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司机:其实我啲都唔容易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运输,巴士,旅行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43

  排队、候车、塞车早已在澳门司空见惯,还不时遇到一些恶狠狠的司机,这早成了澳门交通的通病。这两个礼拜连日来的暴雨更让交通运输雪上加霜,想必居民、游客、司机、政府大家都是一肚火涌上心头。虽然运输工务司罗司长,再三向全民抱歉也难以抵挡海啸浪涌般的民怨。

  近日搭巴士,排队等了大半个钟,终于等来一辆,行车中的一件插曲让车上众人难以忘记。车行经至台山街市,在前门大家陆续刷卡登车时,一群类似内地游客的中年男女,趁着落车时开启的后门突然间蜂拥而至,继而开始大声攀谈,司机见状,直接朝向该方向,大声喝止,希望他们下车从前门上车,三次劝阻无效后,司机索性停车熄火,慢慢等待,一时间僵局难解,司机不愿退步发动车辆,游客觉得后门上车理所应当,其余乘客大觉无辜,一方面叫游客下车排队,另一方面催促司机开车。无人下车亦无人开车,车厢内抱怨、愤怒、无奈的声音此起彼伏,终于游客耐不住不开车的司机,“愤怒地”下了车,总算换得司机开车。一路上乘客议论纷纷,有谴责游客的失序行为,也有不理解司机执着行为的质疑,站在司机身旁的我处在一片杂乱声中,听到最后司机大叹苦水:“基本规则大家都应该守,依家做司机都唔容易”。

  细想之下,其实做澳门巴士司机真不容易,阻塞的交通,漫天的游客,无论是居民还是外来者更容易将搭车难的愤恨转嫁到司机身上,司机在长期运输过程中的道路压力与人流压力同样也转移到乘客(包含居民、游客)身上,长此以往,“司乘矛盾”愈发激烈,往往恶语相向,甚至偶有大打出手,其实谁都不希望在矛盾与吵杂的氛围中乘车抑或开车,那问题又出在何处?习惯香港本土思维的“本土胶”一定第一时间把这种事情上升为两地矛盾,大打中港质素差异牌,更有“强国、强国人”的对立言论,而大多数澳门本土居民往往习惯了忍气吞声,即使看到这些不合规则的现象,多半是感慨之余的摇头,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不要说动辄上街抗议、驱赶游客,连大声吵架的机会都不多见,两种极端带来的都是负面效应,究竟怎么才能解开这样的现实差异,又如何化解这样的两地矛盾?

  单靠“文明的差异、文化的不同”这样的解释往往难以深入,事实上大陆本身很多地区为了解决前门上车困难的现状,允许乘客前门打卡后门上车或者后门上车继而打卡,连台湾不少城市也是设立前后门上车制度,上车顺序的差异来源于地区差异与实际情形,无法用一句“文明的对立”来解释。在乘客看来,他的城市,后门上车再付钱打卡本来就理所当然;在司机看来,前面排队有序上车打卡更是天经地义、遵守规则,似乎没有人觉得自己错了,其实现实社会中,现在“陆港矛盾”、澳门民间社会的诸多怨言不就是从这些一件件小事中慢慢激化而来的吗?包容只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忍辱说法,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从而放下问题,多方和解。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恰是从小小的宣导与劝导开始,各地的差异难免,如何做到真正的入乡随俗、遵守规则不仅是文明旅行的第一步,也是旅行城市必须肩负的责任,与其每天让这样的小小矛盾激化,不如派出志愿者抑或社会力量在公共交通站台等处宣导有序前门排队上车打卡、付钱,行经手扶电梯需要右侧站立、左侧通行的规则与制度等。澳门今时的社会大量招揽游客,却对游客的行为不加以引导,最后不仅引来承载力的抱怨连连,更让两地社会在生活琐事中激化矛盾,这恰恰是饮鸩止渴的短视作为,投入一定的志愿者和社会力量从小处开始引导,收获的大利在交通上也许是居民、游客、司机大家都受益其中,扩展到其他领域更是社会全民利益均沾,这也是澳门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细节步骤,否则就变成“做澳门人真唔容易”,“来澳门都唔容易”,“靠政府更唔容易”的多方困局。

  (澳门/郑士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