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海水鱼黑鲷养殖正在大陆兴起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黑鲷,养殖,海水鱼
  • 发布时间:2015-03-12 08:10

  鲷科鱼类是高级海水鱼的代名词,黑鲷更是其中的代表鱼种,池边价曾高达57元/斤(编者注:如无特殊说明,价格是以台币为单位,1台币约等于5元人民币;斤是以台斤为单位,1台斤等于0.6斤),为云嘉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鱼种之一。以前养殖所需要的鱼苗都是海苗,澎湖分所于1986年2月正式发表黑鲷的人工繁殖技术,养殖面积逐年扩增,1993-1998年在3千吨以上,近年价格下跌,年产量大幅萎缩。

  黑鲷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鲈亚目,鲷科,棘鲷属(黑鲷属),学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俗名:乌格、厚唇。英文名:seabream、sea bream。

  本鱼广泛栖息于赤道上下南北纬40度以内,为热带及温带沿岸水域之底栖性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台湾多产于中北部沿海,在南部有些地方叫沙格,最大的差别是它的嘴比较尖,身有横带斑纹。

  黑鲷是台湾常见的海产鱼,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因肉质口感佳,也深受钓客以及民众喜爱,目前已是重要的养殖鱼种之一,以陆上池塘养殖为主,澎湖有少数箱网养殖。

  2龄以下都是公鱼

  黑鲷的性成熟过程具有明显的性逆转现象,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至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属于邻接式雌雄同体(sequential hermaphrodites),同时具有雄性精巢和雌性卵巢的生殖器官,且雄的性状和雌的性状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会性转变-先雄后雌(protandry)。从年龄上看,在2岁以前精巢发达成熟而卵巢不发育,体长10cm的幼鱼全部是雄性,2龄鱼体长15-25cm的个体为典型雌雄同体的两性阶段,其后精巢萎缩而卵巢成熟才转变为雌性,3龄鱼50%以上性分离为雄鱼,4龄鱼体长25-30cm时性分化结束,大部分个体转化为雌鱼。

  黑鲷的产卵水温为14.5-24℃范围内,因各地区水温不同,繁殖期也有一定的差异,山东沿海为5月上旬至5月下旬,江苏沿海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台湾地区黑鲷繁殖季节在每年的2月到5月,以4月最盛,在3月开始,即可在台湾沿海捕捞鱼苗。屏东地区人工繁殖在农历前开始进行,气候较冷的嘉义地区要在春节过后才会启动。

  具有生殖能力的最小型雄鱼体长17cm,体重145g,雌鱼体长19.4cm,体重236g。黑鲷是属于多次成熟产卵类型,卵子圆形,浮性。

  台湾海域黑鲷属有6个品种

  台湾海洋大学郭金泉老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指出,黑鲷在东北亚太平洋之分布─北起俄罗斯远东沿海州、日本北海道南部以下沿海、朝鲜半岛、中国,南至中越边界,其中又以台湾拥有6个物种居冠;除了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台语俗称赤翅仔)、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俗称黑格)、台湾灰鳍鲷(A.taiwanensis)、琉球黄鳍鲷(A.chinshira),琉球黑鲷(A.sivicolus)和太平洋灰鳍鲷(A.pacificus),台语俗称都叫黑格。

  全球鲷科已知6亚科34属110个品种,台湾周遭海域至目前为止共发现3个亚科:黄鲷亚科(Denticine)、真鲷亚科(Pagrinae)与鲷亚科(Sparinae)共6个属12个品种;其中,又以隶属于鲷亚科的Acanthopagrus(黑鲷属、棘鲷属)囊括6个品种(全球至2013年已知有20个有效种,西北太平洋最多有6种),种类最多。黄鲷亚科和真鲷亚科体色偏红,栖息于较深的海水域;鲷亚科则体色偏黑,多活动于浅海与半咸水域。

  郭金泉老师指出,以往分类上曾争辩体侧有(A.schlegelii czerkii)、无(A.schlegelii schlegelii)横带的两种亚种形态型到底是属于两个独立的物种?或是同一个物种?近年中国研究者采用粒线体DNA序列,对中国沿海的黑鲷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体侧有无横带的黑鲷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型。因此,黑鲷的有效种名应是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leeker,1854),其余命名种都是它的同物异名,中文学名为黑鲷(大陆称黑棘鲷)。

  1986年发表人工繁殖技术

  鲷科鱼类一向是高级海水鱼的代名词,黑鲷更是其中的代表鱼种,为云嘉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鱼种之一。在人工繁殖成功以前,养殖所需要的鱼苗都是由沿岸或港湾捕获的海苗,不过海苗数量有限,养殖面积一直无法大面积拓展。

  水产试验所澎湖分所(现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于1986年2月27日正式发表黑鲷的人工繁殖方法及各种饵料生物等技术,吸引数十位养殖业者前往,自此黑鲷鱼苗来源稳定,养殖面积逐年扩增,产量因之也逐年增加。根据渔业年报统计,在1993年起,黑鲷年产量甚至提升到3千吨以上,而且连续维持了6年之久,其中1995年更达到近7千吨,如以每尾10两(编者注:如无特殊说明,两是以台两为单位,1台两等于37.5克)为平均体重计算,1995年约生产了1800余万尾的黑鲷。

  在1980年代,池边价格曾高达34元以上,利润相当丰厚;因此,尽管养殖期长达一年半,业者还是一窝蜂的抢着放养。嘉义东石养殖业者郑元吉指出,过去还没有颗粒状饲料,用的是高级鳗粉加水搅拌成团状喂饲,而当时一包20公斤鳗粉才卖83.5元,因此养殖黑鲷获利不差。

  目前养殖黑鲷多改用粒状沉性饲料,同为黑鲷属鱼种的黄鳍鲷可以使用粒状浮料,但黑鲷生性胆怯,不敢游上来吃漂在水面上的浮料。“因此,过去是以粗蛋白含量43%的鳗粉和水成团状投喂,后来才改用沉性粒状饲料。”郑元吉说。

  健承饲料林总表示,鲷科鱼类有粉料,粗蛋白质不低于40%,适用在黑鲷、黄鳍鲷、黄锡鲷、金鸡鱼等。使用粉料是调成块状撒布于池内,不过目前用粉料的人较少,大多使用粒料投喂,粒料在制造上可以将油脂提高,能量足,鱼只成长较快。

  黑鲷对环境之适应能力强,饲养相对容易,专养黑鲷一般一分池放养密度5千尾。东石黄泓锜前年在一个7分的池子放养3.5万尾,已陆续间捕收成13700斤,池子里估计还有5000斤左右的鱼。如以成鱼平均11.5两(430克)计算,总计养成约3万尾,育成率约75%。另一业者前年放养18万尾,收成5万多斤,同样以每尾10两计算,则收成约8.8万尾,育成率约50%。

  “放养1-2公分苗,最快1年4个月可以收成8两规格,专养的成长较快,饲料效率较好,因为使用的是鲷科鱼类饲料,粗蛋白高,不低于40%。黑鲷混养南洋鲫鱼投的是吴郭鱼料,粗蛋白只有百分之20几,成长自然较慢。”郑元吉说。

  在云嘉地区一般饲养的鲷科鱼类有黑鲷(黑格)、黄鳍鲷(赤鳍仔),同为黑鲷属的黄锡鲷(枋头)较不耐寒,无法越冬,只在屏东地区以及澎湖的箱网饲养。郑元吉指出,早期放养海苗时期,同时饲养枋头及赤鳍仔,冬天水温下降时枋头会冷死,赤鳍仔没事。

  郑元吉指出,嘉义地区通常在农历3-5月放黑鲷苗,来年7-8月可以开始收成。因为黑鲷的肠子比黄鳍鲷长,所以成长也快一些,黄鳍鲷要两年才能收成。与黑鲷混养的南洋鲫,4个月就养到6尾/斤就可以开始收成出售,5个月养到3尾/斤,这种大小最适合一般家庭食用。

  嘉义东石乡黄泓锜饲养黑鲷已有二、三十年之久,尽管目前养殖黑鲷利润不高仍持续放养,是因为已掌握黑鲷特性,养起来顺手,不需花太多时间顾鱼池水色,有较多空闲时间去经营副业。

  黄泓锜2013年农历4月(2013年5月)在两个4分池,共放养寸苗(台湾苗)3.5万尾,每尾约0.2元,2014年农历10月底(2014年12月中旬)底开始间捕收成,每次收1.1-3.3千斤,大小平均约11-12两,截至2015年2月初,已收成5次共13700斤,预估池子里应还有剩约5千斤的鱼。

  粗略估计,黄泓锜这批黑鲷放养3.5万尾,总收成应有18700斤,以11.5两(约430克)计算,收成应有2.6万尾成鱼,育成率约在75%,池边价22元,总收入应有约41万元。

  售价跌养殖意愿低

  随着各种鲷科鱼类的养殖兴起,在连续几年的高产之后,自1998年起,黑鲷产量开始大幅缩减,来年2千余吨,第三年仅存1300余吨。黑鲷没落的原因除了自身产量过剩以外,或与同为黑鲷属的黄鳍鲷、黄锡鲷等加入养殖行列,以及笛鲷科、石斑鱼的掘起竞争有关。

  业者指出,当时由于没有外销市场支撑,经过一年半辛苦养成之后,嘉南地区到处都有可以上市的成鱼等着出货,严重生产过剩产销失衡的结果就是鱼价狂跌,池边价最低甚至只有65元一斤。

  业者表示,当年养黑鲷的人都陷入蜡烛两头烧的窘境,养成的鱼叫不到鱼贩来收,还要花钱继续喂饲料以免鱼饿死。不得已只能抵押房子、土地向银行贷款,到处调钱还利息。

  这几年养殖黑鲷利润不高,因此放养的人越来越少。在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养殖成本逐渐提高,获利空间非常有限,池边价在19.9-22元。有业者当年放养18万尾黑鲷,收成5万多斤,池边价只有18.9元,然而该批养殖饲料费就花99.4万多元,卖鱼的钱只够付饲料钱,其他的苗价、水电杂费及工资都还没计算,养一年半,不只做白工,还倒赔钱。

  矶钓的主要对象

  黑鲷除了做为食用鱼以外,也是垂钓爱好者喜欢挑战的对象,是矶钓主要对象鱼,一般钓友都能够钓到。钓客指出,黑鲷大致上有五种,分别是南洋黑鲷、澳大利亚黑鲷、正黑鲷、黄鳍鲷、黄锡鲷。(1)南洋黑鲷(灰鳍鲷):俗称黑牛,在本岛各渔港的防波堤比较容易钓到牠们,吃饵泳层偏向海水的底层。(2)澳大利亚黑鲷:俗称白格,是体型最大的一种,拉力也是最强劲的,外岛如东引每年春节前后,较常见巨型白格被钓友所钓获。(3)正黑鲷(黑棘鲷):俗称黑格或乌格,是量比较多的一种,全台湾几乎都能钓到它们,喜爱出现于泥沙交汇的港口、蚵棚、礁岩区。(4)黄鳍鲷:俗称赤翅仔,跟沙格大致习性相同,但体型一般是比较小。(5)黄锡鲷:俗称枋头,本岛较少,东引比较多,吃饵泳层比其他类黑鲷略为接近于水的较上层。

  郑元吉指出,现在养成的黑鲷市场通路有两种,一是供应给钓鱼场供钓客垂钓,二是到传统市场供食用,钓鱼场与市场的出货比例是3:1。垂钓用的规格有6两、8两、10两到12两,不论规格大小,鱼贩统一价格收购。做为食用的则大多为10两重。

  大陆已兴起黑鲷养殖热

  大陆在195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海洋研究所在山东省日照市,利用海区性腺成熟的黑鲷进行人工授精,孵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1980-1982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开展了黑鲷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共培育种苗4.2万尾,1982年则采用池养亲鱼,一般采用催产后在产卵池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1990年宁波市水产研究所已放流黑鲷种苗10万尾。

  由于目前黑鲷养殖病害相对较少,市场价格稳定,近年大陆养殖量增长很快。在山东省黑鲷仍被称“贵族鱼”。大陆以前黑鲷种苗主要靠海捕为主,随着育苗技术逐渐成熟,人工苗的供应量增加不少。尽管人工苗的价格接近人民币0.2元/尾,远高于几分钱的海捕苗,但是人工苗的长势好、均匀度高。海捕苗容易混进黄鳍鲷等其他鱼苗,很难区分,给养殖带来麻烦。

  黑鲷养殖在广东珠海和阳江地区发展很快,福建、粤东和阳江的网箱养殖也日益增多。广东珠江业者表示,2008年以前黑鲷的养殖量还不大,这几年逐渐多起来。育苗场每年能供应几百万尾黑鲷苗,但每年都供不应求。

  浙江临海市2013年才首次自福建漳州新引进一批黑鲷苗开展养殖试验,面积100余亩,数量近20万尾。当时,临海市黑鲷商品鱼主要来源于海捕和外地调运,池塘和网箱养殖仍处于起步阶段。

  华南地区刚刚兴起黑鲷养殖时,池塘专门放养黑鲷的养殖户还不多,大多是鱼虾混养或者和其他品种鱼类混养。看到了黑鲷的好行情,专门精养黑鲷的鱼场逐渐增加。每年清明后放苗,1亩放养2-3万尾2公分的鱼苗,养三、四个月之后分塘养殖,成鱼每亩养殖密度在3000-3500尾。

  大陆业者指出,黑鲷生存温度为4.3℃-34.0℃,摄食水温6℃,因此在华南养殖黑鲷,基本不需要考虑过冬保温问题。

  4龄前的黑鲷生长速度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快,2公分的黑鲷苗经过半年养殖,即可达到4市两的出鱼规格,8个月可达8市两,14个月可长到1-1.5斤的大鱼。一市斤规格的黑鲷一直稳定在人民币20元/斤以上。3、4两重的塘头价10元/斤左右,7、8两的16-17元/斤,1-1.5斤的23元/斤以上。大陆业者指出,精养这条鱼的养殖成本大概在9元/斤,其中饲料成本在7元/斤左右,人工、水电、塘租均摊下来,每斤也有2-3元的成本。

  据了解,商品鱼价格在30元/斤,是大陆自南至北沿海各省的海湾、河口区域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现在小规格黑鲷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大规格黑鲷则由酒楼消化,也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南韩和香港。南韩市场非常喜欢一斤以上的黑鲷;香港人也对1斤以上的黑鲷热捧,几乎是有鱼必有求。

  文/图 《养鱼世界》 郑石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