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的3%,猪场的100%

  8月19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2015年上半年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在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的样本中抽查的各类商品饲料里,合格率为96.83%,76家企业涉及生产不合格产品,多家上市企业、大型饲企在不合格名单之列。

  文件中透露,这一监测结果的合格率高于去年,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料各增长了1.1%、2.61%、2.81%的合格率。但是不合格率3.17%这个数字仍让人不安,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的全国饲料产量为12678.6万吨,简单按照上述不合格率计算,有近402万吨不合格的饲料产品已进入养殖户的猪舍。

  据笔者观察,监测结果发布之后,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涉事的企业却一片“静悄悄”,连上市企业也不愿意费笔墨为此事公告几句。难道农业部的巡检那么不重要?还是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合格率的上升部分,进而为此庆功?

  饲料工业发展了30多年,目前在中大型的饲料厂里,动辄投资几千万上亿。理论上,中国的饲料工业的软硬件设施早已到达国际水平;实际上,却由于种种行业陈规,依然产品噱头至上、市场营销至上,进而导致产能剧烈膨胀之后恶性竞争,无暇做好“品控”这一看不出“经济效益”的环节。

  回到监测结果,官方的总结是: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产品粗蛋白指标不合格、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主成分含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部分产品重金属过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猪群的健康和生长问题,也许实际影响不会很大,但是饲料厂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根据成本原则改变配方、替代原料而不标示、不通知养殖户的情况历年来都是常见问题。

  这种情况不仅是对法规的违背,更是对商业信誉的无视,或者说是对养殖户判断力薄弱的一种利用。据笔者走访养殖户了解,多数养殖户并没有准确的办法判断饲料的好坏,除非到了致死致病的程度。一位存栏母猪几千头的猪场负责人介绍,他们也没有检验室,要判断饲料质量只能靠饲料外观和观察猪群的状况——上亿的资产尽数交给变数甚大的经验去经营。而欧美的猪场,哪怕几百头母猪,也会配备完备的兽医诊断、化验室,或者由公正的第三方检测平台来了解生产资料的品质。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中国有最大的养猪产业、最大的饲料工业,但最大不意味着最强。最大的养猪产业里有的是用最现代的硬件、最洋气的种猪,然而自身却思想传统、靠经验养猪的从业者,视实验室的数据为专家们故弄玄虚的“戏法”。最大的饲料工业仍然在搞客情关系、会议营销、拼价格、拼市场,但他们的客户并不很忠诚,随时可能跟另一家饲企结盟。

  这种跟人情和一时利益缔结的商业关系很脆弱,真正要基于产品、服务而结合,需要供需双方互相信任,而信任是这个产业最稀缺的资源。这也映射了饲料业的“互联网+”为何困难重重,既然饲料工业没办法让养殖户相信,它的每一批饲料的原料品质、生产流程、添加物质准确度、检测出厂标准、品质斤两都一致的话,养殖户手握鼠标在网上选购的时候自然顾虑重重。

  在“饲料卫生指标检测”中,重金属、黄曲霉素、菌类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这一点让人稍感欣慰。根据农财宝典的报道经验,即使在广东省范围内,几乎每隔几天都会发生饲料纠纷事故,这就不是简单的饲料成分不达标,而是以霉菌毒素为主的对猪群伤害甚大的问题。发生这种情况,往往猪场难以证明饲料问题,饲料厂也无法自证没问题,较好的情况是双方商定赔偿达到和解,也有对薄公堂数年没有结果的持久对抗,两败俱伤。

  96.83%的抽检合格率虽然是逐年进步的结果,但仍不够让人满意,于饲料工业而言虽只是3.17%的产品不合格,可借着巨大的基数,这3.17%的饲料产品将影响到千个万个猪场,对于这些猪场,造成损失就可能是100%。

  因此,哪怕有一天达到99%的合格率,饲料业也仍须努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