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影响深远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美国,阿富汗,撤军
  • 发布时间:2014-09-18 13:39

  2001年,美国以“包庇‘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为由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随后推动阿富汗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多领域的重建。然而,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转移到伊拉克,塔利班获得喘息之机,最终成功卷土重来,阿富汗战争呈现长期化趋势。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迅速公布了“阿巴新战略”,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较大规模增兵实现阿富汗安全形势的整体好转,然后再逐步“撤出”阿富汗,由阿富汗安全部队承担主要的防务责任。2014年5月28日,奥巴马公布最新撤军时间表,将在2014年之后保留9800名士兵,2015年底削减至4900名,到2016年底削减到仅能确保驻阿使馆安全的兵力水平。美国逐步“撤出”阿富汗、结束这一“史上最漫长的战争”,将对阿富汗及地区安全形势、地缘政治博弈走向及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地区极端势力或将再度抬头

  如上文所言,美国计划在2014年后保留约1万名安全部队,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继续为阿安全部队提供培训、指导、情报支持和空中火力支援;二是继续打击“基地”组织等国际和地区恐怖势力,防止其利用阿富汗领土“东山再起”。美军这种让阿安全部队“打头阵”,自己“退居二线”的军事部署很难阻止地区极端势力再度抬头。

  首先,阿富汗安全形势存在短期内恶化的可能性。一是美国有限军事存在的影响不明确,阿富汗将呈现“亚战争”状态,恐怖袭击、武装冲突将成为常态。阿富汗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区区1万名美军远不足以覆盖阿境内的战略要地,也无法对塔利班构成战略压制。美军在2014年之后将不从事具体安全保障行动,而是偏重进行反恐行动。

  鉴于美军高度依赖空中火力打击和夜间突袭阿富汗民居,未来美军仍有可能造成较大规模平民伤亡,进而引发当地民众反对外国军队的排外情绪,并被塔利班利用收买人心。届时,驻阿美军将不是阿富汗的稳定力量,反而会成为一个破坏性因素。二是塔利班仍有能力在阿全境活动。塔利班是阿富汗境内反政府武装力量的领导者,同时与“基地”组织、哈卡尼网络等组织存在密切联系。塔利班在阿境内大部分地区活动,主要控制城市郊区及周边乡村。2009年,塔利班已将活动区域从东南部的普什图部落区向外延伸,扩展到阿富汗的中东部。到2011年,其活动区域覆盖首都喀布尔北部地区,包括卡皮萨省、帕尔万省、拉赫曼省。2014年,特别是总统大选开始以来,阿富汗境内暴力恐怖事件层出不穷。3月10日,塔利班宣布武力抵制总统大选,将外国人聚集区和选举部门列为袭击重点目标。3月20日,4名塔利班武装分子攻入位于喀布尔的塞雷纳酒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3月25日,候选人阿什拉夫·加尼的住所附近发生两次爆炸。6月6日,武装分子针对候选人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连续发动两次自杀炸弹攻击。三是阿安全部队不足以消灭塔利班。近年来,阿安全部队战斗力有所增强,如逐渐承担主要安全保卫责任、有能力独立采取军事行动等。然而,阿安全部队仍存在情报、后勤、空中火力支援能力不足等弱点,且不断爆出遭塔利班等反叛组织渗透的传闻。就阿国内武装力量对比来看,塔利班虽无力像1996年那样武装占领喀布尔等大型城市,但阿安全部队也无法阻止其在南部和东部地区控制相当数目的村镇,更无法彻底消灭塔利班。

  其次,巴基斯坦安全形势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以来,谢里夫政府持续推动与“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的和平谈判。双方同意暂时停火,并展开多轮接触。3月5日,双方谈判委员会在首都伊斯兰堡附近阿克拉哈塔克镇一所宗教学校举行对话,宣布完成第一阶段对话,并进入至关重要的第二阶段。然而,和谈此后很快陷入困境。巴塔提出释放“非战斗”被关押人员、在南瓦济里斯坦地区划定“安全区”、在全国范围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等要求,这显然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范围。6月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的真纳国际机场遭受恐怖袭击,造成34人死亡。事后,巴塔发表声明,称和乌兹别克武装组织共同制造了卡拉奇机场袭击事件。这是巴基斯坦近期发生的最大规模恐怖袭击,标志着巴基斯坦政府试图进行和平谈判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在卡拉奇国际机场遇袭之后,巴基斯坦军方于6月10日空袭了西北部与阿富汗接壤地带的提拉山谷,并于15日宣布对位于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区的武装分子展开代号“利剑行动”的军事行动,目前已经进入地面进攻阶段。巴方官员表示,巴塔并无谈判诚意,只是希望通过谈判争取时间,待美国从阿撤军后再以阿为基地重整旗鼓。近年来,阿巴境内极端武装组织在人员上互通有无,在战术上相互借鉴,在后勤方面互为“庇护所”以躲避本国安全部队的打击。例如,巴塔头目法兹鲁拉长期在阿东部的库纳尔和努里斯坦等省藏身。随着美国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逐步撤离,未来阿巴边境线两侧的安全形势不能排除交织共振、持续恶化的可能。

  此外,美国撤军将为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和地区恐怖主义组织提供更大活动空间,有可能借机谋划实施“反扑”。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乌伊运”)为例,该组织目的是在中亚以武力建立“哈里发国家”,目前主要在阿巴部落区,特别是北瓦济里斯坦藏身。

  地缘政治环境更趋复杂

  首先,地区国家在阿博弈趋于激化。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可谓沟通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咽喉之地。随着美启动撤军进程,地区国家纷纷加大在阿战略博弈。例如,印度与阿富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强化对阿政府支持力度。一方面,印度增加对阿经济援助力度,对阿援助总额已达20亿美元;承诺推动TAPI油气管道等跨地区合作项目,帮助阿实现“陆桥”潜力。另一方面,密切安全合作,双方承诺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贩毒、洗钱等不法行为。

  印度继续为包括特种部队在内的阿安全部队提供军事培训,提供一定规模的军事援助。阿富汗则不断要求印度提供坦克、大炮、直升机等重型武器装备。

  地区国家在阿博弈对阿重建产生双向影响。一方面,地区国家纷纷强化对阿投入,促进了阿在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建进程,如环阿公路及连接阿与周边国家公路网的日趋完善,普通民众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但另方面,由于各自利益诉求分野明显甚至相互冲突,地区国家在阿博弈呈现明显的对抗性,并成为阿实现长治久安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印度与巴基斯坦、沙特与伊朗的对阿政策最具对抗性和排他性,并妨碍阿政治和解取得实质性进展;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也因历史恩怨及现实分歧而在阿问题上相互拆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上合组织作为地区机制在阿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地区国家间的矛盾还妨碍以阿为中心的地区交通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速度,阿要想发挥沟通东、中、西、南亚的“十字路口”作用仍有待时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阿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此外,美伊关系僵局也减少了阿富汗问题的脱困选项。

  其次,大国地缘政治博弈逐渐压过反恐合作。“9.11”事件后,美国时任小布什政府对外战略重心定位为打击恐怖势力、消除恐怖威胁。在此情势下,美国搁置地缘政治冲突,暂时放下“冷战思维”,与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展开卓有成效的反恐合作。反恐一度成为大国合作的重要“压舱石”。但如今美国将反恐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明确指出反恐战略必须服务于维护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美国以从阿富汗撤军为契机推动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入调整,其实质是甩掉沉重“反恐包袱”,进而开启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局面。在中、南亚地区,奥巴马政府虽力推“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计划,但其实质是谋取政治、安全利益,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大中亚”计划确有复活的可能。即以美国控制阿富汗为契机,使其成为连接中、南亚的纽带,同时与地区国家展开全方位、各领域的合作,在中、南亚建立一系列“民主政权”实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避免中亚国家投入俄罗斯和中国的怀抱。

  面对美国新一轮地缘攻势,视中亚为传统势力范围的俄罗斯同样动作频频。军事上,俄无偿向阿警察部队提供2万支步枪及250多万发子弹,助其提高执法能力,同意出售米—17直升机供阿安全部队使用,并与北约成立联合信托基金专门维护阿军配备的俄制直升机。俄就第201师驻塔吉克斯坦基地与塔政府达成了续租49年的框架协议,成功说服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不再向美提供玛纳斯空军基地,并保留俄在吉的坎特空军基地。政治上,为确保在阿影响力,俄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推动召开“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领导人峰会,承诺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并从毒品生产、走私、消费的各个关节加大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提出整合“上合组织”反恐资源,同意接受阿富汗为上合组织观察员国;建议北约以解决阿问题为契机与集安条约组织建立联系,以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为平台就阿问题展开协商。此外,俄罗斯还推出“欧亚联盟”战略构想,试图以此整合独联体地区,建立并巩固其主导地位,对抗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影响。可以预见,大国在阿富汗及中亚、南亚地区将展开长期地缘政治较量。

  南亚问题专家 王世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