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德国模式”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德国,巴西世界杯
  • 发布时间:2014-09-18 12:37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霸权握在拥有大片殖民地的英国人手中,20世纪美国军事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令其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那么到了21世纪,德国人正在用其独一无二的“德国模式”影响、改变着整个世界。

  笔者骑单车从慕尼黑市中心出发,沿着伊萨尔河一路南下。此时正逢雨季,河堤处的浪潮汹涌澎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丛岛,这里有各式啤酒屋,客人可以尽情地享用啤酒。骑过一个山坡后,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训练场便出现在眼前,征战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德国国家队中,有8人来自这家豪门足球俱乐部。

  每当新一轮的德甲联赛开始前,总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前来观摩球员训练。在这里,粉丝们可以与世界顶尖级足球运动员亲密接触,这其中就有曼努埃尔·诺伊尔、热罗姆·博阿滕、菲利普·拉姆、马里奥·格策、托马斯·穆勒、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等等当今世界足坛上炙手可热的球星。

  拜仁俱乐部除了拥有征战德甲联赛的一线球队外,还有一支充满朝气的青训队。毫无疑问,这支青训队为培养德国本土球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德国队在本次巴西世界杯中夺冠的基础所在。在2000年的比利时欧洲杯上,德国队在小组赛中以3负1平的战绩惨遭淘汰。赛后,德国足协下定决心,投入10亿欧元大力培养青少年。14年后,由当年第一批重点培养的青训队员组成的德国国家队在巴西世界杯中捧得大力神杯。

  德国足球的发展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思维模式,即擅于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解决问题。而这种思维模式也体现在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家庭生活到商务谈判,甚至渗透到了德国的国策方针。

  美国的职场女性一直幻想着男人可以多分担一些家务,但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国梦”,而德国人却让这个梦变成了现实。德国政府在“女性产假”的基础上进而推出了“父母育儿假”,该政策规定,父母双方可以休长达3年的育儿假,且第一年为有偿假期,这有助于男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养育子女的重任。当法国工会因工人报酬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德国工会却在为工人积极争取更多的利益,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就在英国人深深怀念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时,德国已经开发研究出诸多领先世界的尖端产品,在过去的40年中,德国和英国一样,都致力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但德国人推崇的创新制造技术令其在转型中更具优势。

  精益求精的匠人

  如今,所谓的“德国模式”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英国劳动党议员斯图尔特·伍德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坦白地说,作为一个英国人,我必须承认德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随着全球化、全球变暖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德国。以环境问题为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德国就十分注重节水和保护水资源,随着德国人的节水意识不断深入,德国的用水量明显减少,流经自来水管道的水量大幅减少,以至于2009年德国的自来水管道和排水系统开始出现问题。很多人嘲笑德国人“过度节水”的做法,但嘲笑归嘲笑,在节水方面,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能和德国一样做得如此出色呢?

  在外贸出口方面,德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除了德国政府大力扶持出口产业以及其他种种经济技术原因外,其独一无二的学徒制度是推动德国外贸出口的重要保证。该制度规定,员工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完成3年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操任务。学徒制度的普及不仅减少了犯罪与失业率,还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型人才。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企业,美国和中国已相继引入德国的学徒制度。

  备受争议的“德国战车”

  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过去整整100年,重新审视德国历史,不难发现,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地位上都遭到重创。二战结束后的60年里,德国一直在尝试努力转型,希望重新赢回世界人民的尊重。曾经在战后遭人唾弃和鄙夷的德国,如今已发展成为被世界各国所仰慕的“德国战车”。德国在各个领域开启的“德国模式”已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可以说,德国的发展成就了欧洲的未来。

  “德国模式”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书中给出的定义:“德国模式”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政府建立起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先进理念,其中包括加强各自治城市间合作和完善税收与社会保障制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模式”又有了新的含义。美国人的梦想是牢牢占据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发动战争。而与美国人相比,德国人则更愿意把自己的梦想与世界相连,他们希望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得更好。

  就在全世界都在对德国取得的成就赞不绝口时,有些人却要拿德国的过去说事,试图将其成就掩盖得黯然失色。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以冰岛为首的众多欧元区成员国相继陷入债务危机,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政治力量的领导者,率先承担起带领欧洲走出危机的重任。

  但德国在欧元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欧元区成员国的好评。2010年年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对垂死挣扎的希腊展开救援,此番举动令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众多南欧国家。在全世界看来,德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欧元区邻国的帮助,但德国在欧元危机中的举动却是将众多国家推向了一个深渊。从其他欧洲国家的角度来看,因为德国把这几年来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强加于饱受债务折磨的邻国公民上,所以德国反而是欧盟中唯一一个实现经济反弹的国家,一时间对德国的批评声越来越多。

  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些经济学者认为,现在的德国就像19世纪的法国一样骄傲跋扈,德国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19世纪时,拿破仑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了埃及,并对其实行侵略统治。外界对法国的此番侵略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与其说法国强行占领了埃及的领土,倒不如说是在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在这次欧元危机中,虽然德国并没有试图占领爱尔兰和希腊的领土,但其态度和做法与过去的殖民列强没有什么不同。作为一个依附邻国消费刺激本国出口的国家,德国在欧元危机中对各国的帮助不仅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被认为是强行干涉外国经济政策,受到全世界的质疑。

  此外,在全世界看来,德国一直努力在欧盟中捍卫自己的“王者”地位。最近,英国国内关于“退出欧盟”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及很多党外人士都希望英国能退出欧盟。考虑到欧盟的整体利益,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发表声明称,德国希望英国作为一个“有建设性和主动性”的伙伴留在欧盟。同时,默克尔也对英国的诸多做法感到不满,她在声明中还指出,德国希望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能更加紧密,英国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但英国不要试图插手欧盟作出的各项决议。英国卡内基财团的特约研究员乌尔里奇发博客表示,德国需要通过协商引领欧洲,如若采取威逼战术,欧盟各国立马就会组成反德联合战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德国虽然作为危机中欧盟经济的“一枝独秀”而处于风口浪尖,却仍然是欧盟进一步发展和一体化的发动机。作为由欧盟滋养成长起来的国家,德国比任何国家都了解稳定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重要性,努力督促受援国作出节支和改革承诺,主导和推动着欧元危机的救助和解决方案。

  隐形的冠军

  德国制造的产品因其精密度高、质量好而享誉世界。如今,为了购买使用“德国制造”的产品,全世界都在积极叩响德国的商业大门。世界上最大的钟楼座落在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了给这座钟楼配备最精良的钟表,以迎合麦加的神圣地位,沙特阿拉伯王室决定聘用全世界最顶尖级的钟表专家。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家始创于1860年的德国钟表公司——佩洛特公司(Perrot)。

  这家公司坐落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以制造钟塔、电子门铃、自动闹钟装置以及所有钟表而闻名,目前由第五代家族成员进行经营管理。这家公司虽然规模很小,且与瑞士名表制造商相比名气并不大,但在沙特王室看来,德国人精湛严谨的工作精神令其更具优势。于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钟表公司拿到了一份由沙特王室开出的价值上亿元的合同。

  从佩洛特公司的成功实例中不难发现,德国出口的优势在于其众多中小企业长期在细分市场(指被市场中的统治者或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小的服务领域)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这就意味着,顾客宁愿跨越大半个地球,也要购买德国人的产品。经济学家将这类企业称为“隐形的冠军”,即虽然名声不大,但在全球市场中起到支配作用的中小型优良企业。“隐形的冠军”这个概念起初只是出现在书中,但现在已经成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宣传口号。

  德国经济在19世纪最后20年和20世纪最初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时间,德国涌现了大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德国制造”(Madein Germany)也逐渐成为了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在世界各地不断引入“德国制造”的今天,崛起中的中国是否也会效仿德国,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让“中国制造”发生质的变化?

  是不是移民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虽然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却极度缺乏劳动力。继从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招聘工人后,德国又开始从土耳其招聘劳工。于是,6800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土耳其人怀揣着“发财梦”乘坐德国人开设的专列驶向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在那里经过雇主的挑选后分别去往不同的城市工作。这些土耳其人最后都定居在了德国,这就使得如今的德裔土耳其人多达300多万。

  即便如此,德国政客在过去的40年间一直声称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然而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移民政策研究所欧洲事务所长帕帕梅特里约表示,德国联邦政府内务部经常讨论德国的移民政策,过去的几十年里,在被问及德国是否会成为移民国家时,德国政客的解释是:“你疯了吗?难道你希望我们成为美国那样吗?”

  自2005年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后,情况有所改观。为了填补劳动力市场上的空缺,德国于2008年正式推出“工作移民项目”,继而在2012年正式推出“蓝卡”政策。新政策将外来人才最低年薪的门槛降至4.4万欧元,而此前,只有年薪达到8.6万欧元的高级人才才能拿到德国绿卡。这些举措为德国国内经济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是移民国家”的言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与德国不同,丹麦、英国和加拿大等国更倾向于技术移民政策,即只允许特定技术人员移民的政策,这些国家更多考虑的是移民者的教育背景,而德国从不这样。在德国政府看来,技术移民政策的缺陷不容忽视。由于大部分技术移民者在本国取得的资格证书无法被他国承认,所以一些技术移民者只能在移民国家找到相对低端的工作,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甚至找不到工作。而德国政府会结合国内就业情况,待劳动力紧缺时放松移民条件,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开上述问题。同样,在制定移民政策时,德国也会充分考虑欧洲的大背景,近来,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移民到德国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人得到的报酬要比以前多得多。

  在赞赏和质疑声中前行

  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在制定移民政策上遇到了不少瓶颈。虽然德国的综合实力远不及美国,但德国的移民政策却优于这个传统移民大国。德国足球国家队在选拔队员时一直摒弃“单纯血统”的观念,旨在打造一支文化背景不同的“混合型球队”。

  但在某些方面,德国表现的有些差强人意。比如,德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德国在利用太阳能发电方面只关注到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此外,德国新颁布的劳动法令德国员工的工作缺乏稳定性。

  上溯到19世纪,所有的国家都希望成为英国,某些国家为了追赶英国的发展步伐不惜牺牲一切。但是当下,世界的焦点集中在德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德国呢?“德国模式”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它正在努力走向完美。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让我们跟上德国人的严谨思维——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解决问题,一起开启“德国模式”吧!

  [译自韩国《新闻周刊》

  罗丝·雅各布/文

  周锐霞/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