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早产儿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早产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18 13:05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指孕期未满37周就出生的新生儿。近年来,全世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发育还未完全,早产儿出生后的患病几率比正常新生儿高很多。如何挽救早产儿的生命就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今在美国,医学界掀起了一场“拯救早产儿行动”。设施齐全的监护病房、先进安全的治疗药物和专业负责的医疗团队是这场行动的有力保障。
刚出生的大卫·乔伊斯绝对比你刚出生时懂得多,因为他是个早产儿。一般的婴儿是在母亲怀孕40周左右时出生的,而大卫的出生日期整整提前了11周。想想你在出生前的11周时都在做什么?静静地躺在妈妈的腹中,只知道温暖和黑夜,其他什么都不用想。而大卫却要在这个时候提前迎来那注定充满波折的一生。
今年1月28日,大卫出生了,比预产期提前了近3个月。生他的时候,母亲梅利莎一直在流血,无奈之下医生只能对她进行剖腹产。刚出生的大卫只有2磅2盎司重(约1.2千克),15英寸高(约38厘米),体型比洋娃娃还要小。刚一出生,大卫就要学会接受很多事物——刺眼的手术灯、冰冷的手术刀、细长的针头和巨大的噪音。他还要了解什么是饥饿,什么是恐惧,还有什么叫做“无法呼吸”。当然,对大卫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活着。
后来,大卫被送到了威斯康辛儿童医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度过了人生中的前7周。大卫并不孤独,陪伴他的还有58名早产儿和由近300名营养学家、药理学家、胃肠病医师、外科医生和护士等组成的“超级战队”。在这些医务工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大卫的身高长到了18.1英寸(约46厘米),体重增加到了5磅(约2.2千克)。
大卫的母亲梅利莎·希尔格今年26岁,父亲凯尔·乔伊斯今年25岁,为了能随时见到大卫,他们特地把家搬到了离威斯康辛儿童医院开车不到90分钟的地方。整整51天,他们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会来医院看望大卫,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陪在他身边。
凯瑟琳·方泰尔是一名语言病理学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她将帮助大卫用嘴吸食母亲的乳汁。她将浸过梅利莎乳汁的奶嘴轻轻放到大卫的嘴中,监测仪器上的数据显示大卫的各项身体指标一切正常。于是,方泰尔把奶嘴拿掉,换上一个装满母乳的瓶子。只见大卫慢慢吮吸着瓶口,身体缓缓蠕动,心率有些下降。“瞧,他在努力吮吸、吞咽和呼吸,”方泰尔说,“他做得很好,一会儿我们再试一次。”就这样,在尝试了两次吮吸乳汁后,大卫沉沉地睡着了,那天,他喝下了足足2毫升的乳汁。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960年,体重低于3.3英镑(约1.5千克)的婴儿存活率只有28%。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78%,而这一数字的增长是从1980年后开始的。婴儿的成活率与其出生的日期有关。在孕期22周出生的婴儿存活率只有5%,孕期23周出生的婴儿的存活率为25%,24周出生的则为56%。对婴儿来说,在母体子宫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其存活率也就越高。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医院能救活22周孕期出生的婴儿,那么21周、20周孕期出生的婴儿呢?医生到底能救活多小的婴儿?被救活的婴儿中又有多少是健康的呢?据统计,30%左右的早产儿在出生后都被诊断出有神经缺陷,比如患有脑瘫。
当然,资金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治疗在孕期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所需的费用是28万美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幸运的是,几年前,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完善拯救早产儿的各个进程。这些本可能在重症监护室停止呼吸的早产儿,如今却能健康地生活。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美国政府颁布实施的各项举措。
严谨科学的医疗团队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III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一直被人们称为是级别最高的监护病房,这类病房配有最全最新的医疗设备和最出色的医师。但政府方面并没有对这类病房的规模和设施做出统一要求,因此,不同医院的III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不用医院的早产儿的存活几率并不相同。
2012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对各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卫生、设施和人员配置做出了明确要求,并推出了IV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这一更高级别的重症监护病房不仅配备了顶尖的医护人员和完备的医疗设施,还遍布在美国主要城市的各大医院,让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早产儿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迈克尔·尤亨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IV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他认为,重症监护病房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的生命健康。尤亨负责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美国最好的重症监护病房之一,这里负责接收威斯康星州和邻近4个州的早产儿,其中就包括大卫。
在这里接受治疗的早产儿通常要待到孕期满37周时才能出院,对大卫来说,他要在这里待上1个多月的时间。一旦在这里接受治疗,早产儿就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喂奶,而父亲能做的就只有煎熬地等待。“我是个机械师,我知道如何修汽车,却不知道该如何修复大卫的身体。”凯尔无奈地说。
密尔沃基市的IV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的是每天24小时三班轮岗制,即3个医护团队轮流值班。每天早晨,尤亨都会组织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召开晨会,对每一位早产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医师充分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
然而,这些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并不固定。早晨,当大卫还在努力练习吮吸母乳的时候,尤亨和他的医疗团队又要接待刚刚送来的婴儿。这是一个在孕期27周时出生的女婴,她的四肢蜷在一起,经初步诊断患有神经系统异常。就在这时,另一个男性早产儿也被送到了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和护士需要同时照看多个病例,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
全方位的护理手段
由于早产儿在出生时肠胃并没有发育完全,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不能给早产儿喂食过多。一旦进食过多,早产儿体内就会出现发炎、细菌感染等症状,所以就连母乳喂养也要特别小心。医生格涅沙·肯杜瑞说:“刚送来时,两个早产儿的身体状况基本相同,但如果其中一个饮食过多,其消化系统就会出现异常反应,那么他出院的时间就要晚上1个月。”
医护人员除了要控制早产儿的进食量,还要注意食物与药物之间的搭配,比如牛奶和药物不能同时服用。牛奶中有很多的无机盐、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难溶性盐,使药物难以吸收,进而增加早产儿胃的负担。除此之外,用药量的控制也十分关键。早产儿的用药量一般很少,且需要通过载液输送到体内,并不能直接服用。可载液会稀释药剂浓度,影响药效,所以在每天的晨会上,药剂师和营养咨询师需要一起商讨每个早产儿的药物和食物的搭配。“我会告诉药剂师们,我给孩子们准备的食谱是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这是否健康。”营养咨询师伊丽莎白·波尔青说。
让早产儿均匀地呼吸对医生来说也是件难事。早产儿的肺泡尚未发育成熟,而肺泡恰巧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泡内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使肺部在吸气时较易扩张,而早产儿的肺泡内却恰恰缺少这种表面活性物质。好在1990年,在气管内植入人工表面活性物质这一治疗方案得到正式批准。截止到2002年,死于呼吸窘迫症的早产儿减少了将近15倍之多。
持续正压呼吸机(CPAP)通常是辅助早产儿呼吸的重要工具。从外表上看,这款呼吸机和面罩十分相似,它能帮助新生儿吸入足够多的氧气。大卫在出生后的17天里一直佩戴着这款呼吸机。“当医生把呼吸机摘下的时候,我简直不能呼吸了,”凯尔说,“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大卫的脸。”
令父母和医生都头疼的一点就是,氧气吸入过多也会对早产儿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体内的氧气含量过多可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医学界将其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尤亨说:“我们已经在新生儿科领域研究了数十年,但仍然不知道最适合早产儿的氧气量和氧气浓度究竟是多少。”
科学新颖的治疗方案
在众多新颖科学的治疗方法中,袋鼠式护理法最为常见。袋鼠式护理又称皮肤接触护理,即早产儿在刚一出生后就被放置在母亲的胸前,同母亲进行一段时间的皮肤接触。当早产儿趴在母亲胸前时,他就能感受到母体熟悉的心跳,这将有助于处于恢复期的早产儿健康发育。除此之外,袋鼠式护理还可以有效刺激母体内催产素的生成,增加母乳的哺乳机会。看看那些躺在母亲怀抱里的小家伙们,他们均匀地呼吸着,看上去和正常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
以色列医疗机构曾对1990年后采用袋鼠式护理法治疗的病人做过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生后,持续与母体接触的早产儿与其他早产儿相比,睡眠质量更高、呼吸速率更稳定、心脏更健康。
另一种治疗方法是一氧化碳吸入治疗(Inhaled Nitric Oxide),该疗法不仅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呼吸质量,还有助于脑部神经传递,加快脑部代谢。但现代医学并不主张对早产儿采用这种疗法,因为一氧化碳是否会对人体内的其他器官造成损伤还未可知。
研究者还在积极寻求增强早产儿免疫力,降低其感染、发炎风险的治疗方法,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服用益生菌。刚出生的早产儿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益生菌可以杀灭人体内的病原体,增强人体免疫力。但益生菌的计量控制是十分关键的,合适的计量可以调节早产儿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一旦过量,对早产儿心肺功能的损伤将是致命的。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眼科专家正在研究阻止眼部血管畸形生长、防止早产儿眼部视力下降的治疗方案。目前看来,激光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激光手术存在很大风险,而且激光手术技术正处在研究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疗法并不是最佳选择。
这是一场持久战
科学的治疗手段和一流的医疗队伍仅仅是挽救早产儿生命的其中一步,事实上,早产儿出院后的每一刻都面临患有各种疾病的危险,对医生和父母来说,想要真正挽救早产儿的生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产儿患有智力缺陷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4至22倍。斯坦福大学研究者最近发现,早产儿在刚成年时死亡的概率要比正常新生儿高出38%,死因大都是突发性心脏病。罗德岛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早产儿成年后患有视力缺陷和哮喘的概率比正常新生儿高出32%。总而言之,在孕期27周之前出生的早产儿,60%到3岁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或疾病,而这些疾病一般很难治愈。
为了帮助早产儿及其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们特意为早产儿制作塑料脚模,将他们刚出生时拍的照片、穿的衣服、盖的毛毯都装入一个盒子内,取名为“记忆之盒”。由于早产儿的身体状况不尽相同,有些早产儿刚出生没几天就去世了,这个“记忆之盒”就成为父母们最初也是最永恒的记忆。
庆幸的是,有很多早产儿最终都顺利出院了,他们的生命暂时没有危险、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欣赏星空、享受阳光。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场景看上去有些不成比例,一队人马在奋力抢救一个小生命,但这种比例失调换来的是新生命的延续。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让这一个个小生命活下去。
[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杰弗瑞·克里杰/文
久宏/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