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猪舍是猪场的重中之重,生产成绩好不好,就看把母猪伺候得如何。母猪舍除了需要通风与保温措施做得好外,还得考虑疾病的防控以及饲养管理的方便。因此,母猪舍的设计很有讲究。
“我所在的猪场于2008年建好。在经过一番的考察后,我发现,以前的母猪舍有不少是尾对尾饲养的,而现在新建的规模化猪场大部分都是头对头饲养。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梅县松口镇兴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场长古文亮告诉记者,目前他的猪场母猪舍选择了头对头饲养。之所以这么设计,主要是从节省人工、降低饲养员工作强度方面考虑。饲养员只需要走中间一个通道,就可以将整栋猪舍的母猪喂完。而尾对尾的设计,饲养员需左右两边走,或是两位饲养员同时作业。除了饲喂还有猪舍的冲洗,同样,头对头只需要走中间通道冲洗则可,而尾对尾的猪舍需要两边来回冲洗,工作强度起码大了一倍多。
头对头设计的母猪舍左右两边都需要设立排污管道,相对于只有中间一条排污管道的尾对尾方式而言,造价比较高,基建成本起码高出1/3左右。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头对头可能存在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在冬天,猪舍全封闭,空气流通量不大,病原微生物容易在猪舍内囤积,头对头容易造成母猪群呼吸道疾病的相互感染。
“从生产管理方面看,头对头设计方便许多,而疾病的发生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头对头的饲养,对疾病流行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将母猪舍的中间过道设计成2米宽,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古文亮说。
虽然头对头的设计是目前大部分猪场的主流,但随着发酵床的出现,格局有所转变,尾对尾的饲养模式重现江湖。
据悉,在实际生产中建立发酵床的猪舍大部分都采用尾对尾的设计。可以令发酵床面积增大,利用率高,猪群活动的空间也大很多。据哈尔滨三元畜产(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玉田介绍,通常这种设计的猪舍宽度一般为9米,长度为20米左右。猪舍内布局为双列式,每栏宽1.5米,长2米。发酵床四周为人行走道,宽1米,中间的发酵床通体相连。猪栏之间全部用钢管焊接,形成围栏。因此,只有尾对尾才能更大地利用发酵床空间,让猪群处于活动的松散状态。
此外,尾对尾的设计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方便猪场内消毒。特别是在五号病流行季节,消毒是常规的事情。尾对尾可以在排污过道中随意大肆喷撒消毒药水,不用担心刺激到母猪。而头对头的设计在消毒时工作量就大很多,毕竟细菌病毒最容易在排污通道处滋生,所以母猪舍左右两边的管道排污通道必须喷撒消毒药水。而尾对尾的设计只需要在中间排污通道消毒则可。
“不管是哪种设计,栏舍的墙体布局都很重要。”李玉田认为,南栏墙为24厘米厚的砖砌水泥抹面的格棱花墙,靠后走廊的通长栏墙为铁栏杆,北墙应设上窗和地窗,以利于夏季通风,相邻两栏的隔栏为12厘米厚的砖砌水泥抹面实墙,以防相邻两栏猪接触性疫病的传播。
文/图《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