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着类纤毛虫主要危害虾、蟹的卵、幼成体及淡水鱼苗,少量固着时一般危害不大。目前在国内鳗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鳗鱼寄生虫为指环虫、车轮虫与小瓜虫等,鲜见固着类纤毛虫病方面的报道,因而本次在花鳗鲡养殖中发现固着类纤毛虫病尚属首次。该虫体主要寄生于花鳗鲡口腔内部,该病例对养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2014年11月,笔者在福建省龙岩市做技术服务期间,诊断并治疗了一例养殖花鳗鲡患固着类纤毛虫的病例,对养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现将该病例介绍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基本情况
该厂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铁山镇富溪村,为水泥精养池,养殖水源为地下水。发病鳗池共三口,均养殖花鳗鲡,规格为40-50尾/公斤,每池存鳗4万尾左右,池均面积260m2,水位80cm,内置2台0.75Kw水车式增氧机,水温24-25℃(使用锅炉加温)。11月2日鳗鱼食欲开始减退,随后基本不摄食,并伴有少量死亡,持续时间达半个月,期间养殖户使用驱虫药(铜铁合剂、咪唑类等)、消毒剂(高锰酸钾、氯制剂等)及抗生素(盐酸土霉素等),效果均不理想,鳗鱼上台吃料不积极。
二、检查与分析
发病鳗池水面较多泡沫,水质较浑浊,部分鳗鱼挂于料台上,对声音及光照刺激不敏感。随机捞起几尾病鳗,发现病鳗体弱,活力不足,体表较正常,偶见胸鳍充血,掰开嘴巴可见口腔充血发红(图1)。解剖发现胆囊肿胀,肝脏颜色略浅,胃肠道无食物,脾脏、肾脏均正常。显微下镜检体表粘液无虫,鳃丝结构较为完整,部分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无虫、无真菌寄生,取肝脏、肾脏、肠道组织压片镜检并无异常。刮取口腔内容物镜检,发现大量固着类纤毛虫,虫体呈倒钟罩形,前端为口盘,边缘有纤毛,虫体内有带状大核和球形小核,并有许多颗粒形食物泡(见图2、图3)。对发病池内水质进行化验,除亚硝酸盐略微偏高(0.1mg/L)外,其余指标(pH值、溶解氧、氨氮等)均正常。结合检查结果,应该是大量虫体寄生于鳗鱼口腔内部,引起鳗鱼不适而导致绝食。
三、治疗方案
1、大量换水后,使用水体纤虫净(植物提取素)0.25g/m3浸浴,连续2d,中间换水补药。第3d用百虫杀(戊二醛)1.2g/m3+B-病毒净(双链季铵盐)1g/m3全池泼洒,连续2d。1周之后重复驱虫1次。
2.停食1d,第2d再少量投喂,同时内服新酶肽(多维、免疫多糖等)3g/公斤饲料+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5g/公斤饲料,连用7d。
驱虫第2d鳗鱼开始上台吃料,摄食欲明显加强,活力有所恢复,但伤苗数量有少量增加,在使用戊二醛和季铵盐杀菌消毒后伤苗数量迅速减少,之后无伤苗出现,第5d鳗鱼基本恢复,摄食较为活跃,1周之后鳗鱼状态良好,游动及摄食均正常。
四、讨论与分析
1、固着类纤毛虫主要危害虾、蟹的卵、幼成体及淡水鱼苗,少量固着时一般危害不大,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换水量少时容易大量增殖,常引起鳃部粘液增多,呼吸上皮受损,摄食减少甚至停止,最终衰竭而死。目前在国内鳗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鳗鱼寄生虫为指环虫、车轮虫与小瓜虫等,鲜见固着类纤毛虫病方面的报道,因而本次在花鳗鲡养殖中发现固着类纤毛虫病尚属首次。笔者后期在三明永安又诊断过一起养殖花鳗鲡因口腔内寄生固着类纤毛虫而导致绝食的病例,结合两次诊断经历,推测该病爆发应该与鳗鱼种类、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池底有机质过多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有密切关系。
2、该虫体主要寄生于花鳗鲡口腔内部,大量寄生时口腔张开,内部充血发红,此时病鳗体弱,摄食欲减退或绝食,长期不摄食导致鱼体死亡。该病发病率不高,引起的死亡率也较低,但严重影响鳗鱼摄食,造成鱼体消瘦而影响生长,延长养殖周期。因此当鳗鱼长期不摄食时,在常规检查无异常时应注意口腔内部是否有该虫体寄生。另外,刮取时需要注意,应使用载玻片用力刮取口腔内部,尤其是上下颚齿附近,必要时连同颚齿一同刮下镜检,如此才不至于漏诊误判。
3、目前国内驱杀纤毛虫类药物主要是重金属盐类(硫酸锌、硫酸铜及其复配制剂)、高锰酸钾、醛类(福尔马林或戊二醛等)等,但长期使用使得纤毛虫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加大剂量很容易造成中毒且药物残留严重,在全面提倡鳗鱼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下,开发和使用中草药类杀虫药成为近来热点。本次案例中使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素用于纤毛虫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鳗鱼刺激性小,一周之后重复使用主要起杀灭幼虫体、巩固疗效的作用。另外饲料中添加新酶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及抗应激能力,还可刺激食欲;添加三黄散主要是为了防止细菌等继发性感染,同时兼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之功效。
文/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方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