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生产率的管理关键点之——第一胎母猪培育和管理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 关键字:母猪,培育,生产率,猪场管理
  • 发布时间:2014-11-24 14:32

  在猪场管理中常遇到第一胎母猪配种返情率高、产仔数少、易发难产、产后易发子宫炎和断奶后难发情导致淘汰率高等问题,它使猪场的饲养成本大大增加,也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挑战。为什么第一胎母猪容易发生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和分析。

  一、配种日龄过早

  大多数专业化、规模化猪场都是饲养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为特点的猪种,这些猪种经过近二十多年的遗传育种改良,其生长速度在30-100kg阶段日增重可达900-1200克,新美系猪种体重超过100kg日增重甚至高达1400-1500克。因此,容易误导配种员作出过早配种的决定。一些猪场引种时忽略向原育种场要种猪的出生日龄等档案,配种员往往以后备种猪体重来判断配种日龄,当后备种猪出现发情时,体重达标,但日龄只有160-180天,此时其生殖系统和骨骼尚未发育成熟,如果配种受胎,容易出现难产和产后难发情的问题。

  另外,在后备种猪培育阶段没有进行控制生长速度和吊架子等措施,后备种猪肌肉和体脂生长过快,限制了骨骼的发育,易使种猪骨盆狭窄出现难产问题;同时,腹部体脂肪过多使腹部容积变小,胎儿发育后期因空间不足会导致部分胚胎死亡,因此产仔数减少。

  一些配种员担心后备母猪出现了第一次发情后不再出现第二次发情,因此,母猪出现了初情期就马上配种,而部分母猪第一次发情排卵较少甚至个别母猪不排卵,所以导致第一胎母猪配种返情率高和产仔数少。同时,个别母猪发情不明显和隐性发情,尤其新美系猪种比较多见,更使配种员容易作出母猪第一次发情就配种的决定。

  二、配种日龄过迟

  由于后备种猪在培育阶段调教措施不足(公猪调教、调栏、运动、光照、催情补饲等),饲养环境差(如潮湿、光照不足、温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刺激等)、饲料营养跟不上(如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原料质量差、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不足或不平衡等)、饲养管理不当(如母猪过肥或过瘦,后期生长过快或发育不良、没有做发情记录、饲养密度大等)和后备母猪培育阶段发生过疫病等原因,使后备母猪阶段超过正常发情时间不发情(如超过260日龄仍不出现初情期),因此,一些猪场为了充分利用种猪,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母猪发情,包括使用激素类药物催情等,母猪出现发情症状立即配种。但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生产数据统计表明,越早出现初情期的母猪,繁殖性能越好;而发情异常导致过迟配种的母猪,第一胎产仔数及其终生产仔数少,产后难发情、不发情比例高,淘汰率高,终生使用寿命短。因此,发情异常母猪(超过260日龄仍不出现初情期)建议淘汰处理。后备母猪超过210日龄仍不出现初情期就要采取催情措施,如赶猪跑步,晒太阳,运输应激,断料应激和用“春之来”催情散催情等,配合饲料添加亚硒酸钠Vit.E和青饲料饲喂,以促使后备母猪早发情(后备母猪第一次发情不要配种)。经采取催情措施仍不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处理,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淘汰母猪的销售价格,减少生产损失。

  第一胎母猪配种四大黄金定律:1、初配日龄:220-250日龄(性成熟);2、初配体重:125-145公斤(体成熟);3、配前背膘:17-20mm(体况评分最好);4、发情表现:第3次发情才配种(排卵数最多,受胎率最好,窝产仔数最多)。

  三、配种不适时和人工授精操作不规范

  第一胎母猪培育的管理关键点之一是做好后备母猪的发情记录,如第一次和第二次发情时间、发情日龄、发情表现(如发情症状明显、不明显或隐性发情)、站立发情维持时间(如8小时、24小时、48小时、3-4天、5-6天。)等,对发情表现异常的母猪如发情时间过短(8小时)或过长(4-6天)、发情表现不明显或隐性发情等要建档记录,以备配种时作为把握适时配种的依据。据统计,发情不明显和站立发情维持时间短(8-10小时)的母猪约占5%-8%,新美系猪可能高达8%-10%;而发情维持时间过长的母猪(4-6天)约占2%-3%。如果饲喂的饲料霉菌毒素含量超标,还会出现假发情且发情症状维持时间较长的问题。

  一些猪场的配种员往往不重视或忽略做后备母猪的发情记录,以致进行人工授精时部分母猪被过早配种或过迟配种,导致第一胎母猪配种受胎率低和产仔数少,也造成了种猪的饲养成本增加和淘汰率增加。

  大部分规模化猪场都是自场饲养公猪,由配种员负责采精、稀释,当天配制当天使用。据笔者所见,一些猪场的采精员由于采精过程操作不规范,精液被污染,如未经消毒或不带手套徒手采精、精液稀释过程中一些细节存在污染机会、用于配制精液稀释液的水存放不规范容易被污染、配制好的稀释液暴露放置时间长易被污染,还有公猪生殖系统炎症造成精液被污染等,使母猪配种后发生子宫炎、子宫蓄脓导致流产、返情的比例增加,淘汰率增加。

  四、母猪配种后及怀孕前期管理忽略细节

  配种受胎成功的第一胎母猪的饲养管理关键点是保证胚胎成活。影响受精卵着床和胚胎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机体热能摄入量、环境温度、应激和疫病。胚胎对温度敏感,高蛋白和高能量饲料的大量摄入会使母猪产热增加,子宫温度升高,增加胚胎死亡率;环境温度升高会使母猪产生热应激,一方面提高了子宫温度增加胚胎死亡率,另一方面造成激素分泌失调影响胚胎发育,增加胚胎死亡率;同时由于热应激导致子宫血流量减少,营养供应减少易使胚胎死亡。因此,怀孕初期母猪采食量与胚胎成活率呈反比关系。母猪怀孕期间最适宜温度为18-22℃,夏天高温环境下要想尽办法降低怀孕初期母猪舍内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28℃时,温度越高胚胎死亡率也越高,尤其当环境温度达33-35℃时,母猪返情、流产、空怀等比例明显增加。

  母猪怀孕初期应减少应激,保持环境安静以利于母猪休息和安胎。因此,母猪怀孕20天内应尽量避免驱赶、转栏、爬栏、噪音、打架和疫苗免疫等应激。没有自动喂料系统的猪场人工喂料时,饲养员每次喂料要先喂新配种母猪,避免新配种母猪因长时间嘶叫、爬栏等应激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和产热急剧增加影响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

  母猪配种后马上转喂怀孕母猪料,并降低饲喂量至1.5-1.8kg/天,直喂到第20天,因为低能量饲料能提高孕酮浓度,达到保胎的目的。因此,应适当添加青饲料增加母猪饱腹感和增加粗纤维的摄入,避免母猪因采食量过低影响胃肠蠕动而导致便秘的发生。同时,为了保持第一胎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在此期间可在怀孕母猪料中额外增加10%-20%多维和微量元素。为了减少病原菌对新配母猪的受精卵着床的影响,可在母猪配种前2天、配种后3天的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有提高胚胎成活率和提高产仔数的作用。另外,在母猪怀孕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母猪饲料中添加中药牧力康1000克/吨+牧乐星400克/吨,连喂7天/次,对减少母猪便秘发生和降低PRRSV感染增殖,清除体内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护猪群的健康度有良好的作用。

  当然,还要认真查情减少空怀母猪数量。保证饮水充足和水源洁净。

  五、怀孕后期供胎过度

  新美系猪种第一胎母猪怀孕后期不宜供胎,怀孕95日龄起转喂哺乳母猪料,喂料2.0-2.3kg/天,根据母猪怀孕胎猪的多少增减饲喂量,控制出生仔猪平均重为1.3-1.35kg/头,个体重最大不超过1.5kg;而新丹系猪种建议适当供胎,怀孕仔猪数多的母猪可采取自由采食方式;其它品种母猪如加系猪种也可根据怀孕胎猪数而适当供胎。

  怀孕后期母猪由于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每天需要摄取大量水分,为15-20kg/天,因此要保证饮水充足,尤其是产前一周调入产床饲养的母猪,饮水器的流量不能低于2L/分钟,而且,每餐喂料前20分钟,要先放满一饲槽水给母猪喝水后再喂饲料,以保证母猪喝水充足。

  六、产中产后护理不当

  由于第一胎母猪容易发生难产和产仔时间延长问题,因此,母猪上产床后要做特别标志,以利于饲养员和接产员特别关注和关照。第一胎母猪产前准备时用添加口服葡萄糖+多维+参芪粉的水给母猪喝,以增加母猪产仔时的产力;把光线调暗和保持环境安静增加母猪安全感,让母猪安心、专心产仔,有利于催产素的分泌;做好乳房、外阴部的清洗消毒,减少产中产后母仔感染病原的机率;准备好止血药和助产工具、消毒液以及所有接产工具和产前准备工作等。母猪生产时接产员应尽量在场做人工协产,如按抚母猪乳房和让先出生仔猪拱吮母猪乳房提高母猪催产素分泌,母猪子宫收缩时协助腹部加压以加快仔猪产出,仔猪产出阴道而母猪无力娩出时帮助母猪把仔猪拉出来,出现母猪产仔无力时及时给母猪补力(5%、10%葡萄糖液和维生素B、C静注),母猪出现难产时及时给母猪助产等等,确保第一胎母猪安全分娩成功。

  第一胎母猪产仔过程比经产母猪更感痛苦,因此,产后母猪非常疲倦,食欲低,免疫力低,需要饲养员细心呵护。为防止母猪产中产后感染,母猪产后3天可肌注或静注猪场敏感抗生素药和促进滞留胎衣、死胎、恶露等排出的药物(如产畜安),防止子宫炎、产褥热症等发生,有做人工助产的母猪还要进行子宫冲洗灌药;产后3天每天2-3次体温监测和精神状态、食欲等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母猪处于健康状态。同时,母猪生产第一天不喂料,食槽添加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葡萄糖等,冬天严寒季节还要加喂温水,以保证母猪喝水量充足,促进母猪体能的恢复。

  保证第一胎母猪在哺乳阶段得到特别关照和最好采食量,减少第一胎母猪断奶损失。第一胎母猪产后第二天起连续3天喂水料或糊料,冬天还要加温水,喂料量由少到多,少喂多餐,产后6天内每天饲喂量不要超过3公斤;产后7天起尽量多喂,想尽办法让母猪多吃料,并作详细记录以便监控。

  第一胎哺乳母猪带仔数要适中,以维护乳房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保证下一胎次哺乳的有效乳头数,提高母猪终生泌乳力。

  七、加强断奶前后饲养管理

  第一胎母猪断奶后常见以下问题:1、发情后出现子宫炎;2、断奶7天发情率低<70%;3、断奶后不发情;4、母猪过瘦,营养缺乏,不宜配种;5、隐性发情或发情不稳定;6、配后返情率高。引发原因除上述各阶段管理不当外,还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1、应激:尤其是高温热应激,造成母猪内分泌紊乱;2、母猪哺乳期带仔过少,泌乳不正常,影响内分泌;3、卵巢囊肿、炎症等;4、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导致内分泌失调等,对这些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

  对第一胎母猪断奶前后的管理有以下几个措施提供参考:

  1、哺乳母猪断奶前3天开始逐渐降低饲料喂量,断奶当天不喂料或少喂料,以利于母猪断奶后雌性激素的分泌和减少母猪断奶后乳房胀痛的应激。

  2、可在母猪断奶前3天至断奶后3天饲料添加淫羊藿提取物(如无锡正大的精力旺)按每吨饲料添加100克饲喂,诱促母猪发情;如果母猪断奶7天发情率低于60%,可选用春之来催情散诱情,母猪断奶前2天至断奶后2天,每天每头母猪喂催情散25克:早餐15克,晚餐10克,诱使母猪提早发情。

  3、断奶母猪每天(冬天选择温暖时间)赶到舍外运动场运动、拱土、晒太阳,并延长舍内光照时间至晚上11点。

  4、群养,5-6头母猪一栏,不要定位栏饲养。与发情母猪混养,使母猪相互爬跨,促进发情。

  5、每天用不同公猪调情和调换栏舍,增加刺激促使发情。

  6、短期优饲高能饲料不少于3kg/天,并添加口服葡萄糖粉增加热能,和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多维和抗生素(如磺胺、多四环素等),提高母猪激素分泌,促卵泡发育和成熟,提高排卵数,减少炎症影响,提高发情率和配种受胎率。

  八、第一胎母猪健康管理

  第一胎母猪的后代难养是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是种猪引进后至配种怀孕期,许多疫苗接种不足或接种次数少,未能使机体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水平;同时对本猪场存在的病菌病毒未能充分感染和产生免疫力,使其后代获得的被动免疫保护不足,比经产母猪的后代更早出现抗体降低,容易导致过早感染。所以,第一胎母猪在后备阶段起就要加强本场常发疫病的疫苗免疫,增加免疫次数,和适当的保健措施,保护母猪及其后代的健康。

  麦月仪:广西柯新源集团技术总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