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味留香——合发利记咸鱼铺今昔谈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鼻咽癌,粤菜,捕渔业
  • 发布时间:2015-06-12 07:44

  在广府人饮食文化中,咸鱼可说是一种代表性食物,一如江淮的臭豆腐、韩国的泡菜,以致于曾有揣测指广东人鼻咽癌高病发率乃由咸鱼所致。虽是无稽之谈,却可见咸鱼在粤菜中的历史地位。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在港澳地曾经成行成市的鱼栏、咸鱼栏,已然式微。

  合发利记咸鱼铺创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东主是人称“煊叔”的吴煊,是本澳经营咸鱼发售行业的老行尊,见证了六十多年来“马交咸鱼”的变迁。用他的话来形容当下的行业状况,就是“已开到荼薇”:“行内的人手日渐老化,后生的都唔入行”。

  日本侵华期间,当时才十来岁、在中山读四年级的煊叔,与母亲带着大嫂及妹妹避难到澳门,从此落地生根,担起生活重担,这也是不少老一辈澳门人的亲身经历。“当时来澳后就住下环街,出门口就是鱼栏。最初担街做些小买卖,后来就向鱼栏攞啲鱼仔,自己加工腌制后,拉车仔去到快艇头街一带去卖。”四十年代的下环内港一带仍是海岸,大大小小的渔船每日穿梭往返,煊叔回想当年的繁盛,不胜唏嘘:“当其时下环街有十多家大栏,每家都有请十多个伙计。渔船上水,鱼箩由沙井巷摆到妈阁庙呀!”

  渔业兴旺,连带咸鱼行都开到成行成市,“五十年代前,快艇头街一横一直两条街大概有十八家,沙梨头那边还有三几家。”吴煊的合发咸鱼铺原址就开在快艇头街中间,二十多年前因旧楼拆建,才搬迁到现址的工匠街三十五号。“合发原本是叫成记的,五十年代已经有啦,我系一九六二年才顶手的,改称利记。”能够由车仔档到上铺做老板,当中玄机,或可由煊叔一句话中参透:“内地解放后,对港澳货运完全停顿,成条街的咸鱼铺一年之间冇咗一半,两年后冇咗八成。”

  一九五八年,南光公司组织澳商到内地买货,合发、合栈、顺发、和发、成益、和益等六家澳门商号组成“六联南粤公司”,到春秋两季交易会进行咸鱼合同贸易,但煊叔表示与内地的生意难做:“国内货收购价连同运费及其它杂费,同澳门货相比无竞争力;加上咸鱼不能久放,讲求新鲜,与同期的澳门货形成冲突。只不过是当时不想货源外流,勉强为之。”一九八○年,“六联”解散。

  澳门历史上是一个渔村,在上世纪本土四大支柱产业中,捕渔业是最大规模的行业。早年在渔汛期,大量的海产来不及新鲜发售,又没有雪藏设备时,因而衍生了咸鱼业。昔日的下环海傍一带及路环海边,都有不少晒制咸鱼工场。“合发”在快艇头街的旧址亦自设有晒场,吴煊说:“当时大多数晒场都设在楼顶的,我家的约千尺面积。”现在工匠街的铺内,左边墙货架下仍可见一列水泥砌成的腌鱼池,不过,煊叔话近三几年已没有自家制作了。

  做咸鱼铺虽然不用出海风吹日晒雨淋,但工作同样繁重辛劳。“以前渔汛之时每天都是天光做到天黑的。黄昏六点钟渔船埋岸,信差就会逐间铺去派信通知,我就同伙伙一齐去码头落货。天冷时都经常要做到凌晨十二点或者一点才能够收工。”煊叔说到这里笑起来,“点似得依家的后生,朝九晚六都仲嫌辛苦!”

  煊叔说,澳门的咸鱼业在五十年代最淡静,六七十年代靠本地人支撑,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后,开放境外货物进口,澳门百业又“咸鱼翻生”,“合发”亦不例外。虽然煊叔在这行内经历几十年,但他亦估唔到最旺时期竟然是“自由行”刚开放时,“内地人几十斤几十斤咁扫货返上去,试过最旺一日卖十多万蚊货,一年卖三百几担,大约早十年左右啦!近十年都系一年静过一年。”煊叔说,“依家呢行都好难做,冇人力、冇货源、租金贵,合发铺位好在向社团平租,尚可维持。依家做小批发为主,与客户有几十年感维系,佢哋反而惊我唔做。”

  “合发”另一口碑货就是虾糕。“虾糕以香港汲水门的最靓,澳门卖的基本上都是从那里攞货。澳门早六十年前氹仔都有做虾糕,每年四、五、六月才有。澳门依家冇船攞银虾,香港都少货。”煊叔的柜台上就有两个大玻璃缸摆放一砖砖的虾糕,显见很重视的样子,“我卖咗几十年虾糕,叫做薄有名气咁啦!如果港冇货,我就唔卖,唔想做坏名声啦。”

  澳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少传统行业却日渐萎缩,所谓一叶知秋,捕渔业成了夕阳行业,依附其后的咸鱼业更形衰落。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咸鱼白菜也好好味”真的是只有歌仔才有得唱了。

  (作者是澳门城市大学2014级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文/李文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