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反弹”交错,施政能否在地落地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电台,沟通,社团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35

  新一届政府上台“唱戏”至今,似已完全入戏,各自角色开始有了深度演绎,有的游刃有余且“动作”频频。日前,司级官员不断上电台、电视台,透过电子媒体、大气电波,直接与市民交流,重视一种“活”的、双向的意见沟通,从而把准社会脉搏。一方面加强政策措施宣导力度,让普罗市民明了措施取向;另一方面,透过直接、互动交流,掌握市民所想,真实体会民意、听取民意,形成激发思维的渠道。

  毋庸讳言,特区政府经历15年施政,沿用的是过去澳葡政府了解民意的“委员会”制度,招揽社会代表、社会菁英作为“智囊”,以制订政策时作为参考。可是,这套“民意代表”的委员会制度,有它的优势,也有它必然存在的弱势短板。例如政府在不同界别可以凭藉社会代表发声,形成意见收集或社会反馈的工作。但在社会日益发展,不同阶层利益角力明显,以至社会迈向多元化的今天,过去“钦点”一些社团、机构代表进入委员会的模式,愈来愈见脱离社会实际,未能更有效地协助政府施政“在地”、“落地”的困局。故此,社会在建言中,不无期待政府优化委员会的组成方式,甚至倡议设立委员会“直选”组成成员比例,藉以有效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业界、界别的意见和呼声。

  尤其是当社会普遍对一个社会议题形成“共识”以后,落实在操作上,难免碰到不同利益角力。为此,一个在社会看似取得共识的议题,当政府试图形成政策措施之际,便会遇上社会上不同利益的“抗争”和反对的声音,令到政府施政,有难以“落地”的感慨。如面对澳门市民搭的士难问题,从市场角度,是个供求关系,增加的士数量,便能缓解。然而,当政府宣布发出新的士牌照,便惹来业界诸多理由抗衡、推搪。尤以在填补电召的士营运上,看似社会赞成之声不绝,实质反对声音亦不绝如缕。又如面对本澳每月新车落地900辆,年道路长度增长不足4公里,社会支持政府控车。而当政府提出有时限公交专道,或取消公共停车场月票制,释放车位以供流转,社会却再“起哄”予以反对。可见施政措施一旦触及既得利益,就会有反弹。

  所以,当政府加大官民意见沟通交流力度后,所掌握的社情民意,如何能在地“落地”,便关乎政府、官员施政水平是否“强势”了。尤其眼下,澳门特区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运行新常态,面对“共识”与“反弹”交织出现,特区政府和官员如何“摆平”纷争,强势推动社会经济民生等领域改革,相信这是广大市民最想看到的。

  (澳门/吴荣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