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式下如何用好全雄黄颡苗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颡鱼,营养,消费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12 08:23
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黄颡鱼市场行情较为稳定,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但众所周知,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雄鱼的长速明显比雌鱼快,于是近年市场上诞生了全雄黄颡鱼。随着全雄黄颡苗在广东、浙江和四川等主养区的逐步推广,养殖效果也逐渐凸显,近两年已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也存在头鱼不大等争议。全雄黄颡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用好全雄苗呢?
一、黄颡鱼介绍及养殖分布
黄颡鱼又名黄嘎牙、黄骨鱼、黄辣丁等,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在静水或浅滩处生活,昼伏夜出,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4-5月份产卵,生殖期间雄鱼有筑巢习性。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黄颡鱼市场行情较为稳定,养殖效益相对较好。
黄颡鱼在全国养殖分布较广,主要养殖区域为广东、浙江、四川、广西,近两年两湖地区大宗淡水鱼价格低迷,黄颡鱼养殖也逐渐兴起,具体养殖规模见表1。
四川自繁苗场较多,主要集中在眉山,产苗量约为80-100亿尾,其中60-80亿尾主要流向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形成了稳定的供销链条,即自繁苗场-四川苗种商-外省苗种商-养殖户。浙江主要也以自繁为主,多供应本地市场。广东以人工繁殖为主,集中在佛山南海西樵、九江、沙头等地,主要供应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二、养殖模式介绍
由于气候、消费习惯、水质、养殖习惯等因素,不同地区养殖模式差异较大,模式并无好坏之分,适应当地实际情况就好,下面主要介绍浙江、广东、四川几个地区的主流养殖模式。
1、浙江湖州养殖模式
湖州为浙江黄颡鱼养殖最集中的地区,湖州养殖核心区域集中在千金、钟管、干山、东林、菱湖。其中以千金养殖产量和效益最好,钟管次之,干山、东林、菱湖水平相对较低,具体的养殖模式见表2。
浙江湖州大部分客户自己标苗,少部分客户外购规格苗,标苗水平参差不齐,与气候关系较大。近两年客户不再单纯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回归到理性层面,放养密度和产量也相对稳定,养殖效益与发病情况、饵料系数、鱼价关系较大,成鱼养殖要求头鱼0.4-0.5斤、平均规格0.15-0.2斤,主要销往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等地。成鱼定价方式为抛网看头鱼大小、大小鱼比例,头鱼大、平均规格大的统货出鱼价格较高,但是卖鱼时不过筛,价格谈好后整塘卖掉。
2、广东主流养殖模式
此模式是华南黄颡鱼精养核心集中区域——南海西樵的主流养殖模式,该模式下主要有两种养殖节奏,各有优势,客户依据自己的出鱼节奏、池塘周转情况进行养殖,具体放养出鱼规划见表3。
模式Ⅰ为4-6月份放水花,养殖1个月左右的时间,规格达到800-1200尾/斤时即可分塘养成,至来年的4-5月份可视鱼价行情出鱼,总养殖周期约11-12个月,此模式出早鱼,头鱼规格一般在4两,平均规格1.5两左右;模式Ⅱ为7-8月份放水花,一般养至来年3月份左右分塘,规格平均在30-40尾/斤,再至9-10月份左右可视鱼价行情出鱼,总养殖周期约13-15个月,出鱼时头鱼规格一般在5-6两,平均规格1.8两左右;对比模式Ⅰ和Ⅱ可以看出,Ⅰ的养殖周期较短,料比一般较低,在1.4-1.5左右,在整个养殖周期中,高温时的发病高峰期存塘量较小,养殖风险较低,而最终出鱼的规格也偏小,且毛毛鱼较多,1万斤普通成鱼中有800-1000斤左右的毛毛鱼(广东卖鱼进行过筛,通常为5寸筛,筛下鱼为毛毛鱼,价格为3-4元/斤),全雄黄颡鱼苗在这种模式下毛毛鱼量为100-200斤/万斤成鱼,优势明显,客户认可度高;而Ⅱ的养殖周期较长,料比也相对较高,平均在1.8左右,整个养殖周期中高温时的发病高峰期存塘量较大,养殖风险较高,但最终出鱼的规格会更大,因分塘前标粗时间较长,最后出的毛毛鱼也会相对较少,出1万斤成鱼中约有300-500斤左右的毛毛鱼,整体产量会相对较高。
上述所列的放养出鱼规划是一般正常出鱼的节奏,有的客户可能会因为行情等因素推后出鱼时间,这样养殖周期拉长后,出鱼规格会大些,产量高些,但料比也会变高,养殖风险加大。
3、四川主流养殖模式
四川养殖黄颡鱼主要集中在眉山市东坡区,池塘单塘面积小、水源为地下水、放养密度高、卖鱼规格小(过四寸筛),主要销往四川、重庆、贵州,火锅鱼为主,平均鱼价比广东高1元/斤左右,模式分为两种:水花直接养成商品鱼和公分苗养成商品鱼,亩产在1000-3000斤,不同客户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参见表4。苗种主要来源于本地自繁,近两年全雄苗和杂交苗逐渐推广,初步得到市场认可。
三、全雄黄颡苗介绍
众所周知,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雄鱼的长速明显比雌鱼快,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第一年雄鱼的长速比同胞雌鱼快30%,第二年时雌雄生长差异可达3倍,于是近年市场上诞生了全雄黄颡鱼。2014年全雄黄颡鱼卵黄苗在全国的销量约23亿尾,随着全雄黄颡苗在广东、浙江和四川等主养区的逐步推广,养殖效果也逐渐凸显,近两年已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也存在头鱼不大等争议。那全雄黄颡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用好全雄苗呢?
1、全雄黄颡苗是如何产生的
2011年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汉勤主持研发的黄颡鱼“全雄一号”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三家全雄黄颡苗生产者分别是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佛山市西樵清源鱼苗场。刘汉勤称“全雄一号”可从遗传上实现100%全雄,实际生产中实现98%以上的雄性率。
那么,全雄黄颡鱼到底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黄颡鱼在自然状态下雄鱼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为XY,雌鱼为XX。有学者利用鱼类性逆转技术获得XY生理雌鱼,然后通过XY生理雌鱼雌核发育产生了YY超雄鱼,并且通过与XX雌鱼测交得到了基因型为XY的全雄子代。如此生产的全雄黄颡鱼其雄性率理论上是100%,但在养殖环境下可能存在极少量的性逆转,故苗种公司一般对外承诺雄性率不低于98%。
这样看来,生产全雄鱼的关键就在于获得YY超雄鱼,除了YY父本不同,其生产技术和方法步骤几乎和普通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完全相同。但目前YY超雄鱼的繁育技术对绝大多数繁殖场来说还是个谜,据了解,现在全国范围内有能力生产YY超雄黄颡的公司不超过三家,尽管对外宣称有能力生产全雄黄颡苗的苗场远不止这个数。
在新品种“全雄一号”面世之前,市场上还流传着通过温度控制和药饵性逆转技术处理得到的超雄黄颡鱼,号称雄性率普遍达到80%以上。也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使得现在一提到全雄黄颡鱼还有人误认为全雄苗都是用激素诱导的,我们不排除市面上有小厂家用这种方法生产全雄黄颡苗,但是相比近几年的基因性控技术,使用激素实现性控的方法成本较高,操作繁琐,生产不可控,效果不稳定,现已逐渐退出市场。
2、全雄苗的主要优势
全雄苗最为核心的优势就是全雄率高,能够达到98%以上,其他价值都是依托这个优势来体现的。在实际生产中,全雄苗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均规格整齐,毛毛鱼少;
(2)群体生长速度快。因为几乎全是公鱼,故整体长速快于普通苗;
(3)长途耐运输;
(4)成鱼售价高。此优势在浙江地区尤其明显。
四、如何用好全雄苗
优质的苗种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客户都能够用好全雄苗,不同的养殖模式、不同的管理水平都会造成苗种效果表达差异化。目前市场对于全雄苗的养殖效果似乎还存在不同的声音,最为突出的就是头鱼不大、也会出现毛毛鱼。
1、关于头鱼不大
这个问题在广东和浙江较为突出,这两个区域的养殖户主要卖大鱼,对头鱼要求高,所以对于如何用好全雄苗的需求也最为强烈。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要统一认知。众所周知,公鱼比母鱼生长速度快,当规格拉开差异后公鱼抢食较母鱼厉害,普通苗有70%左右为公鱼,全雄苗中98%以上为公鱼,在相同放养密度的情况下,普通苗池塘中公鱼较全雄苗少,这样公鱼抢食自然更多,所以表现出头鱼较全雄苗大,那该如何能让全雄苗都是雄鱼的优势发挥出来呢?所谓智慧在民间,其实市场上已经有优秀的案例可供养户借鉴,具体案例参见表5。
该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思路,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全雄的优势,结合当地具体的养殖情况,适当降低全雄放养密度,适时分塘,这样炮头和平均规格都有优势,卖价自然就好,2014年海大全雄苗成鱼售价在浙江比普通鱼高0.5-1元/斤,产量也有保障。
2、关于全雄苗的毛毛鱼
经走访市场发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原因:密度过高、投喂不均匀、苗种规格差异大。这三种原因均可导致鱼摄食不均匀,最终部分小鱼生长受到抑制,成为毛毛鱼,所以全雄苗并不是万能的,一定要和养殖模式、养殖管理共同作用,才能获得好的养殖效益。
文/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