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艾灸,胃脘痛,反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8 12:31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胃脘痛患者9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组)和对照组(半夏泻心汤组)两组,每组45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胃脘痛方面,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的效果较单独半夏泻心汤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艾灸;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3-0012-01
胃脘痛是一种由外感寒邪、脾胃素虚所导致慢性疾病[1]。其临床症状常伴有恶心、反酸、嗳气等。为了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胃脘痛的效果,我院医生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本文就我院医生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心得体会做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中西医结合
科收治的胃脘痛患者9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组)和对照组(半夏泻心汤组)两组,每组45例。入选患者均有上腹冷痛、胃胀、恶心、反酸、嗳气、舌苔腻而微黄等寒热错杂证之临床表现,经内窥镜确诊均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为消化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者、对半夏泻心汤方中任一药材过敏者、不适宜艾灸者、不适宜服用半夏泻心汤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6.5±3.1)岁,平均体重(58.1±0.3)kg,胃脘痛平均病程(4.2±0.4)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7.6±2.3)岁,平均体重(57.9±0.4)kg,胃脘痛平均病程(4.3±0.2)月。两组从性别、年龄、体重、平均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半夏泻心汤方按《伤寒论》。具体方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
具体加减方法:恶心欲呕减方中干姜,改加生姜10g,反酸者加海螵鞘15g、煅瓦楞子15g;胃胀者加陈皮10g、枳壳15g;食欲不振者加砂仁6g;消化不良者加炒麦芽15g、神曲12g。按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药汤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穴位为中脘、双天枢、足三里、内关。以上穴位每日艾灸一次,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个穴位同时进行,时间均为30分钟。
1.2.3 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1.2.3.1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下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
1.2.3.2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下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明显改善。
1.2.3.3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无改善。
1.2.4 观察指标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症状缓解时间。
1.2.5 统计学方法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数据经卡方检验,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症状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为(8.7±2.4)天,对照组为(13.9±3.1)天,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体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从而患上各种疾病,尤其是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更是现代人常见疾病[3]。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由于外感寒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由于胃脘痛会使得胃气紊乱、胃失和降,所以胃脘痛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药方,主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具有祛邪、散热等功效[4]。方中的黄芩、黄连有清热的效果,甘草、大枣可以益气补血,半夏可以辛开散结,干姜则可以活血通络、止痛。各味药材相辅相成,以治根为目的,全面调理患者身体。
本次治疗中,我们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加减药材的治疗,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加之采用艾灸配合,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均有缓急止痛之功效;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主治心胸胃疾患,善调中焦之气机;足三里为胃之合穴,长于补中益气、和胃止痛,配合艾灸之温通经脉,可以疏理中焦气机,调节脏腑之气,和胃止痛,健脾理气,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效果[5]。
本次研究中,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胃脘痛的效果比单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效果更好,有效率更高,且临床症状缓解所需的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茹.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1:77.
[2]于坤.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09:108-109.
[3]杨军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25:3357-3358.
[4]陈全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22:156-157.
[5]刘颖.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0:168-169.
王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