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和白甲乌鳢杂交繁育初探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乌鳢,白甲乌鳢,杂交
  • 发布时间:2015-04-20 07:47

  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与荣祥淡水良种育苗场合作,攻克了白甲乌鳢和乌鳢的杂交,获得了F1代杂交鳢。

  白甲乌鳢和乌鳢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它们同属鲈形目(Perc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Channa)。乌鳢俗称黑鱼、生鱼、火头鱼和财鱼等,全身黑色,并具有本种特有的斑纹,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大水系。白甲乌鳢俗称白乌鱼和白乌棒等等,全身灰白色,有的鳍为金黄色,体表颜色与乌鳢区别明显,白乌鳢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在四川内江流域。两者肉质鲜美、少刺,具有生肌补血、滋补调养等保健功效。

  我国是乌鳢养殖大国,但目前良种保育和扩繁技术落后。杂交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已经有关于杂交鳢品种、形态、遗传学分析、养殖和现状等方面的报道,但关于乌鳢和白甲乌鳢杂交及杂交鳢(F1代)养殖的报道还没有,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与荣祥淡水良种育苗场合作,攻克了白甲乌鳢和乌鳢的杂交,获得了F1代杂交鳢,杂交F1表现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和生长均匀等特点。希望此次研究的基础数据能为广大水产养殖者提供参考。

  一、催产孵化

  1、亲鱼的来源

  白甲乌鳢亲本在2013年12月份从四川省内江市江龙水产合作社购进,空运到达本地,体重1.5-2.5kg,2龄以上个体共6组。在室内水泥池中经过一个冬春强化培育。乌鳢亲本来自荣祥淡水良种育苗场。

  2、亲鱼的选择

  2014年5月中旬,选择2龄以上、体重大于1.5kg、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亲鱼,雌雄配比为1:1。成熟母本个体腹部膨大、柔软呈白色,手摸腹部松软有弹性,生殖孔微红且稍突出。成熟父本个体腹部相对较小呈灰白色,生殖孔凹陷。

  实验组两组,每组一对,即白甲乌鳢(♀)×乌鳢(♂)。

  对照组两组,每组一对,即乌鳢(♀)×乌鳢(♂)。

  3、人工催产

  5月15日,实验组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催产药复方绒促性腺A型(宁波市三生药业有限公司(宁波激素一厂)生产),主要成分为绒促性素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母本的注射剂量为7-10ug/kg,父本注射量减半。采用背部注射法,进针深度为0.5-0.8cm,二次注射。第一针在早上7点,注射时水温23.5℃,注射总剂量的1/5,且亲鱼要分开暂养,第二针在晚上7点,注射剩余4/5剂量,此时水温25.5℃。

  4、产卵、受精

  5月16日,催产针注射后,将雌性亲鱼与雄性亲鱼按体重大小配对,放入产卵缸内进行产卵,缸内水体约0.5m3,水深80cm。水表面放一层水花生,作为亲鱼的产卵巢,这样既可以为亲鱼创造原生态环境,使其顺利产卵,又可以避免太阳直晒,方便收卵。另外,在产卵期间要保持产卵场安静,以减少对产卵亲鱼的惊扰,使其顺利产卵。注射第二针催产药13小时后亲鱼开始陆续产卵,雌性亲鱼把卵产出后,雄性亲鱼随之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白甲乌鳢和乌鳢的卵均为浮性卵,呈桔黄色分散在布置的水草中,具体催产效应时间及产卵量统计如表1。

  5、孵化

  5月16-17日,每组亲鱼产卵12小时后便开始集卵。集卵时亲鱼从产卵缸取出,把产卵缸作为孵化缸,由底部进水的方式保持微流水,不断更换新水,来保证受精卵有充足的氧气。集卵移动的过程中都需带水操作,同时将未受精的卵排出,以免污染水质和传播水霉病。孵化过程在室内孵化缸中进行,微充氧,在22.5-26℃水温下,从外观可见鱼卵色泽的连续变化,由原来的桔黄色逐渐变为暗黄色、灰黄色、灰黑色,最后变为黑色孵化出膜。

  二、苗种培育和养成

  1、水花转移

  5月17日,刚孵化出来的杂交鳢和乌鳢水花体色均呈黑色,由于卵黄囊未消耗完毕,水花漂浮在水面或侧靠在漂浮物旁边,集群于池边、池角等,不善游动。孵化3天后卵黄囊消失,开始在水面平游。这时将杂交鳢水花和乌鳢水花分别转移到已消毒的40目光滑网箱中,长5m×宽4m×高2m,水深1.3m,每平米放水花50尾,同时网箱上方安装一台气泵进行水体增氧,网箱上方架设遮阳网。

  2、苗种培育及养成

  水花放入网箱后,立即用聚维酮碘兑水泼洒进行水体消毒,从其它池塘用100目浮游生物网捞取的轮虫和枝角类作为开口饵料,每天检查网箱轮虫和枝角类数量,保证饵料充足。连续投喂上述饵料1周,后改为完全投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鱼虫,到入网箱第9天,体长达到1.0-1.5cm,体色逐渐开始由黑色转成黄色。当苗种长到3-6cm时,停止充气,投喂从池塘中捞取的刚孵出的罗非鱼鱼苗,这时杂交鳢和乌鳢体表开始看到黑色斑纹。整个养殖中,我们全程投喂活的饵料鱼,饵料鱼种类有麦穗鱼、小鲫鱼和罗非鱼鱼苗等,是我们在池塘中用捉泥鳅的密网地笼捕获,投喂的饵料鱼均在乌鳢体全长1/5以下,为保证饵料鱼充足,定期检查网箱饵料鱼的数量。

  由于乌鳢属于肉食性凶猛鱼类,当苗种出现规格分化时,就要进行分箱处理,此过程可发现,杂交鳢个体生长较均匀,而乌鳢生长差别较大。截止至11月底,杂交鳢共152尾,平均体重1.3斤,乌鳢共76尾,平均体重1.1斤,可以达到商品规格。

  3、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治

  网箱每两天用刷子刷去内表面的青苔和其它杂物,每2周进行一次倒换网箱,同时把不能摄食的饵料鱼清理出去,倒换网箱时,苗期要带水操作,每次完成后用聚维酮碘兑水泼洒消毒处理。放苗一个月内,每周泼洒一次em菌,减少亚盐、氨氮等对苗的毒害。用五倍子和车轮净预防苗期水霉病和车轮虫病,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量使用,注意网箱水体量换算。

  三、讨论

  1、白甲乌鳢和乌鳢催产采用的催产药均为三生牌复方绒促性腺A型,但从表1的产卵量来看,催产出的卵数量并不高,同时卵的受精率也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探索中对白甲乌鳢母本的催产药种类和剂量需做一些调整,有可能会提高产卵量和受精率。

  2、关于杂交鳢的研究。目前关于报道的杂交鳢主要是雄性乌鳢和雌性斑醴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后代外形表现出与父母本不同的性质。我们通过雌性白甲乌鳢和雄性乌鳢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出雄性乌鳢的外形特征,并且表现出成活率高、长速均匀等优良特征,而斑醴和乌鳢进行杂交的产生的杂交鳢却改变了原来的外形特征,就外形特征来讲,我们培养出的杂交鳢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3、关于白甲乌鳢种的报道。白甲乌鳢原产于四川,最早报道和描述此种的是Kimur(1934),随后做详细描述的是丁瑞华,认为除身体为白色与乌鳢体色有差异外,其余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均相同。我们通过试验进一步说明其亲缘关系比较近。

  4、关于白甲乌鳢和乌鳢的杂交研究,我们只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很多繁育和养殖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苗种培育期间饵料驯化、成鱼养殖,并且我们整个试验过程是在网箱中完成,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投放到池塘中进行养殖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文/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船检站 李建军 钱耀森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产科学研究所 张胜利

  连云港赣榆欢墩荣祥淡水良种育苗场 孟丽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