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喉罩,小儿麻醉,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4-18 12:5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3-0025-01

  喉罩是由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医师Archie B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并首先使用的一种声门上通气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经口将喉罩置入咽喉部,充气后,喉罩在喉部周围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形空间,既可保持气道开放,便于施行正压通气,又保留自主呼吸,是介于气管插管与面罩之间的一种通气工具。30多年来,喉罩因其操作简单及维持通气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麻醉医师的认可和推崇。在小儿麻醉领域,喉罩也单纯地从作为困难气道的一项急救措施转变为小儿全身麻醉中常用的一种气道管理工具。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喉罩由第一代单纯作为辅助通气的设备发展到了第三代胃食管引流型喉罩。为了舒适化医疗的需求,第三代喉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今从传统的Proseal喉罩简化成Supreme喉罩,从复杂的气管插管型喉罩演变为兼具胃食管引流功能的Air-Q喉罩以及创新的无套囊式的I-gel喉罩,都已在小儿麻醉中投入使用。

  喉罩独特柔软的凝胶材料罩体可随着咽喉部的解剖结构变化的小幅度塑型,更容易契合人体咽喉部的解剖结构,在小儿麻醉中使用时,能维持一个较稳定的气道密闭压,气道的密闭性更优,喉罩的放置位置更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且不易漏气,减少了麻醉气体外泄污染手术室环境的可能。而且喉罩一样具有双管结构,可方便放置胃管引流,减低了胃胀气发生的可能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呼吸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对吸入氧流量、潮气量、气道压力、峰值流速、肺顺应性、呼吸阻力、呼吸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各个生理指标的记录和研究,从力学的观点对呼吸运动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患儿在麻醉过程中呼吸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是小儿全麻中常用的两种通气模式。不管使用哪种模式维持喉罩全麻,在保持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吸呼比一致的情况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呼气末潮气量和喉罩漏气分数无明显差异,但PCV模式下所需的气道压力明显低于VCV模式,从而降低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降低了误吸窒息的风险。而且使用喉罩的呼吸动力学变化更平稳,且不良反应少,更适合用于小儿的麻醉。但对于小儿腹腔镜手术来说,由于CO2气腹会造成腹内压升高,膈肌上移,胸肺顺应性下降,对呼吸影响较大,多数麻醉医师出于安全考虑往往还是会选择气管插管全麻。

  以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为例,气管插管全麻既能充分控制气道又能防止反流误吸是国内外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及不良反应,如困难插管、气道及声带损伤、喉痉挛及喉头水肿等。与任何手术一样,麻醉的最终目标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痛苦,加快恢复,减少术后镇痛药的需要。应用喉罩的不断发展,显示了其在气道管理中优势,如操作简单,无气管刺激,苏醒期平稳,并发症少。但是普通喉罩管径较粗,影响开口器的置入,且有可能被开口器压扁而阻断通气因此只能使用加强型喉罩,因其内壁附有螺旋钢丝,强度较大,不会被压舌板压扁。另外在新生儿窒息抢救时使用喉罩正压通气能及时缓解窒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喉罩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如年龄、体重、体位、麻醉方法等一些对呼吸动力学有影响的因素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叶艳华 吕宪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