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法综合防控蓝耳病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蓝耳病,免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5 13:4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是目前对全世界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据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Holtkamp统计,蓝耳病每年给美国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为6.64亿美元(约40亿人民币),蓝耳病对母猪群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分娩率,降低产仔数和降低窝均断奶仔猪数,它对每窝母猪的损失约为74.16美元,对每头生长猪的损失为6.25-12.25美元。
由于蓝耳病毒自身的免疫学特点,使用抗生素控制效果不佳,仅仅使用疫苗也不能完全控制蓝耳,加上蓝耳疫苗很难取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市场上有些蓝耳苗还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因此,正确的蓝耳防控需要选择有效的疫苗并结合综合的防控措施。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经过多年的摸索,依靠Ingelvac.PRRS MLV免疫工具,开发出了5步法“蓝耳病”综合防控措施,在北美应用多年,成功地帮助客户稳定或者净化了蓝耳病,使得勃林格的蓝耳疫苗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
5步法“蓝耳病”综合防控措施的核心原则是提高猪群对PRRSV的免疫力,减少猪群接触病毒的几率并减少新的感染。5个步骤包括:设定目标,了解现状,限制因素,采取措施,长期监测。
现在我们已经将该方法引入中国,并先期在少量客户猪场进行了尝试,下面,我们将5步法“蓝耳病”综合防控措施跟各位做简单介绍,并以国内某猪场为例介绍该措施的实际操作;以史密斯菲尔德集团猪场为例,介绍该措施的成果。
设定目标:稳定蓝耳还是净化
每个客户对于蓝耳的防控有着不同的目标,但是主要的方向是两个:1.稳定蓝耳,2.净化蓝耳。基于这两个主要方向,勃林格设定沟通问卷,帮助客户进行目标的设定,例如:降低流产率,提高产仔数,提高产房、保育或者育肥舍的死亡率。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增强客户对于方案的信心,确定方案成功的衡量标准,利于方案的实施。
案例:国内某2000母猪猪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波动性的母猪流产、死胎比例升高,高峰每月流产死胎母猪100头;10%-20%断奶后保育猪持续4周左右出现消瘦和呼吸道症状。该场主要的目标是稳定蓝耳,沟通后确定阶段目标:1.优化后备母猪引入驯化流程;2.公猪免疫;3.稳定母猪群,确保产房免疫蓝耳前仔猪血液中PRRSV全部为阴性(切断垂直传播);4.减少保育猪带毒量,带毒毒株,减少保育猪发病率。
了解现状:衡量感染情况与病毒的活跃程度
了解PRRS的现状包括两部分:衡量猪群蓝耳病毒感染情况和猪群内蓝耳病毒活跃程度。这是为了根据猪场本身的特点,结合客户的防控目标,制定最具性价比的控制方案。为了了解PRRS现状,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后备母猪群、公猪、经产母猪群、生产猪群各个阶段蓝耳病毒的阳性率、带毒量、阳性样本毒株情况。通常我们比较少采用ELISA的方法,因为抗体检测反映的信息有限,且不确定因素较多,与美国相同,我们主要进行蓝耳荧光定量PCR(PRRSV Realtime PCR)检测。
采集血液或者唾液样本,进行蓝耳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样本再次通过普通PCR扩增后送检测序区分野毒疫苗毒。通过检测刚出生仔猪和蓝耳免疫前仔猪血液中的蓝耳病毒来判断母猪群的稳定性。例如刚出生仔猪蓝耳病毒阳性率很高,我们认为母猪群不稳定,将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如果出生仔猪阳性率很低,而免疫蓝耳苗前的仔猪阳性率很高,我们认为在产房发生了感染,问题在于产房。
我们基于预估的蓝耳流行率确定采样数量,通常采集样本数量都比较庞大,因为是群体性的防控,我们会将每5份血清混为一管进行PRRSV Realtime PCR检测。检测35头母猪的抗体,以了解每个胎次母猪的PRRSv抗体水平,这一检测每3-4个月进行一次。我们会视猪群其他疾病的发病情况安排其他病原的检测,以便判断猪场在蓝耳防控中的干扰因素。
美国猪兽医协会(AASV)根据猪群PRRSv的感染状态制定了猪群PRRS分类标准:I类(阳性不稳定/阳性):感染并在散毒;II类:断奶仔猪PRRSv阴性。IIa(阳性稳定):稳定但是使用疫苗。IIb(阳性稳定正在净化):稳定不使用疫苗;III类:趋于阴性;IV类:阴性。
案例:国内某猪场,我们在与其进行沟通后,为了全面了解猪场蓝耳病的感染情况设计了如下的采样方案:
检测的阳性样本我们都进行了测序,从检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母猪群主要的繁殖障碍问题来源于蓝耳,但是母猪蓝耳相对是稳定的,出生仔猪都未受到垂直传播,主要的问题在于疫苗有效的压制住了感染但是还不够,或者还有野毒通过特定途径不断感染母猪(例如公猪,该场公猪不免疫蓝耳)2.主要的感染发生在4-12周龄生长猪群,主要问题在于蓝耳免疫力不够,保育舍积攒了大量病毒。
限制因素:设施与猪群流动
当制定免疫程序前,我们需要清楚了解猪场的承受能力和生产局限。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设施,猪群流动(单点,多点),周围感染情况,后备猪来源。有些猪场还有人工问题。免疫程序需要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与猪场进行沟通,制定易行且成功率高的程序。
我们目前可用PADRAP系统对猪场的限制性因素做一次全面评估。PADRAP是由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开发并维护的在线猪场评估系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问卷即可了解猪场存在哪些影响蓝耳防控的限制因素,影响程度有多大,并可将猪场整体评估分数与同行进行比较。
案例(表5):国内某猪场,我们经过分析后主要的问题在于1.猪群内部多条生产线的混群2.后备母猪的引种驯化不合理3.公猪不免疫问题
采取措施:生物安全与免疫
在明确了防控目标,又清楚了目前的感染情况和限制因素,我们就可以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防控措施。防控方案的原则是:防止感染-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毒接触。生物安全是避免感染和减少病毒接触的重要手段,疫苗免疫是增强免疫力和减少病毒感染的主要工具。疫苗的免疫时间需要根据疫苗的起效时间和感染情况而定。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如下:
1.免疫疫苗,作用在于增强免疫力和减少排毒,美国在猪场爆发后会使用全群免疫的方法迅速稳定猪群。通常在爆发蓝耳后或者在控制之初,母猪免疫2-3次,每次间隔一个月,加强免疫降低排毒;仔猪2次免疫。稳定之后的免疫程序参考正常母猪一年4次,仔猪一次一头份。
2.进行猪群流动管理错开排毒猪和抗原阴性猪群,避免内部病毒循环。
3.进行部分清群和清群的方法将带毒量大的猪群清出猪场,快速降低整个猪群带毒。
4.进行产房McREBEL严格生物安全方法避免病毒在内部传播。
5.爆发后使用封群的方法快速稳定猪群。按照生产节律引进不同日龄的足量后备母猪(通常封群140-240天),确保后备母猪PRRSV阴性或者有效隔离驯化不排毒(检测唾液确定是否排毒)后混入经产母猪群,封群期间不引种,不自繁自养。再通过疫苗加速整个猪群的稳定。
6.尽量引入PCR阴性后备小母猪,配种前两次疫苗免疫进行驯化。阳性后备猪至少严格隔离3个月以上并进行疫苗免疫确保不排毒后混入经产母猪群。
案例:基于国内某猪场的检测结果,限制因素和充分的沟通,我们制订了如下的主要防控重点:
1.一次性引入200头10-20公斤后备母猪,到场后分10栏饲养,每栏20头后备母猪。每栏随机采集血液样本5个,唾液样本一份,检测PRRSV病毒。采样后即免疫勃林格蓝耳一头份,4周后加强一次,之后每3个月免疫一次。隔离饲养3个月,检测后进行混群。之后外引后备每半年引种一次,每次引种10-20公斤后备150头,20-30公斤后备150头,按照同样的程序进行检测、免疫、隔离饲养、检测混群。
2.公猪分两批错开免疫。
3.扩繁线和商品线猪群不交叉。
4.猪场目前外卖断奶猪较多,可以很好的降低保育舍密度。将原先商品猪蓝耳苗一头份免疫改为两次免疫,一次半头份(14日龄,35日龄),降低4-10周龄感染压力。
5.母猪群目前未出现流产死胎情况,按照一次4次免疫程序。
长期监测:明确方案的有效性
当开始实施具体的防控措施后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我们就需要清晰地沟通我们的方案,具体包括:明确防控的期望值,实施步骤,事件的时间表(日程表)。在这个方案实施过程中使用标准监测程序对关键生产成绩(KPI)进行监测非常重要,监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监测方案是按计划在实施:监测疫苗的使用情况,免疫时间和方法。
检测方案的有效性:清楚了解防控的预期目标,通过监测特定的参数来跟踪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并将这些监测用可视化的表格或者图标列出来。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临床症状,生产成绩和检测数据。通常我们会监测刚出生仔猪、蓝耳感染压力大的猪群(根据之前的摸底采样检测结果)的PRRSV病毒血症情况,每两周采样一次,每月检测一次,每月采集30份刚出生仔猪血液,每窝选一头最弱的仔猪采样;采集30份蓝耳疫苗免疫前仔猪血液,每窝选一头最弱的;采集30份感染压力大猪群血液,每栏随机1-2个。血液样本进行PRRSVRealtime PCR检测,阳性样本测序。生产数据监测可以选择:每1000头母猪流产数,窝均产子数,窝均断奶仔猪数,保育、育肥猪死亡率。
案例: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集团某猪场一直饱受蓝耳的困扰,2007年左右开始和勃林格合作,采用勃林格蓝耳疫苗配合5步法蓝耳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使得全集团的生长成绩得到了提高。
勃林格殷格翰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