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交通,澳门人惟“自救”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交通,政策,环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25
据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4年环境统计》资料显示,本澳去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已冲破两万大关,达每平方公里20,500人,较前年的19,500人上升约5%。全澳门30.3平方公里的面积,容纳了近63万人,堪称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区域。加上超过24万辆机动车,63万人,平均每2.6个人便拥有一架车,难怪市民叫苦连天。
好在政府正处理填海土地、回收霸地、横琴新区用地等政策,安排为市民换取更多的土地使用空间。除此,在交通政策上,当局亦陆续研究相关方案出台,如透过取消停车场月票,增加短时间咪表位,及调升行车税等经济手段限制车辆增长。五月号《澳门月刊》“智慧交通”一文告诉我们,新加坡搞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即便完全精细化、信息化了,也得同时结合强制手段或经济手段来徵收交通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用,控制车辆增速。而要像新加坡那样,本澳交通管理也完全实现数据化,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智慧交通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恐怕尚需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尽管创建智慧城市本澳不缺技术与科研人才。诚如月刊《智慧澳门,当下必然选择》文中所说,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整合问题,“必须组建一个专门的规划委员会,用以整合科研单位和政府各部门”,“整合是关键一步”。
然而,正是这种“协调”、“整合”,政府迟迟搞不掟,行政程序拖沓、跨部门协作不力、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成为政府各部门长期的积习。“控车”官府说了五、六年,近日才行文决策,只是其中一个缩影。长期以来,跨部门尤其跨司长范畴的工作,难以让外界看到部门间良好的协作和沟通,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统筹的只是自己辖下的部门。公共行政效率跟不上经济发展,跨部门的职能关系未能厘清,就如极力推动多年的“天眼”安装和电子政务普及受阻。此外,政出多门,似成部门间的“风土病”。“公交优先”推动多年,宣传不遗余力,这是鼓励市民多乘公交,弃用私人车辆,大家都很明白。但除了财政局推“发财巴”免车税与之背道而驰,教青局亦出台“持续进修计划”,资助居民学车,变相推动拥车。环保局又来环保车税优惠,现今不少车款均符合标准,人们看到为新车落地推波助澜,公交优先变得四面楚歌。不同部门不同措施,自己打自己,莫此为甚!
故此,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早前于立会无奈感叹“本澳每过30天便增加900辆新车,相信全世界无专家可以解决目前本澳的交通问题。”不少学者专家对此提过不少意见,但大前题是要整个社会也认同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于笔者看来,改善公交服务是其中一个方向,政府必须使居民习惯公交出行,不应以公交失败作藉口而令居民继续以私家车代步。须知当前限车不可避免,本澳道路已改无可改,路面也已不堪重负,政府能拿出的招数,似去几尽,澳门人除了自救,别无他途!
(澳门/黄建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