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博彩元素:澳门经济的新出路?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博彩,赌球,旅游
  • 发布时间:2015-06-11 15:26

  连续十一个月的赌收下跌,多间博彩公司贴出公告暗示可能裁员,大批外地劳工满约后由于未能续约而离去,随之而来的是澳门和氹仔的大批楼宇单位租金迅速下滑,楼价亦随之产生百分之十或以上的调整。这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是“山雨”早就以一时绵密一时停止的黄梅雨般,在过去十一个月不停地洒落在这个“莲花宝地”之上。于是,就有某些人便喊出“非博彩元素”的概念来。

  这个概念经过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公开表示赌台分配必定会与博彩企业所投资的“非博彩元素”作为重要的条件考虑,并在今后新订合约中要求博彩公司增加“非博彩元素专案”之后,更是被市民大大关注。可是,“非博彩元素”究竟是甚么东西?或者,即使我们搞清楚“非博彩元素”是甚么东西,它就真的可以成为澳门经济的出路吗?

  “非博彩元素”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其实,迄今“非博彩元素”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只要不属于澳门《幸运博彩条例》定义的20多种「幸运博彩方式”,或者“赛狗”、“赛马”、“赌波”(赌球)等“竞赛博彩”,以及“金路”、“电子白鸽票”的“奖券博彩”以外的其他产品(服务),都可以划归为“非博彩元素”。换言之,只要不是和赌博有关,你说它是甚么,它就是甚么。

  如果参考过去的有关澳门旅游业相关研究,大家真的要将“非博彩元素”加以定义的话,它应该至少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服务(项目)。

  首先,在较低的层次上,“非博彩元素”是指某些投得赌场经营执照的博彩企业,在其营业场所(至少包括娱乐场、酒店、渡假村)之内提供的“非博彩服务”(项目),如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体育比赛、会议展览、休闲娱乐、节庆活动、购物优惠等等。

  其次,在较高的层次上,“非博彩元素”是指旅游业中的“非博彩旅游项目”,亦即是一些可以由博彩企业提供,也可以由其他机构提供的“非博彩旅游项目”,例如,中葡美食、手信礼品、名胜古迹之旅、传统庙会节庆之旅、生态之旅、音乐节、烟花节、东望洋格兰披治大赛车、花地玛圣母圣像出游、博物馆美术馆历史纪念馆之旅等等。

  博彩旅游业之外,其实是不存在任何“非博彩元素”(项目)的,有而且只有的是发展其他“非博彩产业”,如环保工业、文化创意产品、高等教育服务、会议展览、高新科技等等。

  一个比较正常的国际旅游城市,应该是“博彩元素”和“非博彩元素”都兼而有之,在旅客花费时间和金钱、城市总体收入等等指标上保持一定比例,而不是像澳门目前般“博彩元素”一面倒地占有压倒性比例的。例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其“非博彩元素”挣来的收入,最近十年以来都一直占城市总体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或以上。

  欧式赌场与美式赌场

  澳门以前长期被称为“东方蒙地卡罗”(Monte Carlo of Orient),最近十年却被称为“东方拉斯维加斯”(Las Vegas of Orient),即使“赌城”(Gambling City,Casino City)的“城市形象”(City Image)依旧,但从这两个不同称号的后面,大家亦可以感受到澳门的赌场经营模式,其间亦出现了一次质和量的转变,那就是从“欧式赌场”为主,转变成“美式赌场”为主。

  所谓“欧式赌场”,其最大特色是赌场都是比较小型的,赌台一般都在30张以下,10张8张亦很常见,以澳门娱乐有限公司(澳博的母公司)最早的一个赌场“爱都酒店”为例,最初就只有8张赌台。后来出现的第2个赌场“海上皇宫”(赌船)2楼和第3个赌场“金碧赌场”,也不过只有10几张赌台而已。直到后来第4个赌场“葡京酒店”和其他中型赌场,于1970和1980年代次第落成,直到2002年2月赌权开放时,赌场总数目只有11个,赌台数目也不过只有378张,如此而已。不但如此,除酒店、餐厅、泳池、健身室之类必要设施外,赌场及其附属建筑物即使有礼品店,也大多数是较小规模的。

  “美式赌场”的最大特色则是“大型”、“豪华”、“金碧辉煌”、“多姿多彩”、“包罗万有”,旅客走进去之后根本就不必外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不但附属设施如酒店、餐厅、礼品店比别人多,泳池、水疗、SPA、健身室、高尔夫球场、篮球场、表演大厅等等,应有尽有,几乎甚么的旅客需求,都可以在里面解决。2004年5月“金沙赌场”开幕,则是“美式赌场”在澳门的开始,一开档便摆了120张赌台,是过去40年澳门赌台总数的约三分之一。但是,更夸张的是2007年9月“威尼斯人赌场”的开幕,一开档便是800张赌台,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娱乐场连酒店及其他设施的总体规模约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全世界)最大型赌场总体规模的三倍。

  欧式和美式赌场背后的经营逻辑

  其实,“欧式”也好,“美式”也好,“博彩元素”也好,“非博彩元素”也好,博彩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中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客源的数目和性质。二零零三年底做的一项《内地与香港赴澳游客研究》调查报告指出,澳门游客的主要来源是香港游客(在1188.8万总人次中,占462万人次,占总人次的38.9%),受访者中大都是“自己来”(98%),“自己安排活动”(99.4%),到澳门的原因分别是:食品(54.9%)、景点(39.1%)、赌场(39.1%)、购物(20.1%),对澳门的形象则是:赌城(48.6%)、美食小城(33.6%)和葡国风光(10.3%)。对大多数香港人来说,澳门就像是香港人的一个离岛,一个后花园,来澳门就像是他们去长洲、大屿山一样。

  可是,到了2004年“金沙赌场”开幕,中国内地游客成为澳门最大客源之后,由于内地游客都比较喜欢“大型”、“豪华”、“金碧辉煌”、“多姿多彩”、“包罗万有”,“欧式赌场”的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自然被迫转型。

  由于游客的来源出现重大变化,对内地游客来说,“美式赌场”的竞争力相对较高,目前不少的老牌“欧式赌场”(大多都属“澳博”旗下),便都被迫蜕变成中型或大型赌场下属的“赌厅”(贵宾厅),相对上比较倚靠“博彩中介人”(俗称“叠码仔”)去维持本身的竞争力了。

  要吸引非内地游客的其他客源,加强“非博彩元素”,便成为一种不得不行的选择。

  总结

  回顾过去自鸦片战争结束以来170多年澳门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自1930年代开始,以“博彩元素”(项目)为核心的博彩旅游业,一直都是产业结构的核心支柱。即使金融服务、出口贸易、建筑营造、船舶制造、神香神龛、爆竹烟花等等其他产业都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可是,变来变去,澳门仍然是靠“开赌维生”,其中当然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经济逻辑所致,即使目前官民一致地提倡“非博彩元素”,亦是最多只能成为一些辅助性的产业,大家也不必存以厚望。

  然而,这总是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方向,澳门“开赌”始终是在“捞偏门”,而且是在一向反对赌博的中央人民政府的“特许”之下“捞偏门”,谁也不清楚明天会发生甚么事情。不管大家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大家都还是要努力去做点成绩出来给北京当局(阿爷)看一看。成功固然最好,即使最后失败,只要北京当局(阿爷)满意,其实也一样是成功的。

  对澳门来说,长期来看,是没有悲剧的,澳门的经济日后究竟是好是坏,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大家便都不必怪罪于任何人。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常态,是新是旧,是悲是喜,都只是一种自然规律。过去十年的经济繁荣总会有回落的一天,热闹过去,便一定是平静,这是每一个澳门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作者谭志强,时事评论员、“澳门开讲”等节目主持人、两岸四地专栏作家、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澳门/谭志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