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口土塘,平均亩产超过900斤,9口冬棚全部养殖成功,平均亩产850-1200斤,冬棚虾最大出售规格在15支/斤,这是刚投产不到一年的新会江汇水产养殖公司在去年的养虾成绩。在公司负责人陈老板看来,虽然现在虾病严重,养殖户广受困扰,但只要建立正确的理念,选对好的产品,实行恰到好处的养殖模式,养虾依然是一个能够有所作为的行业。
“我经过对比,选择的是正大(卜蜂水产(阳江)有限公司)的虾苗和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正大的理念符合我心中的预期。”陈老板这样对《农财宝典》记者说。在养虾行业,正大的名号可谓街知巷闻,特别以其优异的虾苗质量在行业中独占鳌头。据正大相关人士介绍,前几年虾病严重肆虐的时候,正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经过不断的对比、摸索之后,正大现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虾养殖模式,希望为业界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硬件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据了解,陈老板的养殖场位于新会睦洲镇新村,面积约400亩,有近40口塘,但之前的养殖频频失败,以至于要把一部分塘转租出去,陈老板于2014年接手进行养虾。
当年年中,他选择了三口塘做对比试验,三口分别为:正大淡水养殖模式配合正大虾苗及饲料、江门当地某饲料厂虾苗及养殖模式、珠三角某企业发酵虾料(使用睦洲当地一代苗)。从6月30日放苗,养到中秋节前后,放养正大虾苗的塘(14亩)出虾11000斤,平均出售规格35尾/斤,总利润为128000元,其它两口塘仅出虾3500斤、2600斤,差异显著。

“2014年白水塘的平均亩产超过900斤,我个人感觉可以满意,但应该能再提高。”陈老板告诉记者,他成功的首要条件来自于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个养殖场,原本的增氧设备仅0.6千瓦/亩,现在经过建设达到了1.6千瓦/亩,部分冬棚塘甚至接近2千瓦/亩。
正大技术员告诉记者,从当前虾病形势分析,除了种苗问题外,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水质污染、底质恶化、弧菌暴发等现象,均和水体溶氧量不足有很大的关联性,通过增氧机和底部增氧管,不仅可以满足对虾的生长所需、保持水体稳定,而且当天气突变造成水体变化时,也易于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前期管理是关键 不仅依靠经验
当前,对对虾养殖危害最大的,当属养殖前期的快速死亡病症。正大技术员介绍,在放苗初期,帮助陈老板设计了网箱标苗的方案,在池塘中央竖立围网,按照每平方米2000尾虾苗的密度进行标粗,一般持续时间15天,虾苗约2-3公分时放出池塘。这样可以保证虾苗集中投喂、均匀吃料,生长速度较快、确保营养和体质。
“在投苗前期,我主要依靠正大的稳水宝和益菌宝,控制水体的菌相。”陈老板介绍,通过使用该产品,水体中有益菌群会快速增殖,再加上充足的增氧设备,就可以把弧菌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溶氧充足,氨氮和亚硝酸盐没有超标,再把弧菌控制住,基本就可以平安度过投苗前30天的高危期。”
和很多养殖户相反,陈老板对“养殖经验”并不看重,事实上,在去年开始养虾以前,他也基本上是个门外汉。“经验最多是辅助,我只相信数据。”陈老板说,以水色为例,绝大部分人都是靠经验,讲究“青绿水”、“绿豆水”,但他的判断标准就是数据,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总碱度等等,符合标准就是好水。据了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每周至少检测水质两次以上,一旦出现情况立即处理。
注重控制环境稳定
“现在虾病那么厉害,在我看来,如果虾苗的质量保证好,发病都是由环境引起的。”在谈到当前虾病防治的难点时,陈老板这样说。他认为,养好虾最关键在于环境的稳定,在做好溶氧和水质指标之后,只要持续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养成功并不难。
“现在来看,大部分虾病是我们自己养出来的。”正大一位资深业务经理提出,很多人在养殖过程中,没有注意控制好环境的稳定,硬件投入跟不上,养殖观念没有更新,“平时不管理,虾塘出问题了才到处找东西来救急,怎么可能养得成?”还有很多人只是凭感觉使用调水产品,甚至只是听说,自己从没有体会和对比,“五花八门什么都往水里扔,姑且不论产品的质量如何,虾这么一个小小的动物,光是应激都要死掉了”。
在经历了去年的成功之后,陈老板现在对此非常认同。除了使用益菌宝,他在虾上料台后每隔5-7天用1-2升/亩的水净宝来改善水质,分解塘底的排泄物,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用稳水宝稳定水体pH值;再加上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正大的矿物质产品来补充对虾生长所需的钙镁等微量元素,预防对虾应激和保障蜕壳顺畅和使用健肠宝等肠道保健剂就满足对虾养殖需求了。“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只要保证环境的稳定和适应对虾生长的水质,虾自然就安全,在此前提下,使用的产品种类越简单越好”。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孙岁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