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据:洋种洋企在中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外国种子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落地中国开始,经历了十年探索、十年融合、十年发展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先锋、圣尼斯、瑞士先正达和法国利马格兰等跨国种业公司陆续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进行品种示范试验。通过引进和示范途径,国外品种开始走向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北京世农、北京兴农和北京汉城等为代表的一批韩国种子公司最先在中国成立公司,外资正式进入中国种业。

  1997年,农业部和原国家计委等四部(委、局)联合发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正式拉开了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

  2000年,中国《种子法》颁布实施。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种业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种子市场,特别是蔬菜花卉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种企特别是跨国种业巨头加快进入中国种子市场。

  全面放开种子市场不到十年的时间,“洋企洋种”控制了中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粮食作物方面,国外玉米品种由我国市场份额的不足1%,也迅速上升到了10%以上。面对国内种子品种全线失守的困境,不少行业人疾呼:狼来了!中国种业必须要进行战略突围!

  在外企攻占我国种业市场的同时,国内种企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总量由8700多家减少到了4400多家,减幅近50%;注册资本1亿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企业119家,增幅30%。自2011年起,国务院连续3年出台3个文件、多项举措,全面部署、推动种业发展,逐渐走上了与国外种企的竞争之路。

  面对国内种企崛起,外企也在寻求突围。

  专题撰写:《农财宝典》记者 刘海英 刘探 叶香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