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作物催生粤北最大农资市场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资,翁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4:50
翁源农资档案
翁源地处粤北山区,全县辖7镇1场。由于该县蔬菜、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种类多、分布广、面积大,现已是粤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集结地以及最大的农资销售市场。
按乡镇地理位置划分,翁源农资市场分东、西两线。东线以坝仔、江尾、龙仙(县城所在地)等镇为主,西线则包括新江、翁城(原县城所在地)、官渡、周陂等镇。与其他地区以县城为农资经销集结地不同,西线的官渡镇因靠近京珠高速,加之106国道和重要省道穿镇而过,成为了全县农资经销中心。除此之外,同样依靠交通优势,叠加历史行政中心优势的老县城翁城镇也是翁源重要的农资经销腹地。
靠着发达的种植业,翁源农资市场广阔,农资零售网点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资零售店约250家,其中7成左右挂靠在供销社。翁城镇农资店数量最多,约70家,其次为坝仔、新江、江尾等镇,均约有40家。
据翁源多位农资经销商分析,2013年翁源县各种肥料总销量在7万吨左右,其中复合肥年销量约5万吨。就产品种类而言,国产复合肥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以芭田、拉多美、撒可富为主;进口肥方面挪威肥独占鳌头。农药方面,市场容量在3~4个亿,其中国产农药占8成左右。进口农药以杀菌剂产品为主,杀虫剂、除草剂则以国内产品居多。
近几年,随着经销商的大力引导推广,农民用药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进口杀菌剂使用比例增加,用药水平在粤北地区处于领先位置。
“在粤北地区农资市场,如果翁源称第二位,没有(其他县)敢称第一。”翁城镇肥料经销商吴春燕这样形容翁源在粤北农资市场的地位。
翁源能坐上粤北农资市场头把交椅,源于其种类繁多、规模巨大的种植作物。据县志记载,该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9万亩、26万亩(含复种)的蔬菜种植面积,为粤北规模最大、甘蔗(糖蔗+果蔗)种植稳定在10万亩左右、7万多亩晚造花生以及12万亩坡地果树(包括三华李、九仙桃、柑桔等),结构丰富的种植业将翁源培育成粤北最大的农资市场。
据韶关市翁源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洋介绍,目前韶关的农药、肥料经销商不下20家,农资零售网点近250多个,农资配送直达农户终端,农资市场氛围十分活跃。翁源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使其成为泛珠三角农资资本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也是珠三角产业近距离转移、低成本扩张的理想宝地。
农药:线虫药市场潜力大 6成杀菌剂依赖进口
翁源地区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约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作物长年累月种植,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大量滋生的病虫害成为当前困扰种植业的。
不过恰恰因此,也孕育了当地巨大的农药市场。翁源县官渡镇生资第一门市部总经理蔡孝智介绍,翁源种植较多的苦瓜、丝瓜、茄子、豆角、荷兰豆等蔬菜,常见病虫害很多,用药频繁。尤其是反季节荷兰豆的管理,相当繁琐,药剂拌种必不可少,且出苗后几乎每隔3~7天就要用药防死苗烂根,否则,荷兰豆在苗期就可能会全军覆没。
据坝仔镇珍田4村荷兰豆种植户钟清凤初略计算,每年种植荷兰豆的农药成本投入为1000多元,加上种植水稻以及其它蔬菜,每亩地农药成本投入在2000~2500元。相比蔬菜,甘蔗的农药成本投入则更大。朱海洋预计,甘蔗田农药每亩投入不下2000元,全县仅甘蔗上农药销售额可达1个多亿。
除此之外,田地连作种植蔬菜作物,为害作物根部的隐形杀手线虫也有增多趋势。蔡孝智发现,近两年当地茄瓜类蔬菜地下线虫为害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市场上针对性药剂并不多。“接下来,寻找合适的药剂、引导农户防控线虫将会是保证作物正常生产的关键。”
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农资店中,尽管所售农药品种成百上千,但高毒、高残留的禁限农药基本找不到。位于瓮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的翁城钟升红农药店老板钟升红说,这几年农户用好药的意识逐渐增强,用药水平和成本投入也明显增高,2010年以前每桶水的农药成本在10元以下,而现在一般在20多元。他回忆,前几年店里批发进口产品都是以瓶计,但现在都以件计。其中,杀菌剂最为热销,销售比例在60%~70%。
朱海洋介绍,目前翁源每镇上都有2-3家农资店主做进口农药,以杀菌剂最为畅销。据他了解,2013年仅巴斯夫百泰在全县的年销售额就达到40万元,先正达菲格、势克、扬彩等杀菌剂的销售额也都在30万元左右。此外,拜耳公司的拿敌稳、银法利也颇受欢迎。
对于进口杀菌剂市场份额的增加,朱海洋分析,一是国内外产品药效存在一定距离;二是近几年经销商对市场的引导,使得高效、低毒的优质农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户用药水平逐年提高。不过,翁源农药市场中进口与国产比例仍为1:9。对此,钟升红认为,一方面由于农药市场不稳定、渠道变化太快,很多农资店不愿花费功夫推广;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大,一旦菜价低迷,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投入就会减少。
肥料:省内肥料占主流 水溶肥正崛起
江尾镇庄稼医院是翁源县的老农资店,已有20多年历史,年过五旬的店主李铮见证了当地肥料市场的诸侯纷争。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户处于农家肥+碳铵+过磷酸钙的传统施肥时期。随后,进口挪威15-15-15复合肥进驻,一枝独秀,成为主流肥料。90年代末,国产肥芭田的销售大爆发。2006年左右,拉多美、撒可富等肥料品牌逐渐兴起,全县进入了15-15-15复合肥时期,直到现在。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翁源的主流肥料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内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芭田的年销量在7000~8000万吨,拉多美6000吨左右。省外的撒可富、金正大、雅拉等也有占有一定份额。进口肥则以挪威肥独大,年销量约3000吨。
采访中,大部分当地农户都表示偏爱施用各个品牌的15-15-15复合肥,同时配比的复合肥在蔬菜、果蔗、水稻、花生等作物上用量最大。黄初正农药种子门市部店主黄初正说,当地大多数农户施肥技术粗糙,而且盲目性大,许多农户不懂得控制肥料施用量,普遍认为越多越好。比如甘蔗田,亩施700~800斤为宜,但大多数蔗农亩用量却在1000斤以上。
此外,当地复合肥市场的流通环境也并不好,多个农资店反映赊销严重。李铮表示,肥料赊欠在当地很普遍,农户、农资店、经销商甚至厂家都存在。如果遇上农产品价格不景气,农民无法回款,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在黄初正看来,甘蔗用肥的赊销最严重,单个农资店的赊销款就可能在100万元以上。正因此,2011-2012两年因甘蔗价格大跌,农资店收不回款,导致大把店铺不得不关门。
除了复合肥,小众的水溶性肥料成为了很多农资经销商和零售店的新代理选择。黄初正分析,水溶性肥料除了含有作物必须的大量元素外,还富含氨基酸、腐植酸、有机质等成分,而且肥料利用率高。若未来滴灌设施普及,还能节省人工成本,市场潜力很大。
对水溶肥市场的前景,经销商蔡孝智、朱海洋也均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翁源较大的蔬菜种植面积给水溶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水溶性肥料就已经逐渐成为菜农的必选。
据统计,目前翁源县水溶肥市场销售量不足百吨,产品参差不齐,每斤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受农户欢迎的产品较集中,如绿兴液体肥、根肥得、康朴系列、优沃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