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养殖及配合饲料开发的若干问题探讨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鳙鱼,养殖,饲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0 08:21
2014年江西、两湖等草鱼主养地鱼价颇低,作为主流养殖模式中的套养鱼,大头鱼价格却一路攀升,但是天然鳙鱼产量很低,套养的鳙鱼数量少、上市规格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发鳙鱼配合饲料,提高鳙鱼的生长速度及产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鳙鱼的摄食习性、鳙鱼配合饲料的使用现状以及配合饲料对鳙鱼肌肉品质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鳙鱼的精养及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鳙鱼,又名花鲢、黑鲢,四大家鱼之一,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鲢亚科,其头大而肥,约占体长的1/3,故又名大头鱼、胖头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鳙鱼头大,消费者一般不大喜欢,价格较低。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各地兴起了火锅鱼头、鱼头豆腐煲和拆烩鱼头等菜肴,市场对鳙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一路攀升,尤其大规格鳙鱼,价格甚至已排在四大家鱼之首,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对鳙鱼养殖产生兴趣,因此,开发鳙鱼饲料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鳙鱼的食性及营养水平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鳙鱼的食性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鳙鱼的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其次是有机腐屑及藻类。早在1954年,倪达书教授就指出,鳙鱼食物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平均比例为1:4.5,在数量上浮游植物占优势,但在生物量上远不及浮游动物。因此,从鳙鱼食性分析看,浮游植物出现率并不低,但对营养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浮游动物。王渊源(1988)指出,鳙鱼在各养殖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有明显对应的种类: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模糊裸腹蚤,夏花鱼种主要摄食种轮虫,春花鱼种以小型桡足类的邻剑水蚤为主,成鱼阶段以大型中镖水蚤与桡足幼体为主要食物。因此,对鳙鱼食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时,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养殖阶段具体分析。
有关鱼鳙鱼的营养需求研究报道较少。据报道,鳙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在20℃时,为25.32-31.42%;水温为25℃-30℃时,为24.78-39.5%。采用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两种方法,求出鳙鱼对饲料中蛋白质需要量的范围为22.54%-30.12%;脂肪的最适值与草鱼及团头鲂饲料中脂肪的最适值非常接近,为3.4%;对糖类的适宜需要量为22-28%;对粗纤维的适宜需要量为15%。
二、鳙鱼配合饲料的开发现状
由于受到水体天然饵料资源缺乏的限制,鳙鱼产量及商品规格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商品鳙鱼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通过外源性营养的加入解决这一现状就成为必然。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肥和投喂人工饲料。配合饲料饲养鳙鱼的历史不长,但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普遍研究证实,配合饲料与施肥并存喂养鳙鱼效果最佳,产量比单一投喂配合饲料或施肥高许多,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饲料可行性分析
(1)在人工投喂饲料的水域中,从鳙鱼种到成鱼的不同养殖阶段都可以看到鳙鱼摄食各种饲料。因此,鳙鱼不是不吃饲料,只是吃的方式不一样,对饲料的大小要求不同而已。
(2)解剖摄食后鳙鱼的肠道,发现肠道中的食物组成大多为人工配合饲料。
(3)众多的研究报道,鳙鱼在人工投喂饲料池塘中的生长速度比仅进行施肥的池塘快55-65%;在投喂人工饵料的网箱中生长速度比未投喂的网箱快50-58%。
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鳙鱼的摄食习性表现出较高的可塑性,能适应环境中饵料基础的变化,不仅能滤食浮游生物、腐屑、而且可以摄食人工饲料,并显示出较大的生长优势。这就为我们开发鳙鱼配合饲料提供了实践依据。
2、鳙鱼饲料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二十一世纪初鳙鱼饲料开发以来,已有许多饲料厂家陆陆续续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但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配方不专一,对鳙鱼的营养需求认识不清。许多厂家为了减少配方数而用其它低档次草鱼料的配方;
(2)料型各异。目前常见料型有破碎料、粉料、膨化浮料。
(3)市场定位不明确,质量偏低,许多厂家将鳙鱼定位为单纯的补充饲料。
(4)对鳙鱼的摄食习性不了解,故饲料只顾着模仿制作,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5)对鳙鱼人工饵料的投喂方式缺乏必要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投喂方法主要有挂袋法、饵料台法及投饵机投喂法。此外,用配合饲料进行高密度养殖时是否会影响鳙鱼的肉质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3、实例分析
黄爱华(2008)报道,在以粗蛋白25%-28%、粗脂肪4%-5%、赖氨酸1.5%以上配制鳙鱼饲料时,可使池塘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其中鳙鱼产量可达445公斤;而在网箱中成鱼产量可达200公斤/米2。岳茂国等(2001)通过模拟鳙鱼滤食浮游动物而配制加工的微粒饲料喂养鳙鱼,结果表明,投喂微粒饲料比投喂单一性粉状料(由豆粒和土面混合而成),产卵量平均提高1.6万粒/公斤,得苗量提高1.3万粒/千克。可见,合理配方的鳙鱼配合饲料,不仅增加鳙鱼的产量,还能促进其性腺发育。
笔者在长8.5米,宽4米,水下深度为2.5米的网箱中,采用自制配合微粒饲料,进行为期60天的鳙鱼(初始均重85克)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鳙鱼投喂配合饲料后,增重率达129%,饲料系数0.73,效果十分理想。表明鳙鱼配合饲料在提高鱼体长势、产量等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功。
鳙鱼对饲料的消化利用不仅可以从养殖效果上体现出来,而且可以对其消化道结构进行分析,肠长指数(即肠长/体长)是决定鳙鱼消化食物的重要指标之一,肠长指数越大,表明食物在肠中停留的时间也相对增加,消化吸收率也会随之提高(段金荣等,2009)。经检测,鳙鱼经柯恩集团生产的配合饲料投喂后,肠长指数为5.02,而摄食天然饵料的鳙鱼肠长指数为4.68。投饲组鳙鱼的肠宽为3.2cm,消化天然饵料的鳙鱼肠宽为1.6cm,前者是后者的2倍(见表1),表明鳙鱼对配合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比天然饵料要高。这可能也是鳙鱼摄食配合饲料后产量大幅提高的原因所在。
四、人工投饲对鳙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鱼类通过养殖、加工最终走向餐桌成为人们的食品,其肌肉营养组成是经济价值好坏的一个重要评定指标。传统的鳙鱼养殖是通过摄食天然饵料或施肥的方法,因此,鳙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其品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对人工投饵条件下及自然生长条件下的鳙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表明人工投饵条件下,鳙鱼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较天然生长条件升高,而水分较天然生长条件下低。
文/江西柯恩集团技术中心 谭崇桂 杨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