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骨折,治疗,脊髓
  • 发布时间:2015-04-18 13:19

  摘要:目的 探讨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1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0例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后30d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率、椎楔变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率、椎楔变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平均VAS评分(8.6±1.4)分,末次随访为(2.3±1.1)分,有显著进步(P<0.05)。结论 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能够有效矫正畸形,恢复脊柱功能运动,缓解腰背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3-0035-01

  胸腰段椎体即T11~L2节段,是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的转折点,也是外伤性骨折的好发部位。目前,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是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主要的方法【1】。自应用以来,以良好的复位,稳定的固位得到广大学者的一致认可。我院2009年4月~2011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我院使用后路手术进行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39.5±4.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胸椎损伤19例,腰椎损伤17例,胸腰椎合并损伤14例。其中脊柱T11段骨折10例,T12段骨折19例,L1段骨折15例,L2段骨折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h~5d,平均时间(20.3±2.7)h。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或腰硬膜联合麻醉,患者俯卧于桥形手术架上,前胸与两髂部垫软垫,腹部悬空。术前脊柱侧位X线片检查,定位受伤椎体,并设计切口位置。以伤椎椎体部分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并沿棘突两侧分离椎体旁骶棘肌,显露椎板、相邻上下关节突外侧缘及横突起始部,切口长度以暴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为宜。椎弓根进钉点定位:胸椎采用Cinotti法,于横突水平中线与关节突关节面垂直线延长线交点置钉。腰椎采用Weinsfein法定位,两横突起间水平线中线与椎体上关节突外侧缘垂线的交点为进椎弓根螺钉进钉点。C型臂X线机监测下于伤椎上下椎体两侧钻孔,椎弓钉探子缓慢伸入椎体,注意矢状面与水平面角度。克氏针探查钉孔四壁,检查是否穿透椎弓根皮质。测量深度后选择4枚椎弓根螺钉拧入。腰椎则采用Mager置钉,在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位置及横突中部水平线位置的交点进钉。需要减压处理者,切除后路半椎板,清除小关节突关节囊、横突表面肌肉血肿,横突间植骨结束后安装左右连接杆、螺母,逐渐撑开复位固定,同时矫正后凸畸形。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术后复查X线片,48~72h后拔出引流管,48h后开始床上直腿抬高练习,10d后在护理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2w拆线,绝对卧床3~4周。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营养神经。

  1.3 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计算损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测量Cobb角度。腰背部疼痛VAS评分:0分:无疼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明显疼痛,影响的日常生活,但尚可耐受;7~10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时间(72.5±10.4)min,术中失血量(262.4±43.1)ml。

  2.2 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手术前Cobb角为(26.89±3.31)°,术后1d为(6.48±2.73)°,术后30d为(8.42±2.59)°。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57.32±9.18)%,术后1d为(93.22±4.19)%,术后30d为(85.57±2.93)%。术前患者的椎管占位率为(57.88±4.23)%,术后1d为(11.26±1.13)%,术后30d为(8.36±2.76)%。术前椎楔变角为(17.20±2.68)°,术后1d为(1.95±2.23)°,术后30d为(2.13±1.74)°。手术前与术后1d、术后30d相比,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率、椎楔变角变化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1d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率、椎楔变角与手术30d相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随访10~18个月,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分别于2w内拆线。X线检查显示螺钉在位有效,无一例螺钉脱位。随访期间无假关节、内固定物松动、断离等并发症。术前平均VAS评分(8.6±1.4)分,末次随访为(2.3±1.1)分,有显著进步(P<0.05)。

  3.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紊乱,因此手术治疗应当以解除神经压迫为主,其次为矫正脊柱形态。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一般选择新鲜骨折,即可在早期提供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的作用,后期愈合后可将内固定物取出,不会改变伤椎体的应力集中【2】。在螺钉进入椎体后,为脊柱提供三个方向的稳定的支持力,再通过连接装置形成更为稳固的复合结构,能够压缩脊柱高度和矢状面成角。需要注意的是,骨折椎体小梁极易断裂而再次受压,致使愈合后的椎体出现楔变,加重脊柱成角畸形。本组中术后1d椎楔角变(1.95±2.23)°,30d为(2.13±1.74)°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椎体高度丢失是椎体骨折治疗中的重点问题,如术者经验不足或骨质疏松,椎间隙撑开的力量难以把握,则很容易使脊柱前柱失去有效支撑,脊柱高度丢失。本资料中术后椎体前缘损伤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30d时出现丢失,但与术后1d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博.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65~165.

  [2]蒋成明.后路手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4):

  张春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