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研究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数和方法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评价各城市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工具达到惠民的目标。城市如何运用互联网的工具达到智慧城市惠民的目的,成为评价的重要维度。本研究选取四个工具为主要评价对象:政务网站作为传统的政府发布信息的渠道是主要的评价指标,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平台,移动政务客户端则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评价内容以涉及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十个领域为主要维度,每个领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十件公共服务事项,评价各城市在这十个领域的服务水平,并考察是否为公众带来切实的利益。
一、构建智慧城市惠民服务模型的基本思路
提高我国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发展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体系,重点加大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服务渠道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健全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保障机制。
(一)深入分析用户公共服务需求
用户需求是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发展的原动力,是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内容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共享性、公共性决定了它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享有,而不是少数人或群体的特殊服务。因此,要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并及时总结出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探讨设计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内容。由于公共需求内容不断变化、服务覆盖范围广泛、服务受众数量众多,决定了实现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任务艰巨,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扩大智慧城市惠民服务范围,完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体系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理清主次关系,合理策划服务内容,集中主要力量满足用户最迫切的需求、解决最常见的问题。
(二)全面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
提供功能完整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必须要全面整合公共服务的资源。一方面,仅仅依靠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难度太大、成本太高,而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相关企业的大量服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并不是有效集中,而是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将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提供者延伸到相关的社会机构,这既能拓展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也能充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
(三)健全智慧城市惠民渠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渠道不断增加、功能日益丰富。要根据方便用户使用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网站、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移动政务客户端等相互结合的现代化智慧城市惠民服务渠道,不断丰富完善惠民服务功能。尤其要加大基层公共服务渠道建设的探索和推进力度,探索传统服务渠道和现代化服务渠道的结合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向广大基层用户延伸,降低居民获取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四)完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机制
建设和完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公众享有全面、完整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要加强运维保障维度四个内容的建设,提高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保障能力: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加快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智慧城市惠民服务制度,加快惠民服务内容保障制度和惠民服务评价制度的建设步伐,增强部门协同与保障能力,督促引导惠民服务部门改进惠民服务质量;三是加强规范标准的建设,提高智慧城市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水平,推动资源整合的顺利实施;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惠民服务品质、拓宽惠民服务覆盖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