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产品五花八门 怎样合理使用才能远离“毒”害

  前言

  水产养殖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养殖用语:“解毒”,养户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解毒剂对养殖池塘经行“解毒”,在对虾养殖中使用的最多。

  在养殖病害频发的养殖环境下,很多厂家、养户等都意识到“中毒”问题,从以前的重金属类,到近些年提出的“藻毒素”,对于这些“毒”,养户很多时候都是一知半解,或者不够重视;而市面上“解毒”的产品五花八门,养户对于产品的使用多只是停留在泼洒些“有机酸”一类的解毒剂;对于具体的“毒”害,怎样合理使用产品,提高解毒效果?

  毒的解析

  何为“毒”?

  广义上讲,就是影响养殖管理的有毒有害物质;泛指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什么是解毒?

  通过药物将影响养殖的危害因素降低或消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用的药物被称为“解毒剂”。(如:消除余氯使用硫代硫酸钠就是解毒剂)

  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近几年的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多数与慢性中毒有关,表现症状为肝胰脏红肿或萎缩等肝胰脏问题。因为水产动物主要依靠肝胰脏进行排毒,当各种毒素累积超过肝胰脏排毒功能,肝胰脏就会出现功能障碍,从而继发感染各种病毒和细菌。养户对此几乎无计可施,即使平常容易处理的疾病,也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损失更大。

  养殖中,养殖池塘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1、藻类毒素:

  养殖过程中,藻类死亡分解产生的毒素;或者有害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等(如微囊藻等蓝藻类、裸甲藻类、鱼腥藻、膝沟藻等对养殖危害极大的藻类)

  主要是神经毒素和肝毒素

  神经毒素使养殖动物神经麻痹,导致反应迟钝、痉挛抽搐、呼吸系统麻痹、呼吸困难等,严重者死亡。

  肝毒素导致养殖动物肝中毒,引起肝胰脏肿大、萎缩、坏死等一系列生理障碍。

  2、微生物毒素

  主要是病原毒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和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呕吐毒素等。

  3、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的有毒有害

  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组胺、吲哚等。

  4、养殖过程中药物使用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抗菌药、过量施肥或过量使用化肥等。所谓“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对鱼虾产生毒副作用。在药物使用后,本身有毒性残留或者本身无毒但与水体的其他物质反应产生新的有毒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导致养殖动物肝胰脏功能受损,引起慢性中毒,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各种病毒细菌,甚至死亡。

  养殖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危害物质的有:

  1)消毒剂:如含氯制剂、重金属、染料等

  2)杀虫药:有机磷农药、菊酯类等

  3)抗菌药:抗生素、磺胺等

  5、环境污染

  农业污水(农药、化肥等)、工业污水(重金属、有机溶剂等)、生活污水、各种富营养化水质、空气污染导致酸雨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源进入养殖区域,作为养殖水源使用。

  6、营养过剩

  养户追求高营养饲料,导致养殖动物无法充分吸收饲料营养,导致营养过剩,造成水质污染;同时,蛋白等营养过剩,增加动物排泄压力,导致肝毒素、肠道毒素等累积。

  7、酸性水质或碱性水质养殖动物的影响鱼虾养殖鱼虾适宜pH值在6.5-9.0,而最适宜的范围为弱碱性,即pH值在7.0-8.5之间;pH值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当超出最适范围时也会影响鱼类的生命活动,从而影响到养殖的产量和效益;pH值超出一定范围高限为9.5-10、低限为4-5会直接造成养殖水生生物的死亡。

  pH值还通过影响其它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

  8、其他

  在养殖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对养殖动物危害较大的因素(如:缺氧等);以及目前未能检测到的未知危害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所放养的鱼虾吸收有毒物质的途径主要有:

  1、鳃吸收:水生动物在池塘中不断的滤水、吸入;

  2、摄食:有害的藻类、霉变饲料、塘底腐败物质等;

  3、体表与水的交换作用等

  以上3种情况,使有毒物质不断的在体内积累。在水生动物适应的生理浓度的范围内,一般影响不大,有的有助于水生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其生长(如微量的锌、铜等重金属离子);但是稍微超量,则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毒性,轻则生长缓慢,重则死亡。

  如何解毒?

  防治“中毒”的措施

  1、定期解毒、排毒

  池塘解毒:定期泼洒有机酸类,消除或缓解养殖动物慢性中毒现象,增强养殖动物活力。同时还能有效的降解池塘中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杀青苔药、农药等因使用不当引起的毒性和池塘底部积累的毒素,能及时修复水生动物因碱度过高损坏再生功能。

  排毒:饲料中添加多维、五黄精华液等中草药制剂,增强肝脏功能,增强肝脏排毒功能;添加乳酸菌等,增强肠胃吸收,减少肠道毒素累积;从而提高鱼虾活力,提高抵抗力。

  2、稳定藻相

  保持藻类活力,防止倒藻,活化水质,稳定藻相。

  稳定良好的水质,可提供充足的溶氧,同时为鱼虾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一旦出现藻类大量死亡等倒藻现象,及时换水,减少鱼虾摄食死藻,造成藻毒素中毒;同时使用“腐植酸钠”一类的产品进行解毒。(腐植酸钠类能有效吸附死藻的有机物,有效减少藻毒素对鱼虾的危害,同时补充部分微量元素及碳源,在倒藻后使用,效果更佳)

  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肥水、追肥;不过量使用肥水产品,少用或不使用化肥类;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保持水质稳定。

  3、降解有机污染物,消除产毒根源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在使用有益活菌同时使用红糖等,提高水体碳元素,保持有益菌群。

  有益活菌类能有效分解有机污染物,消除产毒根源;同时,提高有益菌群,能有效抑制“弧菌”等病原菌的繁殖,保持水环境持续健康。

  定期使用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净、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底层有机物,减少底层耗氧,消除产毒和病原菌繁殖的根源。

  4、及时处理出现的有毒藻类和有害微生物(如弧菌等),消除隐患。及时处理出现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降低养殖池塘的重金属含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促进水生动物快速健康生长(重金属可通过泼洒EDTA络合)。

  5、氧化水体

  提高溶氧,氧化有毒物质,从而提高池塘自净力、提高池塘生态解毒能力。

  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型产品,氧化水体及底层有毒物质。

  6、慎用刺激性大、副作用大的消毒剂、杀虫药、抗生素,不依赖抗生素预防疾病。

  7、保护肝胰脏和肠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使用VC泼水,减少养殖动物应激,保护养殖动物免受缺氧和中毒的伤害。

  总结

  中毒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

  发现池塘养殖动物生长速度慢,肝胰脏、肠胃出现病变,水质理化因子变化等,要及时找到原因,针对性使用药物进行提前预防。

  众所皆知当水产养殖中水质出现问题时总要使用解毒剂来调节水质,避免水生动物因中毒引发病变。

  找到引发问题根源,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进行处理。

  文/图 福建粤海饲料有限公司 卢少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