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四线城市之智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带来了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问题和风险。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3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生态文明和城镇化质量,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深入发展,系统地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作为探索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举措,2013年住建部分批次公布全国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尽管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各方还存有不同的理解认识,智慧城市高昂的建设投入让人咂舌,依然成为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众多三四线城市也开始积极发力智慧城市建设。

  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之初,专家估计全国年建设规模约为2000亿元。近期,有人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质疑:“智慧城市建设:地方政府债能否HOLD住?各地政府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但不恰当的智慧城市建设导向极有可能成为企业列强的饕餮盛宴和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三四线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力量,本文旨在为三四线城市建立正确的智慧城市发展观,尝试性提出以小博大的智慧城市实践对策。

  三四线城市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也已不能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过去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也不可持续;

  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拉动内需的最大载体,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是非常可怕的,供大于求好几倍,一些山区的楼建得非常高,就像一根根筷子插在那里,令人心惊胆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土地、生态宜居、大中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出现了很多房地产的泡沫和“鬼城”、“空城”现象,与新型城镇化理念背道而驰。

  可以说,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被过度消耗,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招揽困难,何以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城市的二元结构失衡问题,迫切需要“产城结合”,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格局,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使就业和居住达到平衡。“产城合一”,最终还是要吸引人口,通过产业发展聚集人气。

  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弊端

  智慧城市从科学范畴而言,是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是我国城市经营发挥后发优势,进入信息文明前沿阵地的战略机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指导,而不能得到正确认识和发展。

  智慧城市概念自提出以后,迅速得到业界和各级政府的响应,围绕智慧城市的各种概念定义和解决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由于智慧城市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未理清,加之技术思维的狭隘和商业利益的诱导,智慧城市在实践过程中鱼龙混杂,成为了各种新技术和新应用随意堆砌的试验场。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有形之手”把智慧城市规划成为若干个庞大的项目群进行规划和建设,充满了浓烈的“凯恩斯主义”味道。这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好比“植树造林”,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或社会融资进行云计算基地以及各种智慧化项目建设。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建设和后期维护的成本过高,容易造成花高价移植来的“智慧之树”种下,高昂的维护成本难以为继,“智慧之树”调零,留下的是消耗极大资源却承载极少应用的信息“水泥”,结果城市依然没有改变信息贫穷的局面。

  当前,国内不少大型IT企业以PPP模式,旨在推动地方政府成立公私合营的智慧城市投资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城投公司”)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总承包商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特许经营。智慧城市项目将以城投公司为主体,采取B0T模式投资建设诸如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和治理平台等应用支撑平台,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水务等智慧应用,然后引导地方政府政府购买信息服务。一方面,看似“高大上”的庞大高昂的投入建设,又能多大程度有效提升城市的内生动力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地方政府不得不被绑架和背负巨大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正确结合党的十八大战略指引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下城市经营发展的创新模式,是破解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难题的重要抓手。需要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智慧城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智慧城市旨在营造城市信息繁荣,通过信息经济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以信息人为核心的信息生态城。

  可以说,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为单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牵引动力。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和可持续性,营造城市安全可信赖和便捷服务体验的安居环境,包括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两大要素。这些要素既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城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四线城市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全球城市化。在网络信息时代,世界日趋扁平化,既便是偏远的中小城镇也可以与一线发达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从农业文明,直接跨度到工业文明,并正在向信息文明迈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信息经济、知识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关注的不是数字化程度,而是信息繁荣程度,以及信息富有社会与信息贫乏社会问题,其信息生态系统也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行演化。正确的智慧城市发展观旨在营造城市信息繁荣,通过信息经济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以信息人为核心的信息生态之城,而不是项目围城,也无须大规模投融资和举债建设。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下的城市经营新思维,是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营造宜商宜居、安居乐业的新型信息生态环境。

  因此,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为单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牵引动力,是三四线城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战略。

  政府超前引领下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智库2012年公布的由花旗集团委任关于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城市经济竞争力上在全球领先,但在其他指标上,中国大陆城市的竞争力都非常有限。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经济竞争力上排名靠前,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粗放型”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如何避免盲目发展,创造内生动力,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实现新的飞跃,已成为我国各个城市政府最为关心的话题。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角色是“守夜人”,当今的信息社会,恰当的政府超前引领有助于城市在“群雄竞逐”的“战国时代”快速崛起,形成富有特色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城市政府超前引领强调政府中观视野和事前调节,依靠市场机制,辅以各种政策和措施,营造城市的安全可信赖和信息繁荣环境,使城市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时间差,抓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以小博大的智慧城市实践对策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中小城市发展机会不均等、服务业发展滞后等方面。如何摆脱内需不足,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贯彻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智慧城市又该如何实践?这是地方政府厄需破解的难题。

  我们从信息生态学、负面清单思维、政府超前引领、网络时代世界变平与机会均等,以及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金融推动城市信息繁荣等新视角,积极探索,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关系角度,基于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智慧城市2H3L理论框架,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实践对策。

  (1)据了解国内不少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云计算平台成为标配建设,建成后却大量闲置,空耗成本。在崇尚开放、共享的信息时代,城市政府需要认真评估自建IT公共平台的必要性,它山之石同样可以攻玉,应尽可能避免投资风险和重复浪费。我们可以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引领为辅,构筑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石,营造(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环境,包括3G/4G无线覆盖、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普及、公共云服务平台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主要是由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网络以及其它服务商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供服务。

  (2)亚当·斯密认为主要职能是保护社会安全,尽可能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建设和维护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作为打造城市竞争力的优先前提是营造城市安全可信赖和便捷服务体验的安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且成效低,城市政府需要创新应急管理,固化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城市电子政务往往窗口作用和服务领导意识大于服务民众意识,新加坡电子政府理念值得我国城市政府借鉴,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用户服务,为企业、市民提供单一窗口、一站式、全天候的在线政府服务。

  (3)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亟待提升,以政府超前引领政策推动城市信息繁荣,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道。其一,很多三四线城市受到地域限制,信息闭塞,缺乏良好的销售渠道,好的产品出不来,甚至不被了解。电子商务作为面向全国、全球的一个消费平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消费者知道这些好的产品,电子商务有助于为偏远地区的优质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推荐、销售渠道。因此需要通过应用全球化电商的发展模式让工业农业产品走出去,推动农业工业产品拥抱电商,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宽产品交易市场。其二,针对三四线城市生活服务欠发达的现状,将国内主流的现代信息服务商引进来,与本地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围绕着商旅人士和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终身教育、就业工作、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基于城市的本地移动生活服务的O2O将是数字化彻底融入人们生活的关键。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市场的颠覆,而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城市生活服务产业将会被移动互联网整合成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其市场规模和想象空间非常巨大,我们可以从BAT入手剖析生活服务类的细分领域:

  百度:信息搜索——百度;地图——百度地图;团购——糯米;移动支付——百度钱包;

  阿里:地图——高德地图;团购——美团、淘点点、聚划算;出行——快的打车;移动支付——支付宝等;

  腾讯:信息搜索——58同城;地图——搜狗地图、四维图新;点评团购——大众点评;出行——滴滴打车;移动支付——微信支付、财付通。

  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的数据信息系统是基础,在互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浪潮中,城市中所有的生意都可以说是数据生意。小系统联结成为大系统,大系统组成更大的系统,系统之王就是城市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就是智慧城市之信息生态。

  总结

  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的产物,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的黄金时点,世界是平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是三四线城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只有繁荣的信息生态和安全便捷体验的生活环境,才有助于三四线城市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形成富有活力的创业文化。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帮助三四线城市政府树立正确的智慧城市发展观,把握信息时代机遇,勾勒适合本地特点的“智慧城市蓝图”,增强城市内生动力、经济力和竞争力。

  文/秦锐 张黎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