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京城蜗居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吴冠中,蜗居,画作,北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11 12:58
将华夏千年笔墨融入法兰西的色彩 将艺术最高褒奖锁入简陋的橱窗
北京人爱江南纯属正常,江南在吴冠中笔下更添隐秘和神韵,这是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仿佛暗香浮动,琐窗朱户,月迷津渡,数峰清苦……所有具备东方意蕴的美学皆能在此找到回应。这得益于吴冠中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探索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路径。风筝不断线,故园怀乡情,是客厅里的一块清水方砖,是绍兴夜寂无声世界里传出的鲁迅咳嗽声,是宁波冷落街尾大宅院里飞出的灵动双燕。
出生于江南的艺术大师在北京与世长辞,留下了他对艺术之美贯穿一生的苦苦追求。
吴冠中是20世纪当代中国绘画的巨擘,也是200年来第一个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中国人。他一生都在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
身家上亿 仍蜗居“螺蛳壳”
呆过一段时间北京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北京丰台区的方庄,有一片规模很大的居民聚居区——芳城园。芳城园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最早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小区之一,这里算不上豪宅,而身价上亿的吴冠中晚年正是居住在这一片人口稠密并且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居民楼之中。
从1991年开始,吴冠中一直住在芳古园这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里,被吴老称作“下蛋的窝儿”。这套房子可以称作简陋:除了和墙壁、房门颜色一样的乳白色铁皮书柜外,客厅里放着一个和窗帘颜色相近的棕褐色沙发,一个小巧简单的玻璃茶几。除了墙上挂了几幅画、地面铺了复合地板外,这套房子没有装修痕迹,基本保留了开发商交房时的原样。
画室是这套房子里最大的,有11平方米,里面除了简易的3层书架和一个玻璃圆桌外,只有靠墙用板凳支起来的一块长方形木板,从墙上和木板上斑驳的颜色可以看出,吴老平时是低头弯腰在这张画板上辛勤作画的。在不足5平方米的书房,吴老完成了他文集里许多重要篇章。吴老的生活起居也十分简朴,室内没有名家墨宝镇宅,没有斋堂匾额述怀,唯有迎门的墙上一幅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铭志。
他的房子因为放不下丈二匹的大画,只能一面卷一面画,所以永远看不到全景。他对于生活从来没有高要求,而且是一个很容易就满足的人,他总说这样的生活已经蛮好了。在昔日的影像里,他穿着一双普通的旅游鞋到江南写生,别人不是把他当成修雨伞的就是当成修鞋的商贩。与这个细节同样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花3元钱在楼下路边摊理发、久居方庄的“蜗居”里。
麦子,一定要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
“文革”时,下放到农村的吴冠中失去了作画的自由,留在巴黎的同行,听说都是举世闻名的画家了。他曾向妻子流露:“留在巴黎的同学借法国的土壤开花,我不信种在自己的土地里长不成树,我的艺术是真情的结晶,真情将跨越地区和时代,永远扣人心弦,我深信自己的作品将会在世界各地唤起共鸣,有生之年我要唱出心底的最强音,我不服气!”他最终选择了艺术,选择了从巴黎回到中国,选择了风景画,选择了“油画中国化”。就像吴冠中曾说过:“我如果爱惜我现在的身段,我就不后悔我的道路。”
画作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生前落寞,死后也未见哀荣”,这似乎是古今中外大画家的宿命,但吴冠中无疑是幸运的。作为旧中国最后一批去法国留学的画家之一,吴冠中用他的画笔造出一个墨中的、色中的人间天堂,也因为这样的创新,他造就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早在1987年,“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包兆龙画廊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40分钟内即售罄。在他的作品中,作品《交河故城》曾拍卖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当时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2010胡润艺术榜,吴冠中以2.2亿名列第二。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深受宠爱,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17.8亿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稍逊于齐白石。
崇尚艺术的真性情
吴冠中的作品都经历了火的考验。吴冠中在画完一幅作品以后,都会在柜子里放上一年半载,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一把火烧掉。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以前,对不满意的作品,他都是扔进垃圾篓。后来,吴冠中发现有人在他家楼下,专门等候他家的垃圾袋寻找废画后,他专门找了个铁桶,用火烧掉不满意的画作。
他的画价极高,随便一幅都能卖出几百万元,即使是赝品,也动辄以百万元成交。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已被吴冠中自己鉴定为赝品,仍以230万元高价拍出。所以,行家们说,他每毁一幅画,就等于“烧毁一座豪华房子”。可是,他却始终不肯改变这个习惯,画到老,“毁”到老。吴老一生有两次大的毁画经历,一次是1966年,一次是1991年,特别是后一次把200多张作品一起烧毁了。
走过的脚印都要留下来
“我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卖给收藏家,他们不是爱艺术。”
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美术市场开始慢慢浮现。吴冠中也卖了一批画。但很快他发现,那些买画的收藏家买了他的画以后,基本上都是藏在家里的保险柜里,和他理解的西方收藏家完全不同。
和别的画家不同,吴冠中的绝大部分作品,没有进入市场,都留在自己手里。这也与他生活简朴,物质要求低有关。他和老伴的衣服都是在方庄超市里买的,穿的都是耐穿的旅游鞋。平时一日三餐也很简单。
吴冠中说,捐献就像嫁女儿,自己是想在有生之年为“她们”找个好归宿。2005年吴冠中借在上海美术馆的艺术回顾展捐画,已是一个信号。
当时86岁的吴冠中身体很虚弱,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乐观。在经历了一系列身体不适的反复后,他开始了捐画之旅。
2006年,吴冠中宣布将自己的经典代表作——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水墨画《石榴》、《江村》无偿捐给国家文化部,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收藏当代画家的作品。长达6米的油画《一九七四年·长江》,是吴冠中从油画创作向水墨创作转变的一个“里程碑式”作品。
2008年,吴冠中又给上海美术馆送了一份大礼:30件油墨画和36件彩墨画。这66件画作,涵盖了吴冠中上世纪60年代至今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
同年9月,吴冠中把自己113幅画作捐赠给了新加坡,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本世纪初,这批画作的市值高达3亿元。一时间对“吴冠中不爱国”的指责漫天遍地。吴冠中在回应这一事件时表示,“画家有国界,艺术无国界。”
他也曾说过:“(捐出去的)连着过去的有两三百(件作品)。我想我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我走过的路留下来,我的脚印要留下来。”吴冠中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吴冠中还曾将66件精品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浙江人民政府及吴冠中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其捐赠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吴冠中还曾赴港,将33件作品捐献给香港艺术馆永久珍藏,估值逾1.5亿港元。
2008年时,在吴老去世前一天,他又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
敢于直言的风骨
“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吴冠中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曾有人评价吴冠中“里里外外可以照X光,可以是透明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高兴就是高兴”。就连他的昔日文稿结集出版,也一字不改,“即使今天看来有不妥或幼稚处,我必须承担自己的错误,保持个人历史的真实。”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这样说。
就在他去世前18天,他1974年创作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吴冠中生前本人作品的拍卖最高纪录也被定格在了5712万元。他是中国健在画家中身价最高的那一个,但在他看来,拍卖价格就像“心电图”,“我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坏,要让历史来考验,拍卖的价格高低,跟我本人毫无关系。”
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吴冠中穿着家常的红色夹克衫、头枕自传《我负丹青》,永远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了。他曾说,一个人的年表是生命支付的账单,备查支付的误差。现在,这份跨越91年的账单写上了简洁的最后一笔,定格在2010年6月25日。说真话的人在这世界上又少了一个。
文:陆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