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大黄鱼野生资源的枯竭,是富发身为国家大黄鱼良种场的职责和担当,除建立国内唯一的大黄鱼博物馆积极宣传大黄鱼文化外,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多种海水鱼的养殖技术。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海洋鱼类,原居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之首,素有“国鱼”之称。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沿海盛行的“机大围”的歼灭式大围捕造成大黄鱼资源的枯竭。为拯救其资源,从1985年起,以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刘家富研究员为首的科技人员,历经15年突破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关键技术。
三十年前大黄鱼人工育苗突破的地方现已成立宁德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简称“富发”),而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先生现被聘为富发首席技术顾问。在这三十年,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年产10.5万吨,直接产值超100亿元,规模居于海水鱼类前三。
市场上销售的大黄鱼基本上都产自宁德。之前大黄鱼的销售价格为20元/斤,现在价格亲民,15-16元/斤,销量很大,同时北方也开始接受。但大黄鱼产业目前仍存在野生种群衰竭、种质退化、疾病与质量安全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种质问题是大黄鱼业者心中的一块心病。而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富发则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誉为“大黄鱼圣地”。
富发作为唯一的省级大黄鱼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养殖、加工和分子辅助育种等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已与20多家水产知名科研院所开展海水鱼类营养、病害、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合作。依托该实验室,富发还与麦康森院士共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引进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成立了“宁德市富发大黄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富发的科研团队已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大黄鱼的种质保持
富发作为大黄鱼原种场的主要职能是保持大黄鱼原有的天然优良性状,保护大黄鱼的种质资源防止其退化。富发在海上网箱和陆上养殖车间构建了海陆结合的“大黄鱼活体种质库”。每年组织渔民到海上捕捞、保活约5000尾约150g的野生大黄鱼,再经陆上种质库1个月的保活、驯养后,将存活的3000尾移至海上种质库网箱中,培育成上规格的原种亲鱼。富发研究人员翁华松说:“随着今年工厂化养殖技术的投入使用,将会有更多的活体大黄鱼在更长时间或全程蓄养于陆上种质库中,那时,就更便于调控与管理亲鱼了。”
除了保护种质,大黄鱼原种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原种场的重要职能。富发的扩繁车间为18口2160m3的水泥池,在控制放养密度情况下,该车间每茬能繁育出2000多万尾全长3厘米以上的大黄鱼苗。扩繁的原种子一代可用于放流苗种,扩大海区的自然群体数量,增殖大黄鱼的天然资源。同时还可大量提供给养殖户养殖,有效改善大黄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因长期使用同一来源的养殖鱼进行近亲繁殖而带来的种质退化风险。
有时在产卵季节会捕到650g以上的优质野生大黄鱼雄鱼,因极难保活,这时富发的工作人员会采集雄鱼精液并保存于-196℃的液氮中的办法,构建冷冻精子库,待找到合适成熟卵时人工授精以培育优质后代。此外,原种大黄鱼亲鱼还可以用作种内或种间杂交、家系选育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实验材料。
有望实现淡水养大黄鱼
大黄鱼原种场所在的宁德市是我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年产大黄鱼约10万吨,占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的80%以上。虽然大黄鱼规模养殖已经20多年,且当地育有具生长性状优势的“闽优一号”和抗寒的“东海一号”两个水产新品种,但所养的大黄鱼基本上还是属于野生种范畴,至今新品种还没有真正支撑起大黄鱼产业。
为在大黄鱼的新品系与新品种研发方面发挥作用,富发建设了3个配组选育的实验车间,专门用于大黄鱼新品系或新品种研发。在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其试验场原有工作基础上,选择育种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据富发水产研究员柯巧珍介绍:“大黄鱼家系选育很难做,大黄鱼要两年才能繁殖一代。而通常比较好的生长性状会出现在第五代以后。现在我们已经做到第四代,虽然生长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还不是很明显,还要继续选育。”
富发还在原种大黄鱼扩繁的淡季,利用空闲的水泥池,开展条石鲷、赤点石斑鱼等其它养殖品种的繁育与养殖试验。其中,进行的大黄鱼淡水驯化养殖试验,取得了全淡水养殖240多天生长良好的纪录。这一试验成功,有望实现在淡水水域规模化养殖大黄鱼,使内陆的居民也能方便地购买活鲜大黄鱼。
富发还成功突破了条石鲷规模化繁育技术。条石鲷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优点,目前收购价约为80元/斤而市场价达120元/斤。
大黄鱼文化宣传
富发还十分注重大黄鱼产业文化收集与传承,多次深入渔村收集大黄鱼的非物质文化资料和捕捞船具与渔具实物,并于2013年9月建成了“大黄鱼博物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大黄鱼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从大黄鱼科普、大黄鱼文化和大黄鱼新生三个方面介绍了大黄鱼产业的发展过程,倡导人们要保护物种才能开发物种、为人类造福。开馆一年多来,已接待海内外专业人士超过2000人次,但该馆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建立大黄鱼博物馆的初衷些许有些无奈,柯巧珍表示大黄鱼养殖区域非常集中,就在闽东沿岸和三都湾里,本地政府很想做大黄鱼的文化宣传。因为宁德之前太不注重宣传,而相比较下,浙江大黄鱼的产量每年才几千吨,而且很多就是等大黄鱼在宁德长到中鱼规格后再拉到浙江那边养,然而浙江的品牌和声誉更响。“明明产量和产区都在宁德,却占不到产地的优势。所以政府部门鼓励我们去做大黄鱼博物馆,也因为我们是大黄鱼的原种场加上之前大黄鱼的人工育苗也是在富发做成功的。”柯巧珍称虽然目前博物馆规模还比较小,介绍内容也比较有限,但后期还会继续扩大规模。
文/本刊撰稿人 吴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