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会议以“预防控制疫病,保障畜牧生产”为主题,共邀请了相关领域的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上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介绍,此次同时召开的还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以及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猪病防控技术研讨会。本次学术年会共征集论文500篇,且论文水平普遍有新的提高。年会期间将组织专家评审优秀论文,颁发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论文提名奖。同时按照惯例,大会还资助了近200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免费参会交流。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廖明教授介绍:“明年我们将可能开始使用禽流感Re-8疫苗,近年来禽流感的发生频率不断加快,病毒变异频繁,不断发生新的突变重组。原本该病主要多发于冬春季节,而目前已转变成四季均有流行。而新毒株的出现也对疫苗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Re-8的疫苗毒株已通了过相应的审核,具体何使用还在等待进一步的评审。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表示,目前世界各地对禽流感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扑杀、监测根除和疫苗免疫。结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有关流行历史,半数以上流行范围都未超过3个农场便被扑灭。因此对新发传染病首选的控制策略是在暴发或流行早期进行扑灭,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和滥用疫苗,必须认识到疫苗是疫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刘秀梵总结几点启示:一是对新发传染病首选的控制策略是扑灭,扑灭的最佳时机则是暴发或流行的早期;二是第一时间报告疫情是实施科学防控的前提;三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和滥用疫苗,必须认识到疫苗是疫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四是新发传染病如果错过了最佳扑灭时间,变成常在性地方流行,则必须实施疾病根除规划。而这种根除规划短则十几年,长则可能要几十年才能见到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在会上作学术报告,他认为,虽然现阶段对PRRSV(蓝耳病病毒)致病性及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相应的进展,但与透彻理解PRRSV的致病机制还相距甚远。
他提醒道,减毒活疫苗的随意、普遍、频繁以及长期使用,不会给PRRS的防控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增加其毒株的多样性和疫病的复杂性,也会导致新毒株的出现及流行。近年来,他在很多PRRS不稳定和发病的猪场都发现,单从临床上已经无法区分是野毒感染还是“疫苗毒”所致。
因此杨汉春认为现阶段依然不建议阴性和稳定猪场进行蓝耳疫苗普免。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适用于PRRS阳性、不稳定和有疫病发生的猪场,阴性和稳定的猪场禁止使用;2.选择安全性较好的活疫苗;3.猪场的免疫程序应有个性化;4.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一次免疫”,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3个月免疫一次;5.猪群稳定后,应停止使用活疫苗,否则一直使用活疫苗,猪场的蓝耳毒株一定不是野毒株,而是“疫苗毒”。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报告题为《禽流感病毒与公共卫生》,陈化兰表示,人感染H5N1的死亡率高达60%,尽管目前自然分离到的H5N1还不具备空气传播的能力,但由于具有与甲流等病毒发生重组突变的可能,H5N1仍具有很强的潜在威胁。她还表示,H7N9不会像SARS一样突然消失,如果不能将病毒彻底根除,这个病毒将有可能通过在家禽体内复制变成高致病性的病毒,甚至可能通过突变而使得该病毒具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廖亚琳 见习记者 杨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