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王朝29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安和洛阳曾经是它的都城,而那时的北京则被称为幽州。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在唐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去年,在配合北京文化硅谷建设过程中,房山区长沟镇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型唐代墓葬。该墓虽遭历代破坏,但整体墓葬结构仍保持基本完整,尤其主室发现的须弥座式石棺床,有大量浮雕彩绘金刚、瑞兽图案,制作精美,在全国同类型考古遗迹中实属罕见。专家们从墓志记载内容确定,这座房山大墓的主人是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和他夫人张氏的合葬墓。
在北京市房山区还保留着一处唐代公主的重要遗迹。
房山金仙公主塔 公主逃婚道观接收
位于房山区西南部的云居寺如今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云居寺是隋末唐初的产物,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寺庙因为当年一位名为静琬的得道高僧云游至此,刊刻佛经而建造,原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里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于是后来改成了今天的云居寺。
云居寺一直凭借着石经、纸经、木经闻名全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隐藏着目前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唐代公主塔,这就是坐落在云居寺雷音洞洞顶上的金仙公主塔。
据统计,在11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23位皇帝一共孕育了200多位公主,而其中的12位公主在谈婚论嫁之年都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逃婚出家,而这位汉白玉塔的主人金仙公主正是其中的一位。
历史告诉我们,公主逃婚或许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叫“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皇帝的宝贝公主们来说,他们的婚配跟普通百姓家的子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都得由父母做主。公主出嫁除了要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符合皇家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婚姻,于是唐朝的12位公主用出家的方式表示了抗议。
唐朝时,道教是国教,所以公主出家主要选择的是长安城、洛阳城的道观。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金仙公主在她18岁那年,即公元706年,毅然决然的走进了位于洛阳城的开元道观。然而金仙公主和其他出家的公主有所不同,她并非一味的在道观里虚度光阴,而是一直心系着唐王朝的国家大事。在唐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时,那时的云居寺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刊刻佛经小有成绩,此时的金仙公主做出了一项轰动全国的“义举”。在《开元录》里有过记载:“新旧译经四千卷,送给范阳幽州云居寺,为刻经底本及庙产等,以资助刻经事业。”当时金仙公主赠送给云居寺的译经由西京崇福寺沙门智升亲自护送,这一义举也促使了当时刻经盛况的出现。
为了表达对金仙公主的感谢,云居寺的高僧就在当时静琬大师造就的雷音石经洞上方建造了一座金仙公主塔,只可惜金仙公主一辈子都没机会参观这座为她而建的佛塔。
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金仙公主在出家的开元道观去世,享年43岁。在唐朝的历史上,金仙公主是唯一一位为云居寺捐赠过经书的公主,而云居寺的这座公主塔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为纪念“义举”而建造的佛塔。
如今位于海淀区的植物园,每天都会迎来送往成千上万的游客,但或许您不曾留意过,擦肩而过的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代建筑群,就是这座坐落在北京植物园中轴线最北端的卧佛寺。它的真实身份正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一座寺院,是北京地区目前现存的唯一一座被人民公园包裹其中的唐代寺院。
大多数熟知卧佛寺的人都知道,这里因为供奉着一尊铜铸卧佛而得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尊卧佛,连同“卧佛寺”三个字其实是元朝才出现的。而在元朝以前的唐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这里刚刚落成的时候,最初的名字叫做“兜率寺”,所谓“兜率”是从印度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知足”,这是佛教里的专业术语,简而言之就是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菩萨修行,必须知足才算圆满。而兜率寺的命名不仅仅是因为它诞生于盛行佛教的唐朝,而是因为这里曾经供奉的一尊“与众不同”的旃檀卧佛,只可惜,它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不知去向了,当年它就被供奉在如今的三世佛殿内。
如今,供奉在卧佛殿的卧佛是元朝至治元年,即公元1321年,元英宗硕德八剌命人仿照唐代旃檀佛重新铸造的,这尊重达54吨的铜质实心释迦牟尼佛像花费了10多万两白银,铸造前后共计花了12年才得以完成,也就是现在躺在第四进大殿里的这尊卧佛像。而与此同时,兜率寺历经几次改名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卧佛寺。
房山十字寺 东土大唐的洋寺庙
位于今天房山区东南部的三盆山下,一株古老的银杏树与两块石碑已经在这里站立了至少800年。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匆匆而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有着“中国大陆独一无二”之称的一处重要的唐代遗存。
“辽应历十年”、“三盆山崇圣院碑记”、“元至正二十五”、“敕赐十字寺碑记”等等,这些石碑上的名字与年代告诉了后人,其中一块辽碑是为了崇圣院而生,而另外一块元碑是为了名为十字寺的地方而造。
公元638年,一个叫阿罗本的人不远万里从波斯一路走到了大唐的首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他带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信仰——景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时任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皇帝,在与阿罗本会晤期间,相谈甚欢,唐太宗随即允许阿罗本在中国建造一座传教的寺院,时称“景寺”。出人意料的是,在107年后的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要在全国大规模兴建景寺。
文:陆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