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在肥料企业当业务员,28岁开农资公司当老板;卖肥料入行,摸爬滚打13年,毅然放弃,专攻高端农药;以平均三天一场农民会的速度在基层做技术服务。他是朱海洋,一个80后小伙子。在整个翁源县,跟人说起高端农药,几乎都绕不开他,很多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踏踏实实当业务员
2000年,年仅18岁的朱海洋从茂名一所农业学校毕业,就只身来到深圳。在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芭田”)当起了业务员,一干就是四年。用朱海洋的话说这四年是他成长成熟最快的时期。
朱海洋算是芭田最早的一批业务员,经过公司短期培训后,他被分配到湛江负责当地业务。他租下了当地农村最便宜的房间,在顶楼,旁边就是鸡圈。白天,朱海洋一个个村挨着贴海报,晚上回家闻着鸡屎臭,听着各种鸡叫,夏天里热得实在受不了,就拿几桶水泼到墙上再睡。
经历了第一年的艰辛,朱海洋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后来他被调回老家茂名,负责当地业务。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外面跑业务。
肥料赊销不堪重负
2010年初,朱海洋和搭档刘仕杰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即广东省翁源惠千村农资有限公司(下称“惠千村”)。成立之初,公司主要经营国内知名厂家生产的中高档复合肥、复混肥、进口叶面肥、冲施肥,各种特种肥料以及优质农药产品。同时公司定下三不原则:一是只针对零售商,绝不卖货给农户;二是只经营名牌优质产品,绝不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三是只定点投放产品,绝不重复投放扰乱市场。
“单干了两年的肥料,在市场推广服务方面花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大量的赊账却使得资金周转困难,那时感觉看不到希望,压力很大。”朱海洋透露,2010-2011年度,公司赊账率达70%,2011-2012年度,赊账率达80%,年底200多万元没收回,至今还有十多万元呆账。
“在肥料行业,夸张点说竞争的核心就在赊账的数量,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这不得不让朱海洋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面对困境,他做出了一个选择:高端农药。朱海洋发现,在翁源地区没有人卖先正达和日本北兴这样的高端农药,这是个机会,而且不同于肥料,农药行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于是,他当机立断联系了江门植保有限公司的一位朋友,成功谈下了一系列高端农药产品的代理权。
为了更好地经营高端农药这块业务,2013年初,朱海洋砍掉了所有肥料业务,专注高端农药。这时,公司肥料的年销量已近3000吨。
三天一场农民会
他认为,是自己提高了整个翁源地区的用药水平,改变了农民的用药习惯,这就是他要做的——引领市场,而不是跟随市场。2013年转型做高端农药,是他从事农资行业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如今,公司年营业额已有5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推广高端农药,朱海洋一年间开辟示范田200多块,开展农民会200多场,门店促销50多场。今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落,多数农药经销商都出现经营困难,但朱海洋迎难而上,抓住时机,公司业绩逆市上升。他说,今年上半年辣椒卖得不好,于是他带领员工在辣椒移栽后至上市这段时间,风雨无阻连续开了20多场农民会,并配合示范田试验。同样在下半年,荷兰豆上市后价位也不高,朱海洋抢在挂果前连续30个晚上开了30场农民会。凡事都比别人抢先一步,公司业绩自然提升。
除了深入一线做服务,朱海洋也没落下对零售商的帮助和扶持。朱海洋认为,现在的农药时代是一个服务时代,卖产品,无疑是死路一条,唯有服务,才能破局。为此,公司从去年起成立了专门的推广服务团队,目的就是帮客户更好更快地把产品卖到农户手上,而不像一般的批发商一样只是把产品压给零售店就万事大吉。
一位姓钟的零售商,原来在一村庄里开了个规模很小的农资店铺,后来为了求发展,把店铺搬到镇里,没想到,镇里竞争激烈,钟老板的店很快就支撑不了了。朱海洋给他分析了原因,向他灌输“不贪小利方能挣大钱”的观念,指导他坚持做高端的好产品,去掉劣质产品,同时积极搞宣传推广。经过几个月的调整,钟老板的生意有了起色,虽然步伐慢一点,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对于未来,朱海洋的目标是精耕细作粤北地区市场,在高端杀菌剂和植物营养领域做到第一,专业、专心,只做好品牌、好产品,发展长线产品,同时提供好服务。
《农财宝典》见习记者 欧阳志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