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农场

  漫山遍野的柑桔树,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油绿鲜亮。微风中,树叶摇弋生姿。类似这样的果园,归属权正悄然变化。曾经为果园提供农化服务的人,如今当起了果园主。眼下,越来越多农资人,来到稻田里,菜地上,当起了一名新农人。

  近两年,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种植大户的数量迅速增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种粮大户68.2万,家庭农场87.7万个,农业合作社98万家,涉及农户7400万户。

  国内种植大户的经营状况虽然好坏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是种植业发展的方向,一种新的种植格局正在形成。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曾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或许农业正处于风口之上,吸引着各方资本蜂拥而至。联想“务农”种蓝莓和猕猴桃,曾经的“烟草大王”褚时健种起了橙子,最近恒大地产宣布进入粮油业,连美国投资大师索罗斯也为中国农业点赞。

  然而,相比于上述“土豪”出场时的万众喧嚣,农资人涉足种植业显得平静而低调。他们是零售商,是经销商,或是农资企业管理者。由于经常与种植打交道,他们掌握着各种植保技术和病虫害理论知识,自认为更懂种植,更懂农业。他们坚信能从熟悉的土地上挖出金子。

  事实上,种植大户的诞生,必然令原来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朝着更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这迫使农资经营者顺应潮流,迈出转型的步伐。一边是按照原来的模式,农资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另一边,土地流转加快,让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农资人看到商机。

  于是,这群农资人有的自办家庭农场,有的办合作社,还有的成立专业服务公司,或种起了香蕉、沙糖桔、甘蔗,又或是水稻等作物。他们当中有转型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而更多还在努力探索当中。

  有人如此描述当前农资人涉足种植的现状:专研政策者多,注重实效者少;追求短期利润高增长者多,研究质量、品牌、安全者少;寻求花样者多,注重实效者少。

  那么,这群本来就靠近农业的新主人,能否带给农场经营模式新生的悸动?进入种植业寻找生机的先行者,能否带给阴霾中的农资行业新的亮光?

  《农财宝典》记者 钱普贵 戴春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