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目标

  首先,2013年完成三大数据库: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档案数据库。支撑六大类业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所有业务应用和各级平台能够贯穿使用,服务百姓,连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机构98万家。同时,制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第二,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个全国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真正实现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健康信息资源统一融合。同时,实现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中西医并重,工作全天候。目前正在做部门协同工作,再加制度的全对接,形成全民医疗健康的信息服务机制。

  第三,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相关法律制度。支撑业务可持续,应用跨部门,服务社会化,决策科学化。

  第四,解决健康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健康信息消费的政策制度,发展个性化医疗服务,结合新技术应用创新,探索智能医疗业态和新的运营模式,真正实现预防、治疗、康复、自我健康管理一体化。

  从实践来看,2009年医改以来,中央投入超过一百亿,大力支持地方信息化建设,涵盖了基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地市公立医院改革,省平台建设,调度监管,远程医疗等七个基础方面。现在正在进行效果评估,以及“十三五”项目工程的规划。

  二、地方平台实践(福建经验)

  (一)、抓基础,建成全省卫生信息专网从国家角度来讲,目标是把委内20多个业务体系的一二百个系统,整合到六大类的体系之中。同时,推广可复制的应用。

  从地方角度讲,推行统筹建设平台,淮安、东莞、沈阳、辽宁省、福建省等试点地区工作做得不错。

  例如,福建以省统筹建成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接口,统一标准,统一应用。去年在福建开了现场交流会,现在各省平台建设推动比较快,目前已经有14个省基本建立了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福建的做法是构建了全省信息专网,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部覆盖,联接省内一千多家公立医院,同时把部队医院、民营医院也纳入了信息网络体系之中。

  (二)、抓载体,建成省市数据中心平台

  福建省建立了省市两级的集中数据中心平台,包括一个省级平台和九个地市平台,加快了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三)、抓主线,建成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建成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从长远来看,更多的是依托平台为百姓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百姓到福建省任何一个医疗机构就医,都可以调阅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医疗机构资料,方便进行相关的诊疗。

  (四)、抓网点,建成基层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福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比较健

  全。在发改委支持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有专门的建设项目,统一开发软件,统一配电脑,一直到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现在很多省的基层系统与省平台进行了整合,积极利用云计算、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加速基层数据汇总,为百姓服务。

  (五)、抓延伸,推进卫生业务子系统建设

  推进延伸系统服务。未来,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疫接种。需要打通这样一个服务系统,实现最后统一管理,把数据汇集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

  基于互联网的慢病管理系统首当其冲,国外也是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始的。这样百姓就不用每隔一段时间去医院挂号,取药,使社区随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真正协同起来。

  (六)、抓应用,服务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要真正靠信息系统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客观数据来支撑改革和决策。所以人口信息的准确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相关系统的协同性,相关医改和调整政策的完善性,以及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性,都要有很好的进展。

  今年“十三五”规划初步了完成研究和相关内容,总体思路和项目工程建设3月底报发改委,其中重点要抓应用,推广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强化顶层设计

  今年重点工作是国务院部署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同时要探索行业的关键技术应用政策,以及核心的信息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瓶颈,深化业务,创新模式,在“十三五”期间提供更好、更有利、更有效的政策发展空间。同时,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利于地方示范。

  加快信息汇总,“十三五”期间要构建一个完整、高效、准确、集成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2015年搭建体系框架,2016年到2017年使服务体系初具规模,2020年真正形成人口健康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加快信息惠民

  十二部委印发文件,普及应用居民健康一卡通,远程医疗建设,重大疾病防控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等。今年我们将会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进行居民健康信息服务专项试点,特别是在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中,对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探索实践。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惠民,我们编制了六大类信息服务指导方案。首先完成的是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方案,涉及到应急、基层、监督、妇幼、食品等卫生计生委内部的六个司局。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新农合,制度对接,综合管理等稍后完成。系统建设设计完成之后,将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在基层到底为百姓提供什么服务。同时,今年要进一步地完善远程医疗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三)、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应用

  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行业的普及。我们会同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包括健康医疗云服务、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物联网、智能城市等平台应用示范,真正推动流程优化、模式创新、绩效评价。重点探索在互联网情境下,实现合法的医患数字身份认证,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责任信息完整可查、诊疗数据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

  (四)、标准安全体系

  要建立健全的标准安全体系。主要开展新兴技术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特别是数据和系统相关的法律法规、权责关系立法方面的工作。这方面是短板,目前可依据的内容非常少。

  同时,我们正在进行全行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去年印发了《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今年结合医疗卫生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还有一项重点工作是健全标准测试、安全审查、等级保护和电子认证服务体系。这方面的工作直接制约应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一步制定未来三年的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框架,推进建立信息标准应用平台。

  (五)、构建多方参与机制

  构建多方参与的机制。今年主要探索建设新模式,例如很多地方在探索PPP模式。同时,今年开始制定规划,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也要跟上,要有手段、有办法、有制度。要充分发挥服务机构和参建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最近一两年,欧盟、英国、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感兴趣,有的前期已经进入国内。

  在应用、技术方面,我们并不比国外落后,但是在整体推进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十三五”时期,希望能够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我们实现人口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美好前景,巨大空间,也要增强产业化的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