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饲料崛起之谜

  在中国饲料业,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江西赣州可算一个。

  很多行业人对此大惑不解:赣州那个地方,偏安一隅,既没有充足的原料资源,也缺乏巨大的养殖市场,为何能冒出来如此多的饲料创业者和优秀企业?

  这里走出了双胞胎、加大、朱师傅、播恩、柯恩等一批响当当的饲料企业。鲍洪星、廖方红、刘土生、邹新华、朱开明等一批来自赣州的饲料大佬亦名动江湖。

  早在十年以前,当赣州饲料军团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的时候,人们就已将之誉为饲料业的赣州现象。

  赣州现象何以出现?赣州军团为何如此凶猛?

  面对农财宝典记者的疑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江青艳哈哈一笑:“虽然我是江西人,但我也没完全明白,我只能是个提问者。”

  赣州有什么便利条件?

  “赣州有什么?除了人,啥也没有”。8月18日,赣州市饲料办副主任卢新民如是说。

  交通不便,是赣州人最大的体会。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赣州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地方,它地处江西南部,距离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南昌长达400公里。赣州人往省城跑一趟,坐车需要五六个小时。事实上,普通赣州人对南昌的感情并不见得多深,相反,他们对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可能更有兴趣,两地距离约500公里。

  赣州亦并非农业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截止2012年末,赣州市总户数282.4万户,总人口926.7万人,农业人口737.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9.6%。不过,赣州山地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赣州最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为脐橙,当地并非饲料大宗原料如玉米、豆粕的盛产地。卢新民介绍,赣州的饲料企业选择原料,多是靠铁路或卡车从外地运入,并不十分便利。

  养殖资源方面,赣州也并不突出。据了解,截止2014年,赣州下辖的18个区县,生猪出栏约642万头,禽1.07亿羽,量并不多。

  赣州的饲料企业却是相当生猛。双胞胎、加大、播恩、朱师傅、柯恩等一系列品牌都杀出了赣州,在华南地区甚至全国拥有各自的粉丝。

  据了解,近十年来,赣州饲料企业一直处于扩张阶段,仅在赣州本地的饲料企业有生产许可证43张,实际生产厂家为33家,产能已达到500万吨。卢新民告诉农财宝典记者,2012年赣州饲料产销量289万吨,产值92亿;2013年产销量302万吨,产值100亿;2014年产销量270多万吨(其中猪料246万吨,禽料23.7万吨,水产料7万吨),产值103亿。

  人才来源:国企改革的红利

  对企业而言,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赣州的知名饲料企业老板基本出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初,追根溯源,这三个年龄段的创业者,大多数与原来的国有企业不无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朱镕基总理主导的国企改革在各行各业展开,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饲料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国有企业积累和锻炼了一大批人才,也给其中一部分人积累了一定资源。原赣州市农粮局下属的赣州通源饲料有限公司和原赣州市畜牧研究所下面的赣南饲料厂被认为是当地饲料老板的重要摇篮。

  1998年,赣州通源饲料有限公司改制,冯长贵从公司拿到3000多元钱遣散费,下岗了。他和刘土生等五个人一起选择干老本行,创业做饲料厂,如今,他是赣州朱师傅预混饲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谈起当年的改革,他仍不无感慨:“国企职工下岗,让很多信奉螺丝钉教导的老员工后来日子很艰难。创业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

  刘土生、邹新华、尹玉光、胡晓村等人都是都出自赣州通源饲料有限公司,他们后来分别成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饲料公司:刘土生创立了朱师傅,邹新华创立了播恩,尹玉光创立了宝宝仔。胡晓村创立了澳德……同一家老牌企业走出来若干成功者,尽管他们都曾经历过外人难以知晓的艰辛,最终却成就了一段业界佳话。

  与全国的情况类似,赣州的国企改制,让一批人失去铁饭碗,也成就了一批民营企业家。利益的重新洗牌自然是一个非常艰难和复杂的过程,其中部分人还因此惹来官司甚至牢狱之灾。双胞胎集团的成长历史曾被人广为传说。鲍洪星所在的赣南饲料厂在1998年改制,先是成立江西华利饲料有限公司,聚焦禽料,2003年成立江西金苹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聚焦猪料,2005年则成立了双胞胎集团,走向全国。

  在赣州籍的知名饲料企业家中,加大集团廖方红和柯恩集团朱开明比较特殊,不过他们也与原有的体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廖方红属于公务员下海。他原是赣州市宁都县团委干部,1989年下海承包了宁都县畜牧良种场,1993年才创建赣南方大饲料厂进入饲料行业,1997年创办江西加大实业有限公司。廖方红曾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机关生涯让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终身受益。

  朱开明则是纯粹的草根创业者,他1990年开始与自己的哥哥一起创业做饲料经销商,1996年才成立自己的饲料公司。他曾代理销售过双胞胎集团前身赣南饲料厂的饲料,因此与双胞胎集团颇有渊源。

  客家文化:热情勤劳的客家人

  在江西赣州,崇尚知行合一的明朝心学大家王阳明是最为人尊重的文化名人。他曾在此为官数年,并让此地的客家文化多了几分沉思执著,更多了几分专注与实干。

  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区,质朴的客家文化在赣州的商业氛围里潜移默化。在不少人看来,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的客家文化对赣州饲料的崛起不无关系。

  “客家人有一个特点,热情好客,只要客人上了家门,宁可自己饿肚子,一定要用最好的水酒招待客人。”除了柯恩集团董事长朱开明,还有好几个采访对象对农财宝典记者提起类似的观点。这种热情的性格,让赣州人非常适合闯荡江湖。

  江西农业大学丁能水博士分析,赣南的文化颇有特色,一方面,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区,客家人朴素热情、能吃苦,能够扎根在枯燥的农业领域;另一方面,赣州毗邻广东的韶关、河源、梅州,所以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影响,赣州人“不是那么死板”,思维活跃,敢闯,敢于创新。

  “赣州的饲料企业,一般都比较专注,最近几年房地产很火爆,但是很少看到赣州饲料企业跑去做房地产。”丁能水认为,正是因为远离省城,再加上客家文化的浸润,相对于南昌,赣州的商业氛围和职场观念显得更为沉着,不是那么浮躁,因此创业者能够一心一意做事,更容易成功。

  “饲料是老实人的事业”,农财宝典记者在赣州采访期间,屡屡听到有人提起加大集团董事长廖方红的那句名言。个性独特的廖方红被很多人誉为江西饲料界的思想家。

  冯长贵就对此言非常欣赏:“客家人大多是老实人,他们做事情认真,做饲料也不喜欢搞歪门邪道,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创业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早在2001年,赣州就成立了饲料行业协会。赣州饲料办副主任卢新民介绍,近些年来,赣州的饲料企业非常团结,彼此交流很多,在原料紧缺的时候,还能够互相支援。

  赣州饲料崛起,与两家巨头企业的带动不无关系。一家是加大集团,一家是双胞胎集团。

  廖方红是当地最早下海的创业者之一。他从1989年承包国有的畜牧良种场起步,随后进入饲料行业,1997年就成立了江西加大实业有限公司。加大是赣州最先崛起的名企。2003年,加大进入种猪养殖领域,在国内饲料企业中率先启动了养殖和饲料并驾齐驱的模式。截止目前,其种猪约8000头,饲料产能超过500万吨,为世人瞩目。

  双胞胎集团脱胎于原赣南饲料厂,后来在鲍洪星的带领下异军突起,以猪料营销闻名天下,曾一度喊出销量超1000万吨的目标。2014年,其猪料销量超过70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猪料企业。

  可以说,双胞胎与加大这两大明星企业在各方面影响了赣州的创业者。加大集团王春生认为,赣州冒出来这么多成功的饲料企业,除了榜样的带动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后来者中有一批能人,“有能力的人跟随榜样,才可能成功。”

  在心态上,身边的榜样对创业者的刺激和激励无与伦比;在产品和销售模式上,最方便学习乃至模仿的也是身边的企业;而在人才流动上,成熟的大企业更是为其它企业培养了熟练工和高手。

  “我们都被称为赣州饲料的黄埔军校了!在我们这里的普通员工,到另一家企业可能立刻提拔成经理。”加大集团一位高管笑称。

  商业机遇:抓住了广东市场

  正如人们惊讶的,赣州饲料企业虽多,但它们的重点市场往往并不在赣州。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成为赣州军团角逐最多的地方,其中,广东尤其是重中之重。

  这是由赣州位于粤赣闽湘四省交界的独特地理环境决定的,同样,也由中国养殖业的布局所决定。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亦是中国养殖业最早进入现代化里程的省份。无论是养殖规模、养殖水平还是养殖观念,广东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对饲料企业而言,广东市场既是验金石,也是最大的掘金场。

  赣州本地容纳不了赣州饲料大佬们的梦想,他们必须要往广东等邻近地区拓展。事实上,大部分赣州企业在广东布下重兵,也都发展得挺好。利用地利,抓住了养猪业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广东等市场,是这批赣州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原因。

  2001年,加大集团在广东佛山建立广东加大实业有限公司,廖方红大部分时间在广东,虽然加大的总部仍然留在赣州,但该公司开高层会议其实多选择在佛山开。

  据不完全统计,双胞胎在广东建了9家工厂,年销量曾超过180万吨。

  2013年,邹新华将其赣州八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部迁往广州并改名播恩集团。

  2014年,柯恩在广东清远和茂名分别建了新工厂。

  ……

  很多同行已经注意到,部分赣州籍饲料企业在做大之后,选择将总部搬离赣州。赣州虽是他们的发家之地,但对全价料企业而言,要想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更便捷的运输条件,更便宜的原料,选择一线城市是必然之路。

  一句话,走出赣州,赣州饲料军团才能走向全国。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彭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