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在澳门的生活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澳门大学,高铁,宗教
  • 发布时间:2015-06-11 15:06

  在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校园,在这么一个宁静舒适的书院,相信同学们已经生活得十分惬意。走出校园十分钟,又别有洞天,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应有尽有。今天和同学们谈“享受”,似乎不合时宜,在座的各位也比我更有发言权。不过,我要说的重点,是后面几个字:“在澳门的生活”。

  在座的同学有本地生,也有外地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澳门大学?其他地方没有更优美的校园?其他地方没有教学质量更高的大学?显然有。那大家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澳门大学?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澳门大学座落在澳门。既然选择学校时有了这种考虑,入校之后有没有好好享受澳门的生活?

  我相信并且我也认识不少同学,特别是外地同学,在澳门读书期间,关注澳门,享受在澳门的时光,对澳门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离开学校还对澳门念念不忘,恋恋不舍。但也有一些同学,躲进阁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上学、做功课、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或许,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老师、家长还赞不绝口。在我看来,这多少有点遗憾,有点可惜。

  现代教育分工精细,同学选专业基本上以职业为导向,况且功课不轻,能专心读书,取得好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不应该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家长、老师都满意了,其他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到此为止,我今天的讲话可以结束了。但相信同学们还想知道我接着想讲什么。我想与各位分享的,是专业学习以外的一种生活态度,为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

  我们已经无可救药地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似乎洞察世间时时刻刻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也无分远近即时联络到想联系的人。古人道,地偏心自远。现在,刷刷朋友圈,马上就可以知道朋友的现状。但是,细想一下,我们无时无刻得到海量的信息,知识增长了吗?认识提高了吗?智慧增加了吗?或许有,但显得碎片化,并且缺乏了亲身体验。而触手可得的知识,还可能扼杀了我们追求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在朋友圈里,朋友之间的联系多了,但之间的关系亲密了?感情加深了?你真正的朋友增加了很多?我们时刻低头在看电脑、手机,上不仰天,下不俯地,通过机器而非面对面地交流,我们是否更加漠然了?有没有真诚关注身边的人?用心关注身边的事?

  我们还生活在一个高速流动的时代,生活在表面趋同的世界。飞机、高铁、高速公路,朝发夕达,快速将人们和物资从地球的一个角落送到另一个角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喝同一配方的牛奶,吃同一饲料喂养的牛、羊、鸡、猪肉,玩同一款游戏,读同一本教科书,甚至用同一牌子的手机。简单来说,生活便捷舒适了,我们幸福感增加了?地球扁平了,我们进入大同世界了?

  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科学是在反宗教洗礼中成长起来的,但科技却有迷信化的趋势;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却显得支离破碎;生活是人生的旅程,如今却令许多人忙碌不停、苦不堪言。现在的人,似乎不比前辈快乐;当今的世界,仍然纷乱不堪,暴力不绝。扁平的地球,依然发展极不平冲。人类文明,何去何从?

  同学会问,这么大的题目,跟今天的演讲有什么关系?的确,问题很大,大到超出我们的想像和能力之外。然而,我们不能、不应该也不甘心就此放弃。我们必须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哪一天,我们会不知不觉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稍为改变一下“低头”的习惯,暂时离开虚拟的世界,偶尔仰天俯地,时常穿过隧道,跨越大桥,到澳门老城区去走走,细心游览参观,细品历史韵味,探索一个个古迹背后的动人故事,发现那一道人文风景线的美,享受在澳门的生活。假以时日,我保证,你们不仅会爱上澳门,还会为她的历史文化所震撼。

  在座不少同学应该都知道,澳门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是早期全球化的结晶,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也是早期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中西交通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积极角色,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贡献良多。

  因为澳门这个港口的存在,从日本和美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导致了明帝国的通货膨胀,加速了明朝的覆亡;而从澳门运往宁远援明抗清的火炮,又延缓了满清的入关;从美洲引入的玉米、马铃薯等粗生食物,大大增加了中原大地的人口;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的鸦片,又毒害了无数中国人的身心。因为澳门这个港口的存在,输往欧洲的丝绸、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从澳门派往亚速尔群岛的茶农,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更令人意外的是,一艘从澳门装满茶叶运往波士顿的船只,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能不提的还有,澳门的苦力贸易,加速了美洲的殖民与开发。

  因为澳门这条通道,利玛窦将西方的数学、医学、天文学、油画、音乐引入了京城,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他引入宫廷的钟表,几乎令满朝文武玩物丧志。因为澳门这条通道,传教士继日以追地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到西方,为启蒙运动添薪加火,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在澳门旧城,郑家大屋的主人郑观应愤笔直书《盛世危言》,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戊戍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梁启超避难澳门,继续传播改良思潮;镜湖医院的一个医生,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他的名字叫孙中山;无独有偶,圣约瑟修院的一位修士生,也成为了葡萄牙共和国的第十任总统,他叫戈麦斯(Manuel Costa Gomes);孙中山纪念堂里面住的不是孙中山,而是他的原配卢太夫人,正是这位默默无闻的卢太夫人,将第一夫人宝座让给了革命需要的宋庆龄女士;一路之隔的卢廉若花园,则住了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也是澳门博彩业的先锋卢九;再过两个街口,就是收留了中山先生贴身卫士、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的观音堂。《中美望厦条约》便是在俗称观音堂的普济禅院里签订的。在大三巴,往日的圣保禄学院教会了利玛窦中文,而利玛窦和罗明坚编着了第一部中葡字典;明朝遗民吴历前往罗马翻译《圣经》未果滞留澳门期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三巴集》。在白鸽巢公园,不仅竖立着一尊据说在澳门写下葡萄牙史诗《葡国魂》的作者贾梅士的半身铜像,还躺着第一部华英字典的作者马礼邈和第一部英文澳门史的作者、瑞典领事龙斯泰,而于马礼邈学校毕业的容闳,则是中国派往美国的首位留学生。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礼仪之争中前往中国的教皇特使多罗最后被康熙驱逐至澳门,抑郁而终;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坐镇莲峰庙,切断了英国人的鸦片来源,暂时遏止了鸦片的输华。

  弹丸之地,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小小城市,与世运国运息息相连。在世界和中国多次改朝换代的动乱中,无数的难民在澳门找到了避难所;仅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澳门便以其博大的心胸收留了数十万流离失所的逃难者。澳门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写照。在这么一块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发现了一个迷人的大世界,找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园。

  澳门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历尽沧桑,在中、西方的夹缝中巧妙生存,在盛衰中不息发展;澳门的迷人之处,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可以和睦相处、包容、理解、信任、合作,“不同而和,和而不同”;澳门的迷人之处,在于其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开放包容,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神奇的地方,近在尺尺,垂手可及,同学们不用请假,不必缺课。潮语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说,“澳门那么小,你应去看看”。可以“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也可以“你带着我,我带着钱”。无论如何,当你发现、感受到其迷人和神奇之处时,当你走在营地街上能够想像到当年的商人在吆喝买卖时,当你在福隆新街漫步可以婉约听到琵琶女的弹唱声时,你会说,我没有虚渡在澳门读书的时光,我享受了在澳门的生活。我还要补充一句,你对人生的思考会有很大的改观,你的人生会有更加深刻而真实的体验。

  (本文是在澳门大曹光彪书院2014-2015学年高桌晚宴上之讲话。吴志良,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北京外国圣约瑟修院(澳门基金会知识丛书中系列图片)语大学及澳门大学客座教授、历史学博士。)

  澳门/吴志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