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颁奖典礼获奖揭晓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营养,饲料,鱼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8 15:27
“今天,是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界的当代人向前辈们集体追忆致敬的日子!”在中国水产频道联合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评委团主席麦康森院士满怀激动地如是说到。
“这30年之间,中国大陆的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水产饲料工业真正是经历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成为世界第一的快速发展过程。不单单它的总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5%以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同样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中国的农业领域,你们能找到哪一个传统产业发展得如此之快吗?所以,我觉得我们有理由为水产营养与饲料产业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麦康森院士说。
30年前,我国水产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无数身怀使命的水产营养人从零开始,筚路蓝缕,正是他们,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挥洒汗水,不断摸索营养数据。
正是他们,终日辛勤奔波于鱼塘与实验室,将实验数据放于产业实践。
正是他们,用生命中最好的韶华铸就了水产饲料业发展的基石、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并培养出大批的企业精英!
然而他们并没有赶上水产饲料真正爆发的年代,也没有享受到这个产业所带来的红利就退出了一线,但他们是这个产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3月21日,“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颁奖典礼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历经82天的筹备,经过了征集、评审、社会公示投票等程序,由21位来自大陆及台湾的营养饲料研究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界的杰出代表组成的评委团根据各方提名、参考网络投票结果,基于行业科技史实,最终评选而出十位获奖者。以麦康森、解绶启、戈贤平、任泽林、庄健隆、叶元土、陈丹、朱旺明等为代表的评委团,以及600多名业内人士参加了颁奖典礼,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时刻。
不少会场朋友称“以前只是对老专家们编著的那些书和资料很熟悉,可能有某几位专家的名字听得比较多,但是往往都和人对不起来,今天才全面的认识了他们,对他们的音容笑貌有了深刻印象。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意见,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指导,真的是要感谢他们!”
“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水产饲料行业记录一个时代的辉煌,同时也让刚刚进入水产营养与饲料领域的年轻人知道他如今从事的这个行业是怎么来的,经历了什么,哪些前辈曾经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而身为下一代的他们如今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又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聚则一团火,散则满天星。今天,我们向前辈致敬,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也将接受后人的审视。让前辈们的精神持续延续和传递,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颁奖人代表】
陈丹: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组委会一开始征求我的意见,说行业里面准备评选十位奠基者,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是非常好的活动,所以,今天,我来到这里。我和在座的各位同行一样,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受益者,我做这个行业也做了20年了,20年前,开这个行业会议的还是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今天早上一来,我一看到这个现场(人数),我就说,难怪这个行业拿到了全世界的第一!因为我们是受益者,没有前辈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没有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没有我们在座的和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所以我希望我们沿着前辈的路会走得更好!我代表我们这个行业对我们这些前辈和在座的各位专家表示充分的感谢!
陈立侨:非常荣幸能够从一开始从活动的提名到后面的投票以及一系列的过程参与进来。组委会跟我说从发通知的第一天起,每一个环节我的反应都很快。的确我很支持这个活动,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使我回想起当年我在华中农业大学做本科论文的时候一位教授,他跟林鼎老师是同一个年代的人物,是他引领我进入研究研究鱼类的门。今天我们产业的繁荣是跟一大批默默无闻以及我接触过的老前辈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解说词】
李爱杰教授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李教授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动荡岁月中度过,风云变换的时代让他和水产结缘,却也让他年过花甲才得以施展才华。80年代初国内对虾养殖发展迅猛,饲料研究却一片空白,花甲之年的李爱杰教授毅然投入这项研究,在简陋和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着一批开拓者摸爬滚打,30年来为中国水产饲料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见证了中国水产饲料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到成为世界第一的发展历程。
【答谢词】
“科技水产前沿的同仁们,大家好!由于身体原因,今天不能亲自的参加会议了,但是,我的心,到了这里!水产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是我们水产几代人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的结果!今天我能拿到这个奖,其实是代表大家来拿,也说明我这辈子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谢谢大家了!”
【解说词】
“水产营养与饲料”在林鼎的年代属于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科“冷门”,可是他却一生致力于鱼类学和鱼类营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这个“冷门”付出了一辈子的热情。
多年来,林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委和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科技进步奖。曾任国际营养联合会(IUNS)鱼类营养和产品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会水产动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为我国鱼类营养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林鼎教授一直奔走在一线和实验室之间,不遗余力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整个饲料企业的行业水平贡献着力量。
他在80年代就看到了中国和国外在水产营养学领域的巨大差距,毅然决定搭建一个供海内外学者交流的平台。1992年他联合多方力量主持召开了首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学术研讨会”,给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然而,长年的殚精竭虑让他体力不支,在一场博士答辩过程中,林鼎教授一睡不醒!
1995年12月20日,中山大学发布讣告称“林鼎教授的逝世是中山大学和鱼类营养学界的重大损失。”
【答谢词】
林鼎夫人施萱荣女士代为领奖时,沉默了良久,最后带着哽咽和颤抖的声音只说出了一句话:“已经20年了,你们还记得他!谢谢,谢谢大家……”
【解说词】
青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首,可是直到80年代,国内尚未对青鱼营养需求和饲料进行过专门研究。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的王道尊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青鱼营养需求及饲料配方技术,逐步改变了青鱼养殖依靠投喂螺蛳的养殖模式,推动了青鱼养殖规模化发展。
此外,王教授还对草鱼、鲫鱼等华东地区的淡水养殖鱼类营养需求和养殖做过专门研究,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为水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答谢词】
“王老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前来,他委托我表达两层意思,首先,感谢我们的行业、感谢评委会、感谢信豚、感谢中国水产频道和《水产前沿》!最后,祝福我们的行业和在座的水产朋友越来越好!”(王道尊的学生冷向军代为领奖)
【解说词】
2009年,国际上最权威最具有指标意义的NRC鱼虾营养标准迎来了首位华人鱼虾营养需求量委员会委员——萧锡延教授。要知道这本如同水产动物营养需求领域的圣经仅向全球邀请了五位国际委员。
萧锡延教授现任静宜大学食品营养系讲座教授、国立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讲座教授暨终身特聘教授、教育部终身国家讲座教授。三十余年来以草虾、罗非鱼、石斑鱼的营养需求研究知名於世界,在鱼虾营养领域出色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际间的权威代表人物,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担任多本国际水产学术期刊主编及世界养殖学会与亚洲水产学会理事等职务,屡获邀请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讲人,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水产学术地位。
【答谢词】
“非常谢谢!获得这个“十大奠基人物”,我有一个感慨和一个感想,感慨的是刚才视频里面讲到,就这么一位老先生,我一头白发,我自己看不到,所以我不感觉(我老),不过每一位都看得到。有一个感想是我在1983年回到台湾工作,1985年开始从事鱼虾营养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台湾水产养殖正蓬勃发展,不过当时水产营养饲料还有大片空白,很少人研究鱼虾营养饲料,究竟要怎么做、怎么设计建立鱼虾营养研究的设备,困难重重,都是问题。当然那个时候,不是为了得奖什么,只是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今天上午通威的王副总裁(王尚文)讲到要有匠人精神,我想我大概是不是有一点匠人精神?我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我一直认为我们还是做得不够好,后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定会比我们做得好!我们预祝、希望这个行业明天会更好!”
【解说词】
1987年从英国威尔士大学博士毕业后,25岁的崔奕波率先在国际上系统地开展了鱼类比较能量学和营养能量学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揭示了鱼类生长差异的能量学机制,将鱼类生物能量学模型与营养学结合了起来;成功地将生物能量学模型应用于淡水生态学研究,阐明了湖泊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提出了我国淡水湖泊环境友好型渔业管理的新思路。
崔奕波先生回国后参与组织了鱼类营养与生长高级国际研讨会、第3届世界鱼类华人鱼虾营养与饲料学术研讨会和第3届世界渔业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带领中国水产饲料行业与国际接轨。除了开展研究和推动国际鱼类能量学发展以外,他还为国家、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如今,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成为了国内外行业里不可或缺的顶尖人才!
绚丽的流星转瞬即逝。2000年,年仅38岁的长期积劳成疾的崔奕波于12月30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奠基者,崔奕波研究员短暂的一生充实而有意义,他为中国饲料行业所做的贡献已然影响了每一位从业者!
【答谢词】
“作为崔老师的学生,我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替他领奖,也非常感谢评委会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行业同行对崔老师的肯定。我想崔老师现在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曾经带领的实验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今散布在业内领域,我们还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大家!”(崔奕波的学生周萌代为领奖)
【解说词】
在1970年初,台湾的水产养殖还停留在投喂下杂鱼,低密度或混养十分落后的养殖模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茂生向统一集团建议开展草虾人工配合饲料及虱目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计划。经过连续5年的不断摸索,1976年刘茂生率先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一粒”的“虱目鱼人工配合饲料”,这一研发成果彻底地改变了台湾300多年来传统的虱目鱼养殖模式,使得虱目鱼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到十倍以上。1977年刘茂生又首创研发出草虾人工配合饲料,极大地促进了台湾草虾养殖快速蓬勃发展。短短五年间,台湾草虾的总年生产量从原来的数千吨,一跃达到约十万吨,使台湾赢得了草虾王国的美誉。更为重要的是,随著台湾统一企业向东南亚等地区的不断扩张,草虾饲料及其养殖技术也随之带到世界各地,带动了现今世界养虾的蓬勃发展。
【答谢词】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以及麦院士领军的二十位评委鼓励,把我们这批水产老兵们从历史的记忆中再挖掘出来,让我再回味30年前那一幕幕筚路蓝缕的情景,刚刚看这个视频有那么点感伤,这个感伤说不出来,那也有很多感慨,最多的还是十分感谢,感谢历史没有把我们这样一批人忘掉!其实我更要感谢,在我们这一批开拓先锋之后有一大群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后起之秀,尤其是一些科研专家、学者们在这30年期间的不断努力,才能造就今天中国成为世界水产第一大的这个地步!所以我也非常感谢这批承前启后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
【解说词】
1965年荣长宽教授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水生生物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地方工作,动乱年代里,他不忘初心,寻找任何可能的机会做专业研究。1976年天津农学院成立,荣老师和几位南开大学老同学重聚天津,创建天津农学院水产系。80年代,对虾饲料研究成为行业亟待攻关的难题,虽然没有任何对虾研究方面的经验,但是凭着勇气和自信,这个年轻的水产科研团队接下了这一科研课题。在当时饲料工业处于零起步状态下,他们在实验基地的马棚里靠手工做饲料、虽然科研条件异常简陋,但经过全院师生4年多的艰苦努力,“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研究”终于完成,为对虾饲料工业化生产铺下基石,1987年该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教授坚持科研从研究实际问题出发,长期行走在各地虾塘上,为养殖户解决养殖实际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和饲料产业的发展。
【答谢词】
“首先要感谢水产频道、《水产前沿》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的,如果全国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看了这个场面之后,我想他们都会感谢你们这些惦记我们的人!感谢大家!”
【解说词】
1963年雍文岳进入长江水产研究所后,便扎根在水产基层。80年代初,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对水产饲料营养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1986年,雍文岳赴日从事两年的鱼类营养研究学习,将日本的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带回中国。在那个条件缺乏,什么都得自己上的年代,雍文岳研究员不畏艰苦,先后主持、参与攻关国内多项重大鱼类营养与饲料课题。其中,1986年他参与完成的《草鱼主要营养和饲料配方研究》获农业部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攻关研究课题《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研究》,获湖北省2002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2005年的十年间,雍文岳研究员作为第二第三届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领域资深委员,亲自起草和参与制定多个鱼饲料产品的标准,对水产饲料工业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答谢词】
“有点激动,这个奖很重!给了我们这些退休多年的工作者们一个机会享受到这次殊荣!其次非常感谢评委团辛勤的工作之后把我们评为十大奠基人物,但是我觉得我真的是受之有愧!以前我心里就想过我们水产营养饲料学科若能出院士就好了!现在有了院士,我相信在一批更加优秀的人的代领之下这个行业能发展的更好,也希望这个评选活动能成为一个传统,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后来者们为你们这一代人颁奖!”
【解说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位实战型的饲料营养技术专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广东冠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荣钊工程师。
80年代末对虾养殖刚刚兴起,国内对对虾饲料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饲料主要依靠少数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及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胡荣钊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高校专家的支持与协助下,独立自主研发出“冠华牌”对虾配合饲料,与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台湾某知名企业草虾饲料进行养殖效果比较试验,无显著差异。
在虾料上的成功推动他对同样被国外掌控的鳗鱼饲料进行不断的研发。在湛江水产学院和珠江水产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胡荣钊大胆创新、实践验证,对α-淀粉、白鱼粉、辅料、添加剂等选择和国产化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总结,他所主持研发的鳗鱼饲料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一饲料的应用,对当时珠三角地区土塘养鳗和鳗鱼饲料生产的蓬勃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谢词】
“我能够参加这个大会,感到非常荣幸,但也觉得惭愧,因为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只是在公司干了几十年平平凡凡的工作,做了自己的工作,但是今天大家没有忘记我,还给我荣誉,所以我就很高兴,也很感动!要感谢几十年来支持我工作的单位、专家和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也要十分感谢举办活动的单位和同行以及在做的各位,因为你们给我机会和平台!
【解说词】
76岁的冷永智先生,已从事水产研究四十余年。他与通威集团刘汉元主席共同开创了水产动物营养应用研究的新领域。冷先生的游离氨基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等成果至今仍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通威,冷先生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三个对整个行业都非常有用的模型:第一是通威的典型鱼粉、菜粕型经典组合模型;第二是以鲤鱼作为整个淡水鱼的模型;第三个还提出了原料模型、营养模型。冷永智先生虽身患疾病,但仍然坚持学习,始终保持着对水产行业发展前景的高度关注。
【答谢词】
“谢谢各位前辈、专家、同仁!冷老师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到现场,他委托我向评委团、专家、同仁表示感激!冷老师是通威集团主席刘汉元的老师,也是通威集团水产营养与饲料的创始人,为通威在行业里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今天也看到了第一位获奖的是李爱杰老师,他是我的师爷,我是孙子辈的营养研究的新人,准80后的我在这里应该算是站在这个台上最晚的一个晚辈了,我想代表这一代年轻人表一个态,希望以我们老一辈的专家们为表率,向他们学习,把我们水产营养与饲料的这面大旗扛好,为这个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通威股份水产技术总监张璐代为领奖)
文/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