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威海的惠民探索之路

  作为国信办确定的全国政务信息资源调查试点,威海在十年前就开始信息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威海将其分为通过后端数据整合解决资源的分散化和通过终端整合解决应用的烟囱化问题。

  数据整合以威海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为标志,中心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目前满载机架130个,PUE值1.7,承载了威海的公共服务云、电子政务云和工业设计云三个云平台。2013年其获得全国数据中心设计优秀奖,去年1月份又与山东云计算中心签署协议,互为灾备中心。

  截止目前,威海通过云计算中心已整合电子政务、交通、公交、图书等相关单位的物理资源,以及205个单位的政务外网,占市直财政单位的73%。同时,自去年11月份又启动了市云一体共用、共享威海云计算中心工作,即将出台共用共享的指导意见,预计今年完成威海所辖的七个区市云计算中心的共用工作。因此,目前威海基本实现了除中央省属单位、政法部门以外,其余部门的全市域物理和数据资源整合。

  终端整合包括语音、视频、政务网站、移动APP和自助终端五类。语音依托12345市长热线,搭建政务服务平台,整合46条政务热线。依托110搭建应急联动平台,整合28条应急热线。依托12349居家服务系统,搭建便民热线平台,整合600余条行业或企业客服热线;视频方面,聚合了社会治安、交通管控、政法机关执法信息,以及森林防火、平安校园、道路客运等内容,截至目前,已有20000余个视频头被整合;在政务网站方面,通过搭建政务云平台和政务网站群已将90个部门的政务网站整合;在移动APP方面,依托威海市市民网,已整合32个部门的400多项政务、公共服务以及600多项便民服务APP应用;在自助终端方面,威海市自去年5月份,根据自助终端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截至目前,已经制定统一共享自助终端建设方案。总体来说,威海市已基本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自助终端的基本整合。

  只有数据整合,并不一定让用户和市民感到方便,只有数据和终端同步的整合,才可能使得资源产生最大效率。信息如何惠民,对于普通市民及基层群众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以下,将以威海市两个具体项目为例,简单介绍威海市在信息惠民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这两个项目包括:最新的移动互联和传统的语音通信技术。首先要谈到的是威海市民网。2013年由神州数码和威海北洋共同成立智慧北洋公司,根据智慧威海总规划,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消费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采用云服务的方式聚合了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资源,通过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七种渠道,采用市民个人主页的方式主动推送信息服务。

  其运营模式是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购买服务。其包含三大模块:一是以“我”为中心的“我”的声音。规划中,“我”的声音主要包括微观、微咨询、调查等工作。同时,“我”的空间预计成为整合市民的数据库,市民的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得以储存和体现。最后,“我”的服务包括帐单、户政、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婚育、行车、医疗、出行、旅游、文体、居家养老等众多服务主题。截止去年年底,已上线服务1263项,其中可以直接办理538项,咨询类725项。截止今年年底,预计提供服务1519项,其中政务类650项,公共类133项,便民类736项,截止本月,还将有另外十项帐单加入,实行帐单自动查询。

  此外还要谈到的是威海12349居家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是2012年由威海祥云实业公司与威海移动共同出资建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采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整合家住、养老、医疗、维修等十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服务资源,通过语音方式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不向服务企业收取加工费,也不市民收取服务费,市民的拨打按市话标准,另外,市民还可以得到免费话机。同时对60岁以上在威海企业工作的老人,政府每个月给予10元钱的话费补贴。由于采取实名制登记,因此对说老人来说,其住址、健康状况,特别是病史情况有清晰记录,一旦老人出现意外,通过12349救助便可得到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

  以上两个项目都是通过信息化整合政务、公共和服务资源,市民网主要为中青年服务,呼叫中心主要为中老年人服务。此外,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让市民感觉到信息化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惠民服务,还让他们感觉到信息化提供的创业机会。目前12349已开始建设社区便民服务,24小时便利店。而市民网向开放开放各种数据资源,他们可以进行APP应用、开发等。由此来说,信息化不仅可以惠民,还可以成为创业平台。

  投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有专家和机构预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很大,城市建设几十亿到一百亿,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前景十分乐观。然而,根据国家统计,自2006年到现在的八年间,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在内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在总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了60%,在19个统计大项中,其投资额列倒数第四,增速列倒数第一。从统计数据看,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其实并不容乐观。为破解投资的难题,特别是政府单一投资难题,威海市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谈到政治保证的问题,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认识,其次:措施,最后:合作。从认识层面而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威海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1999年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2001年成立信产局。本届政府更是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正因为有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长期的关注。威海市的各方面发展才得到了充分支持。

  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提到的是顶层设计,威海市2007年出台《威海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办法》,自2008年以来的七年间,威海市信息化项目必须通过根据总体规划为根本进行专家论证。只有通过论证才能立项。以此从顶层上为智慧威海建设把关。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威海市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工作,出台不同的办法和不同的文件。此外,还有资金措施,威海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设在经信委,将财政从过去的配合单位调整为主管单位。使得财政资金落地。同时,为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威海市根据出台的管理办法,批准关于租用威海云计算中心的价格报告。同时,也与相关的地方部门签署购买服务承包合同。

  在建设方面,威海市首先抓住威海本地的骨干企业——北洋集团。北洋集团于1988年成立的,是地方国有企业,连续十六届进入中国电子行业百强,软件也连续八年进入软件行业百强。其子公司为上市企业,是国内打印和扫描产品的龙头企业。但是,北洋需要从传统的IT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走制造+服务的路子。政府也需要解决信息化项目长期运营的资金和人才难题。政府需求与企业转型目标结合。因此,威海市确定由北洋集团深入参与包括投资建设云中心等方面的智慧威海建设。

  与此同时,威海市还积极与神州数码合作建设市民网。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由威高与大连华信合作建立企业,从而共同进军智慧医疗。威海市还与上海云赛等积极合作。在国际方面,威海与新加坡IDA合作进行威海港建设,引用新加坡港口建设经验。同时,还展开大学间合作,建设国际服务工程联合实验室,为智慧威海提供咨询。

  在这个过程中,威海市不但鼓励引进,同时也鼓励威海企业走出去。威海培养的中农信达作为中国三农信息化第一品牌,去年被神州信息以7.1亿收购,成为国内智慧农村建设的骨干企业。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威海在信息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威海市连续成为国家信息消费、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和宽带中国的示范,我们坚信,威海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和美好!

  文/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