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刘小红介绍说,国内猪场的生产性能目标可以荷兰为目标,即一头母猪年产2吨肉。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进行生产指标的再设计。而猪场的生产指标存在很多变量,例如同样一栋栏舍,上一批猪和下一批猪,可能仅仅因为环境条件不同就会变得差异很大。
刘小红认为,一般猪场进行生产变量的指标控制,应该存在30多个变量值,并进行优先度排序。而排序又取决于猪场的财务和生产状况。但就多数情况来说,猪场中影响最大、变异最大的前两个变量就是市场价格和饲料成本。
为了控制饲料成本,刘小红认为尤其应注意保育阶段的成本控制。“保育阶段不是自由饲喂制,而应是预算制。”通过保育猪的生长曲线,设定出猪的合理营养需要饲料。保育猪早起对饲料的需要是生长需要,不是增长型需要,保育料喂很多,有可能前期增重很快,但是全期生产潜能并不高,所以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喂很多保育料。刘小红说,以丹麦为例,出生80天体重达到30公斤,国内很多猪场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但是丹麦平均达到100公斤是150天水平,而国内该水平则是180天。说明国内的保育水平并不差,但是全期饲料控制却极可能不理想。
为了进一步控制饲料成本,刘小红认为目前饲料的自由饲喂制存在很大浪费。科学饲喂应根据猪的相对生长速度、累积饲料量设计生长曲线,实现饲料预算制,设定饲料转化率的目标值,监控猪的累积重量,逐步设定饲喂量。“如果发现饲料成本与预期曲线不符,再转而探讨其他变量的变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