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转基因农作物

  编者按:转基因,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在当下已经超出了科学本身,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提起转基因,有的人就会“色变”,甚至个别媒体、专家和公众把转基因“妖魔化”,引起社会的恐慌。

  转基因对大众来说是一个新鲜物,对此产生一些疑虑也是合情合理,因此需要科学家、科普机构和政府加强转基因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转基因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转基因存在的安全性,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然而,转基因科普是场“持久战”,需要建立有效可信的科技传播平台,加大科学传播力度。作为农业领域的一本专业杂志,《农财宝典·种业版》将持续推送专家的转基因文章,做转基因科普的信息传播平台。

  近年来,“转基因”正在成为普通人的热点话题,甚至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的安全考虑:一是转基因引发的食品安全,二是转基因作物引发的生态安全,三是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国家利益安全。

  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还是不安全?“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的影响是更好还是更糟?为什么中国政府要把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公众更深入的理解有关转基因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如何实现应用

  追求更高的农业产量是人类一直在不断追求的目标。传统育种技术通过作物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重组,改变其遗传基因,从而不断筛选到更抗逆、更丰产或更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是将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通过人工操作导入到受体植物,从而获得遗传改良的品种,同传统育种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基因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其实是利用了一种自然界原本存在的模式。具体实现方式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实验室操作先插入到农杆菌的一种遗传物质中,通过农杆菌侵染植物的特性,将外源基因传递给植物细胞,然后通过细胞培养获得再生的转基因植株。

  针对改良农作物性状,提高产量这一目标而言,传统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良作物性状。区别在于,如果把传统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分别类比为大炮和导弹,前者通过覆盖式打击(实现)目标,而后者是通过精确制导打击(实现)目标。

  当然,传统育种的“覆盖式打击方式”只能局限在能够进行杂交的种属间进行,即便远源杂交育种,也不可能跨跃物种界限。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实现跨物种界限进行基因交流。就像大炮只能在几十公里的射程内发挥火力,而导弹可以实现跨洲际,这是不同技术手段的差别。但这也是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传统育种家不敢想象的新品种的原因,比如能够不怕某种害虫的作物、特别耐旱的作物、或者不怕除草剂的作物等。

  科学认识转基因的安全性

  回到转基因安全性的焦点问题,如果对转基因技术一无所知,的确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舆论所误导。因为对未知的事物有恐惧感是人类的天性。但对熟悉转基因技术的专业人员而言,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尽管生态安全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食品安全性是非常容易得出结论的。二者均需要个案评估,现已经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均已经充分地证实了其安全性。

  第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其实就是考虑外源基因以及外源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安全性。基因(核酸)也好,蛋白也好,都是目前人类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其安全性的评估和检验测试都是容易的。

  有人质疑也许转基因食品的危害需要几十年才能显现,那么,人们应该同样去质疑大米或者猪肉中数不清的基因和蛋白质对人体有害。因为转基因技术只是改变了食品中个别分子的排列次序(遗传信息),而非转基因食品中这些分子的排列次序也同样是变幻多端、千差万别的。

  更有些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人,认为食品中有“基因”是危害健康的,这是比较无知的。殊不知基因就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在蔬菜,瓜果,肉类等非转基因食品中同样大量存在。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其基因的分子组成成分都是一致的,都是由4种小分子(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胸腺嘧啶)连接的长链大分子,不同基因的差别只是这四种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从食物的角度,正如我们吃肉的时候从不担心动物的基因会影响到自己一样,我们不需担心食品中的任何基因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包括人为改造的基因,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所有的基因都是由完全相同的四种小分子结构串联成的大分子(仅仅是四种小分子的排列次序有差异),都会在消化道被降解成同样的单体营养成分(核苷酸)。

  因此,只需要证实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对人没有毒性、不是过敏源,不是抗营养因子(这些测试都有通用的标准,不难得到准确结论),就能够确定其食品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其食品安全性更高,因为被有毒化学农药污染的几率大幅度降低。

  第二,转基因的环境安全性,需要根据转基因作物的功能采用“个案评价原则”。相对食品安全性而言,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更需要关注。当然,目前进入应用阶段的技术均经过了长期的评估和分析。事实上,有些技术是对保护环境有利的。例如抗虫技术,可以大量减少有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可减少农田环境污染。

  例如对于抗虫的转基因植物,需要评估大规模应用后对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和评估靶标害虫对抗虫作物进化出抗性的风险等等,对于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需要评估其中的抗除草剂基因向周围环境杂草中飘移,出现“超级杂草”的风险等等。

  第三,关于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国家利益安全,是确实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利用转基因技术会危害国家利益,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忽视转基因技术,未来必将危害到国家利益。这正是我国政府将转基因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16大专项之一,高度重视发展的原因。

  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正在引发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996年,以抗虫和抗除草剂为主要性状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应用,全球累计种植面积170万公顷。随后,种植面积持续高速攀升,2014年全球27个国家种植了1.815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是1996年的100多倍。目前全球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转基因品种的采用率分别为82%、68%、32%和25%。

  从1996年至2013年的18年期间,转基因技术在全球产生了大约1333亿美元的农业经济增益,其中30%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所得的收益,70%来自4.41亿吨可观的产量增收(数据来自ISSAAA Brief 48)。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必将成为解决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问题的不二之选。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国,中国种业做不好,粮食安全就可能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种业必须要逐步强大起来,最关键的是靠技术进步。农业转基因技术俨然已成为振兴中国种业的契机,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国泰民安的关键点。

  本文作者: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崔洪志博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