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东大的选择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东大,职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18 12:58
作为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文凭被视为日本顶尖学历,是获得好工作的敲门砖。然而学历和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一切,即使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也并非一定能够适应职场需求。一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一些大学也开始改革课程,努力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
德生健太郎:放弃考入东大
不对应试教育抱有疑问;默念考试内容编成的绕口令,不断背诵;只要顺利度过高考日,就能获得踏上光明前途的通行证——大学学历。许多人都曾抱着这样的念头没日没夜地考试学习,最终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27年前,正在读高三的德生健太郎却无法打消心中的疑问。他就读于筑波大学附属高中,其东大录取率在全日本名列前茅。尽管校风自由,但在升入高三之后,学生们的生活还是瞬间切换为应试模式。17岁的德生决定退学去美国。不少人对此表示不解,因为如果维持现状,他很有可能考入日本最好的大学。回忆往事,德生说:“我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是在全国上下都将考入东大看作头等大事的环境中,产生了想与众不同的叛逆心理。”
在美国,德生了解到学习的本质。
在日本时他最讨厌历史课,无法理解为何必须记住那些年号。美国的历史课则大不一样,小班制教学的课堂内容主要是讨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老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想法给出答案,德生认为这样的历史课非常有趣。而且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不仅有笔试,还要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除了各科成绩,课余爱好以及在兴趣小组中的表现同样重要。
高中毕业后,德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提高工程师沟通及表达能力的课程让他印象深刻。后来他又进入斯坦福大学读研,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他说:“所谓学习,是挖掘事物本质,依据自身思考进行解释、推理、表达,单纯记住正确答案并不是学习。”
在美国求职时,他拒绝了某大型企业的录用,进入创立不久的风险企业。与获得威望相比,他更看重的是能否通过工作获得成长。现在德生是谷歌日本的法人,并兼任产品开发总部部长。
在工作中,德生体会到有3点能力非常重要:第一点是能够让同事与上司配合自身行动的沟通能力;第二点是在这个瞬息万变、不存在100%确定性的时代,依靠有限信息进行判断并行动的执行力;第三点是鼓舞同伴、率领团队前进的领导力。
德生说:“有些人虽然学习成绩好,却没能掌握这3项能力。在教育中,真正重要的并非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处理事情的能力。”
雪浦圣子:东大的意义
与德生一样,今年36岁的雪浦圣子高中时就对应试教育产生了疑问,但她没能在当时做出反应。为了获取所谓的王牌通行证,她拼命学习,最后终于踩着分数线考入了东大工学院。雪浦从小就对设计和手工很感兴趣,但在高考时她放弃了个人爱好,将考入东大作为首要目标。她安慰自己,只要大三选学科时能考上工学院的建筑专业,儿时的梦想仍可重新拾回。然而雪浦因厌学情绪无心学习,未能如愿进入人气颇高的建筑专业,而是去了船舶工学专业学习船舶构造。
凭借东大毕业生这一响亮名号,雪浦在求职冰河期并未感觉到找工作的艰辛,而是顺利获得了大型卫浴公司TOTO的职位。雪浦负责设计卫洗丽坐便器,工作给她带来了成就感,可是对时尚设计的执念仍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她的心里。她曾申请调去造型设计部门,但没有成功。雪浦说:“我不想将来因为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后悔。”
27岁那年,她辞掉工作,报名参加了服装专业学校的课程,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成为独立时装设计师。上课时她总是刨根问底,废寝忘食地完成课题,将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学费则出自她的积蓄。“与大学时期不同,现在我是凭借自己的意志、花自己的钱学习技能,认认真真提升自我。”
5年前,雪浦创办了女性休闲装品牌Sneeuw,如今她已在日本开设了40余家精品店。除了做她喜爱的设计工作,雪浦还必须处理她不擅长的管理、公关等事务。她说:“以前我以为要获得事业成功,必须拥有高学历,具备非一般的才能。开始创业后我才明白,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带着心动去行动。”
在雪浦看来,学历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为了考入东大而拼命学习、毕业后进入一流企业工作的经历仍然给她带来了诸多收获。
安井元康:非学历精英
以“非学历精英”自居的安井元康成长于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从未上过辅导班,考入的明治学院大学也算不上名校。他知道与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他没有学历上的优势,因此他主动掌握了超越学历的能力。
上大学时,安井总是泡在留学生宿舍学英语,他的托业成绩超过了900分。通过接受网络教学,他取得了管理会计等多项美国资格证书。毕业后,安井选择了风险投资行业,真切地体会到自身的迅速成长。那时他的职位是会计,实际工作内容却超出了职位范围,涉及经营企划和营销。安井独自与社长交涉,一个人承担起一个项目组的工作,两年内便升至经理职位。
28岁时安井自费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拿下了MBA学位。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文凭通行证”,而是想求证他通过自学习得的能力是否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如今35岁的安井担任一家大公司的总监职务,还兼任PIA出版社的财务主管。在以学历论资排辈的职场风气下,他依靠自身实力乘风破浪。
对于自己的经历,安井总结道:“如今全球化不断推进,信息瞬息万变。与被动死板的高学历相比,生存与开拓进取的能力更为重要。”
讨论小组:获得企业认可
今年4月,东京大学校长滨田纯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学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内容,增加知识储备量,辩论、表达、与社会接轨等方面则是学生的弱项,这也导致日本今天的教育水平无法与他国比肩。”因此,东大学生要想在步入社会后吃得开,必须掌握适应职场需求的“超东大”能力。
东京大学特聘教授宫泽正宪也介绍说:“东大的学生都是考试的赢家,他们非常擅长独自解答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可是学生们走向社会后,许多工作都会对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要求。对于东大学生来说,很难有‘大家一起挑战没有正确答案的难题’的机会,我们想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东京大学文理学院和日本著名广告公司博报堂合作开办了“品牌预设工作室”课程。5月末的一天晚上7点半,笔者走进敞亮的教室,学生们正聚在一起活跃地讨论问题。六七人分成一组,共有3组,铺在桌上的大纸上写有多个关键词,并贴着3种颜色的标签。他们是在对采访搜集到的情报进行分类。
学生们研究的内容五花八门,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的课题。该课程每周4节,主要是分组思考、讨论,每组都分有一名社会人士。大四学生丹羽健太非常喜欢这门课,他说:“头脑灵光的人往往在对方还在讲话时就能得出结论,于是会中途插嘴提出不同的意见,要他们完完整整听别人把话说完非常困难。而在这里则要重视倾听,才能顺畅地参与讨论。”
不少学生反映,“倾听能力”为他们的求职过程加了分。另一名多次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表示:“我开始对周围的人产生兴趣,懂得如何去观察他人,掌握了沟通能力。”
横滨国立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柴田裕通也开设了特殊的讨论小组。笔者一走进教室,15名学生便精神饱满地上前问好。他们不约而同地微笑着递出名片,与年轻的公司职员毫无差别。柴田讨论小组的学生有许多与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备有名片。
理科学生的研究内容常常与工作有直接关联,有时通过研究室的推荐就能被企业点名录用。与此相反,企业对文科毕业生大多采取开放式录用政策,很少有企业直接向文科生抛出橄榄枝。而柴田小组正是为数不多的受大型企业青睐的文科小组之一。
在日本一家精密仪器生产厂家工作10年之后,柴田教授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亲眼目睹了美国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其充实的学习生活。在小组活动中,他很少发言:“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脑思考,不过为了保证讨论质量,我有时也会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导。”
柴田讨论小组每周举办一次活动,时长90分钟。他们有时模拟股票交易,有时讨论时事问题。学生们每天都读报纸,为讨论做准备。小组每月还会安排企业参观,长假期间去海外实习,毕业生和柴田教授还会邀请企业职员,每年为大家开展两次学习会。
某娱乐公司人事部副总管落合亨说:“柴田小组的学生擅长提出问题,聪颖好学,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我感到惊讶。好奇心是促使商务人士获得进步的重要力量。”
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守口刚教授创建的讨论小组同样积极与企业合作。学生有时直接思考企业提供的课题,有时借用日本IBM的大型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给出对策。好侍食品公司经理伊藤祯尚评价道:“守口小组的学生们拥有极高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论证条理性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一名已被日本电通广告集团录用的大四学生说:“在这个小组里,站在大家面前阐述想法的机会非常多,而在求职面试中也有类似的场景。面试时,即便被问到较难的问题,我也能够毫不畏惧地做出回应。”
国际化专业人才:不断涌现的新专业
近10年来,许多日本大学新设了国际教育学院,力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营造出与留学相同的教学环境。
早稻田大学的国际文理学院就是领头羊之一。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授课,学生需参加为期一年的小班制英语课程。森田院长说,在全院600名学生中,三分之一是留学生,而日本学生必须出国留学一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商学院相近,大多为金融、商社、制造业等。森田补充:“我们希望今后能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例如国际律师、国际会计等。”
1990年,庆应大学开设了综合政策学院和环境信息学院,并很快引入美国的AO入学考试制度和学年制,是全球第一个可自由使用互联网的校区。院长村井纯学说:“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个课题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协力才能解决。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采取新式教学法。新学院的使命就是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这种理念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也会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努力工作。”
在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智能信息专业的大二学生们正在学习制作机器人,它们动作有些笨拙,但十分可爱。这所学院脱胎于理工学院,是日本首个独立的信息类学院。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需要的能力,开设的4个专业涉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并囊括丰富的实践课程,教授大多来自企业。
去年9月,该学院与中国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创办了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这是日本大学与海外院校的第一所合作学院。学校希望通过开放式的环境,鼓舞本校与外校学生共同进步。
[编译自日本《AERA》周刊]
木村惠子、直木诗帆/文
刘欣/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