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 智慧旅游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

  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今年1月10日,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实现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体验四个方面的智能化为支撑,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与融合转型提升,鼓励引导模式,业态创新,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旅游虽然是玩,但是要玩的有品位,有技术含量,不仅仅涉及到治理,还包括公共制度设计,传媒,价值链,产业链等等很多问题。我理解智慧旅游就是吃住行游一切的旅游要素都能实现数字化,虚拟化,数据化,社交网络化。智慧化要整合资源,流程再造。旅游原来都是分散的,有了信息化以后就可以完全的一体化了,把一个个技术、产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重塑旅游。旅游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非常重要,大家出去旅游长知识,长见识,玩得好,幸福指数就高,玩得好,很多创新的动因来源就具备了。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蕴华:

  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25个,占国土面积的1%,它们是由国务院授牌,建设部代行监管,预计今年游客量将突破8亿人。我们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00多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风景名胜区在总体规划的时候已经设有环境容量或者游客容量的红线。根据《风景名胜条例》,风景名胜区的舒适度是重要的监督管理工作之一,禁止超量。风景名胜区不单是旅游目的地,它的功能很广。

  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总体规划。景区数字化建设指南提出了“三化”目标:资源保护数字化、景区经营智能化、旅游服务网络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数字景区是“十一五”的建设主题,“十二五”是向智慧景区转型发展的机遇期。谈到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尤其是智慧营销,因为我国有很多高价值的景区还默默无闻,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通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已经从末端走向前端,涉及电子商务、数字景区、综合调研中心和数字中心。目前,风景名胜区在资源保护和风险防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压力。我们希望与各界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

  谈到旅游的智慧营销,我们不妨从旅游这个概念出发。“旅”是指人经过旅行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游”是人对于游玩或者娱乐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到景区获得的是最重要是本质的体验,在线上通过信息化手段也会获得非常重要的体验。

  我想,在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旅游体验的同时,会不会影响旅游原有的市场?如何开发线上旅游的价值?目前,我们在智慧旅游领域主要是对于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数字化改进,在更高阶段,我们要重点考虑到体验。比如把他人旅游的体验和现场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每一个人每一次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在新技术高速发展普及的情况下,旅游行业必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面临广阔的前景,创造产业价值的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人获得相对均等的服务。

  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院长叶一剑:

  凤凰网在旅游方面主要做两块,一是基于研究院和旅游频道做整合旅游产业链的综合解决方案平台,二是做旅游孵化器实验室。

  现在基于旅游的创业非常多,资本市场也十分期待。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和旅游的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有创业梦想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原因在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可能使用互联网。绝大多数的消费人群已经开始拥抱互联网,接下来,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也必然要对接到互联网上去。以体验为核心,诞生新的服务模式,背后就有可能创新出一系列的商业模式。

  第二,智慧旅游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个旅游年的概念,一下把中国的旅游直接带上智慧旅游阶段。今年1月10日新出台的政策是去年的延续,系统供应商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将来哪些环节有机会。这两年,做智慧旅游有一个著名样本,是四川旅游局做的,在业内很知名。它们做基于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而对接到将来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全国的信息平台。

  未来是散客时代,也是游客的体验更加注重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保证了我们的体验能够获取,能够提升。消费端出现了积极的现象。目的地这一端也有基础设施的布局。基于用户的需求,两者怎么样能够真正的去融合,思考商业模式的设计,得到更多的用户,这是我们选择智慧旅游项目选择时候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票务服务等成熟了,消费着希望把更丰富的旅游资源送到互联网上去,进而得到更舒服的体验。再加上技术的突破,营销的突破,资本的驱动,这是很大的市场。

  微软云计算中国区总监沈寓实:

  智慧旅游关键在“智慧”。“智慧”离不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的终端技术,包括技术衍生出来的众包,众筹等模式。我认为有几个技术方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是传统上讲的虚拟现实技术。微软新推出的Win10里有一个功能,就是利用一个头盔与屏幕里的虚拟情景进行深度沟通,比过去上网聊天的参与方式提升了很多。我们一直讲遨游太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真的坐飞船登月,还有一种是在虚拟现实中遨游,在旅游领域,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快地发展起来的。

  第二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比如美国的动物园就有很多数字化的分析,当然背后需要有云的平台,前面有移动终端等等,组成一个完整的云体系。

  第三是安全、隐私、合规。这方面随着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政务、商务的深度沟通,问题越来越凸显了。技术上要重新规划,当然还有立法,也包括观念、理念等方面的改变。

  第四是符合中国国情。搞智慧旅游可以学习很多国际的经验,也有很多中国特殊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研究。

  任我游科技公司董事长林绍青:

  任我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厦门智慧旅游协会的会长单位。我们的定位是旅游产业运营商。我认为线上的事情需要大数据,线下是跟传统结合在一起共同服务。现在我们在做这么个架构,已经涉及到12个省。我们现在首先考虑的是碎片化旅游,先把基础要素分解为景点、酒店、租车等,碎片以后再走向关联。比如订景区门票的时候,如果游客是省外的,是否要接机业务?这是一种数据的应用,马上可以产生商业价值。

  现在自驾游兴起,我们把自驾游也标准化了。对传统的线路,比如一日游,我们提供地理定位的搜客系统,与银行打通的七天结算制度,甚至快捷酒店,一切都采用WiFi入口直接销售,提供在线电子合同。景区这一块我们希望自己来投资设备,因为政府资金有限,而且审批流程麻烦。所有的系统我们对外全部免费开放,向商务模式要回报。

  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副院长王立生:

  我们最早是北大的研究院,后来成立了规划院和旅游咨询集团,我们负责旅游规划、咨询,旅游景区托管、旅游投资咨询服务、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国际化的对接。有几个观点跟大家谈一谈。首先,旅游是从哪儿来的?旅游是人类文明、人类生存空间、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新的社会业态。随着时代的改变,现在有了智慧旅游,有了大数据,对旅游就有一些新的诠释,旅游与智慧,与智慧城市不可割裂,它们是一起发展的。

  由此,带来对旅游的一些新要素的定位。比如从吃、住、行、游、购,转型为商、养、学。从单个板块看,比如养老方面,包括养老、养生、养心、养企、科学生活,都和旅游联系在一起。从整体看,旅游六大要素的综合转变可以带来新的转型,那就是旅游城市,把城市的资源、服务与旅游对接,利用互联网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业,各种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旅游的模式。

  所以说,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智慧城市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平台和支撑体系,而智慧旅游延伸了社会的立体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内容。

  威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马龙:

  说到威海,首先是环境,威海是宜居城市。第二、应该是旅游。

  我们从前年开始启动威海智慧旅游的一期建设,工作的主体首先是旅游营销,包括微信、微博、客户端。在威海政务发布里旅游排第一。在山东旅游中威海排名第二,仅次于山东旅游局。第二、我们把旅游纳入到市民网,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服务,也为市民在提供服务。

  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推进智慧威海旅游的二期工作,核心是借助威海新建成的旅游服务大厅,做好服务与管理的工作。

  在协调推进旅游信息化的工作中,我有两个感触。一是比如过去考核酒店的是电视这类东西,现在加入了WiFi等指标,基础工作马上就上去了。二是旅游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我们推进的医疗、教育项目更多要由政府主导,但是旅游更多的完全是企业的行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