猪群中蓝耳病流行与发生状况来看,不使用疫苗,特别是弱毒疫苗,很难控制疫情,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抗“蓝”之痒
华南某猪场,840头生产母猪,2003年建场,两点式生产管理模式,自繁自养,每年种猪更新率35%左右。在2008年之前临床蓝耳病处于稳定状态,总体生产稳定,生长猪群综合成活率在90%左右。
2008年8月,各阶段猪群发生高治病性蓝耳病,损失严重,使用勃林格苗紧急免疫,有效控制蓝耳病,一个月左右,猪群逐步恢复正常。
2010年8月由于行情低迷,出于成本控制原因,猪场管理者把仔猪蓝耳疫苗改用国产JXA1活疫苗,换疫苗之后的5个月左右,猪群综合成活率还波动不大,但是到了2011年的2月份开始,哺乳、保育及育肥各阶段死淘率明显上升,综合成活率只有84%左右,尤其是2011年4-5月份发生了仔猪流行性腹泻疫情,导致哺乳仔猪死淘率超过20%,猪场管理者不得不重新使用VR2332活疫苗,很快猪群的成活率又提升到90%左右。
2012年12月份,猪群健康检测,猪群蓝耳病抗体处于活跃状态,抗原测序结果显示与变异毒株TJM-f92亲缘关系较近,猪场管理者决定使用TJM-f92毒株疫苗,不幸的是2013年1-3月份,哺乳仔猪又发生流行性腹泻疫情,于是在5月份猪场管理者又一次使用VR2332活疫苗,几个月之后,猪群的蓝耳病才逐步稳定,猪群的成活率不断好转。
2012年12月该场猪群健康检测结果显示,猪群存在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但是该场猪群一直使用经典毒株VR2332活疫苗免疫,猪群健康状况及生产指标都能够稳定在正常范围,说明蓝耳免疫存在交叉保护。另外2010及2012年两次换疫苗后都出现生产波动,可以说明防控蓝耳病的关键环节也在于选择稳定的免疫原性好的疫苗毒株,种猪和仔猪群坚持使用同一毒株的疫苗,在猪群中建立优势毒株,才能真正稳定控制蓝耳病。
经验之谈二:蓝耳病在猪场表现形式多样化,对猪场造成严重危害,在实际生产中,引起猪场发生蓝耳病的主要原因有:
①免疫不科学:如只免疫种猪或仔猪;同时使用多种不同毒株疫苗等。
②猪群发生过仔猪流行性腹泻或口蹄疫后处理不当,包括未及时补免蓝耳、圆环及猪瘟疫苗;使用外来血清控制疫情,同时也带入外来的蓝耳病毒有情。
③引种不当,包括多个种猪场同时或先后引种;引种后隔离、驯化及免疫工作未到位就与本场种猪混群等。
与“蓝”共舞
海南某猪场:建场15年,3个生产线,共1500头能繁母猪;传统猪舍,产房保育舍高床;丹系种猪,近年平均窝产活仔12头左右;两点式生产,20公斤仔猪转育肥区饲养,全进全出。
该场管理者很早就对蓝耳病有深刻认识,场长坚信蓝耳病不积极控制,猪群成活率是个大问题,2001年他就开始使用蓝耳病活疫苗。2006年勃林格蓝耳疫苗开始推广时自然成为第一批客户。
他们猪群这几年的蓝耳苗免疫程序:①后备种猪:60及90公斤免疫2次;公猪每年3次免疫,每次免疫分3批次免疫;②母猪:每4个月普免一次。③仔猪:14-21天龄免疫1头份。
猪场生产成绩:2010-2014年连续3年,每年出栏大猪33000-35000头,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6.4-6.6元。
场长对这些年蓝耳病的抗战经验总结关键是建立优势毒株,和谐免疫。
他们猪场这几年母猪的更新率也提高到40%左右,增加了蓝耳病的防控压力,所以在2010年起母猪蓝耳免疫增加到每年4次普免,场长接受我的建议,仔猪从2011年开始,每年的4-9月份,除了14天龄,在90天龄左右加强免疫1头份。
从猪群近几年的生产成绩及临床表现看,他们场确实是擒“蓝”高手。
经验之谈三:建立优势毒株是猪场有效控制蓝耳病的核心。
猪场内、猪群内甚至猪只个体内可能存在多种蓝耳病亚型毒株,通过Ingelvac.PRRSMLV疫苗进行和谐免疫,建立优势毒株是有效防控猪蓝耳病的关键策略。同区域的猪场使用同一毒株猪蓝耳病活疫苗免疫率越高,该区域内猪蓝耳病的爆发率越低;同个猪场坚持用同一毒株疫苗,在群体中建立起优势毒株,则猪蓝耳病的发生率及发病严重程度将大大降低。所以建议猪场不要同时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蓝耳病不同弱毒疫苗。
猪场的生存看防疫,效益靠管理。养猪是个系统的生命工程,有效防控蓝耳病需要结合生物安全管理,科学免疫及关注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等综合防控措施,以达到与“蓝”共舞,和谐相处。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资深区域技术服务经理 方树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